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10篇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10篇,供大家參考。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1】
左宗棠是清朝后期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陜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晚清名將左宗棠在征服陜甘回部后,凱旋入關。當天晚上,駐軍于某處,剛剛扎營完畢,左宗棠忽然傳下將令:立即拔營,繼續前進!當時全軍將士都已疲憊不堪,正想好好休息一番,因此誰也不愿再動彈了。那些將領們則相約著來到統帥的大營,請求左宗棠收回成命。
左宗棠勃然大怒道:“我這就上馬出發,誰敢違命落后者,軍法從事!”左宗棠軍令極嚴,將士們雖然怨氣沖天,卻也不得不裝束停當,整隊緊隨于后,于黑夜中迤邐而行。過了兩個時辰,左宗棠扭頭問身邊的偏將:“我們走了多少路?”偏將答道:“距離先前宿營之處已有四十多里了。”左宗棠點點頭,道:“那好,就在這兒扎營吧。”
將士們重新安歇不久,忽然聽到身后隱隱傳來陣陣爆炸聲。過了一會兒,后隊巡邏兵來到帥營稟報說:“先前宿營的地方忽然被炸,已經陷成一個個巨坑。”于是全軍將士無不驚駭萬分,都為躲過這一劫難而慶幸不已,對自己的統帥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2】
1926年7月,郭沫若參加了北伐戰爭,先后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擔任秘書長,代理主任等重要職務。在-洪流中,他親眼看到了工農群眾的偉大力量。共產黨員的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給了他巨大的鼓舞。
他參加了南昌八一起義,雖然未獲成功,但他由衷地感到,英勇頑強的共產黨人,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中國革命的火種。在南昌起義軍南下的路上,由周恩來和李一氓同志介紹,郭沫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失敗后,郭沫若旅居日本,從事學術研究。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8日,黨中央通電全國,號召抗戰。海外赤子郭沫若心急如火,恨不能一下飛回祖國,響應黨的號召,參加抗戰。他不顧身邊的5個孩子和日籍妻子,獨自一人暗暗地進行著回國的準備。
7月25日,他給妻兒留下別言,悄悄離家去東京乘船回國。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3】
溥儒,字心畬,書畫家,清宮宗室。為人清室。為人清正,不慕權勢,富有民族氣節。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并企圖吞并整個中國,扶植親日勢力,溥偉貪圖榮華富貴投入日本帝國主義懷抱。溥儀做了滿洲國皇帝,成了日本_下的傀儡。溥儀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下詔書召見宗室,封爵,溥儒當然也在被召之列。可他斷然加以拒絕,隱居于西山為家,連字畫也不賣,周圍的人竟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溥心畬,都把他看做普通家夫。抗戰勝利后,他辭去國民黨的國大代表,拒絕參加政治活動,以賣書畫為生。一生保持清白的人品。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4】
鄧世昌,一個沉睡了千年的大地驟然蘇醒的名字,他用自己的鮮血,譜寫著一曲壯麗而偉大的生命之歌!
1894年的9月,那是一個令多數人難以忘懷的日子。日本的戰船駛入了中國的境內進行挑釁,北洋海軍迅速出擊,同日本的戰艦交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戰艦燃起了熊熊大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鄧世昌依然選擇了與敵人同歸于盡,命喪黃泉。鄧世昌壯烈的犧牲了,無怨無悔的走了,他沉沒于波濤中,將自己寶貴的生命無私的獻給了祖國!
鄧世昌,一位令我崇敬的愛國人物,雖然,黃海海戰奪走了他的生命,卻使他的名字與精神永遠的沉淀在人們心中。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5】
蒙古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前期,因為蒙古族當權者和明朝政府有矛盾,經常發生武裝沖突,雙方的關系疏遠了,傳統的貿易往來也停止了。這樣,明朝不安寧,蒙古族百姓也得不到內地的產品,生活上受到很大影響。
后來,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重新和明朝和好,服從明朝的統一管理,蒙漢關系改善了。俺答去世后,他的夫人三娘子掌權,更是堅持與明朝的友好關系。在三娘子的促進下,蒙漢的互市貿易又恢復了。每當大集的時候,蒙古族百姓都到集市上購買和換取內地的絲綢、茶葉和各種生活用品,他們的皮毛等產品也是漢族商人喜歡要的。場面十分熱鬧。三娘子經常親自騎馬到集市上巡視,發現有糾紛的,都秉公處理,尤其注意保護漢族商人的利益。她還主動到宣化城,拜訪明朝官員,交流情況,關系非常密切。明朝封她為忠順夫人。遇上有的蒙古貴族想用武力侵擾內地,三娘子總是堅決反對,加以制止。
三娘子掌權時期,為蒙漢友誼做了許多好事,使雙方好多年沒動干戈,促進了民族團結。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6】
在上古時期的周朝,統治者把全國分成許多小國,由他們的子弟和功臣去治理,叫諸侯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辦法對發展經濟、穩定社會是起過作用的。但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諸侯國獨自為政,不聽中央的命令,相互之間又不斷打仗爭奪,使全國陷入分裂和動亂的狀態。這就是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到戰國后期,人民都希望把全國統一起來。
公元前221年,秦國國君贏政經過10年征戰,消滅了其他6國,建立了秦朝。他就是秦始皇。怎樣進行管理呢?有的大臣提出,還應該像周朝那樣分封諸侯。一個叫李斯的大臣堅決反對,說應該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統一管理,才不致于造成混亂和分裂。秦始皇支持李斯的意見,說:“過去戰爭不斷,百姓受苦,就是因為全國分裂、各自為政、不尊天子造成的。如果我再分封,不是等于給自己樹立敵人嗎?想要安寧就難了。”
于是,秦始皇決定把全國分為36個郡,郡下設縣,郡縣官員由中央任命。他又下令制定統一的法令,使用全國一致的文字、車輛,開通首都到各地的驛道,做到暢行無阻;對長度、重量、容量也做了統一的標準。他還親自到各地巡視,宣傳統一的意義和功德。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全國統一的辦法,后來被歷代統治者所繼承。在中華大一統的事業中,秦始皇是有偉大功績的。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7】
蘇武是漢朝時候的一位官員。有一年,他作為漢朝的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辦事。不料,匈奴人違背諾言,不放蘇武返回漢鑰,扣留了他,還勸他投降。蘇武嚴辭拒絕,說:“我奉國家命令出使匈奴,喪失氣節就是污辱了使命,丟大漢朝的臉。我如果那樣,還有什么臉見人!”匈奴人用刀威脅他,他索性把脖子伸過去,寧死不從。
匈奴人把他放進地窖,不給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頑強地活著。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遙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叫他放羊,說不投降就讓他在那里待一輩子。蘇武沒有忘記自己是漢朝的使臣,代表著國家。他堅決不做有辱國格的事,寧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餓,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而且,那根代表漢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節”(一根長棍,上面掛著穗子),他一直放在身邊,放羊的時候也拿在手中。天長日久,“使節”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緊握不放。
蘇武在匈奴度過了19個年頭,始終沒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漢朝。他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受到人們的尊敬。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8】
清朝的康熙皇帝親政的時候,還不到20歲,卻遇到了很多麻煩事。當時有個叫吳三桂的漢軍首領,因為為清朝奪取全國立了大功,被封為平西王,勢力越來越大,后來又野心勃勃,以西南為基地發兵謀反,要與清朝爭奪天下。他的軍隊人多,又得到了其他地方的支持,氣勢洶洶。當時清朝剛剛穩定下來,對吳三桂作戰,兵力、財力有很多困難。有的大臣就勸康熙皇帝不要派兵鎮壓,而是議和為上,實在不行,就把長江以南的地區讓給吳三桂,實行南北分治。如果真那樣,就又要出現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了。
康熙皇帝堅決不同意。他說,不管有多大難處,也要派兵平定叛亂,南北分治是絕對不許可的。于是,他親自調集各種軍隊,和吳三桂叛軍較量,又采取各種手段分化瓦解,孤立首要,終于扭轉了被動局面,頂住了叛軍的大規模進攻,繼而開始反攻。
吳三桂沒想到年輕的小皇帝這么果斷堅決,而且他自己又是名聲極壞的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仗越打越糟,最后自己先病死了,叛亂也被平定了。事實證明,康熙皇帝順應歷史潮流和民心,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是完全正確的。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9】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鉆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于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鉆。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篇10】
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于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后的辛棄疾亦有。但他們,這些須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于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須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
李清照的《聲聲慢》《一剪梅》等我們都耳熟能詳,甚至高聲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