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模范王友民事跡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你是否在尋找“愛國模范王友民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愛國模范王友民事跡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國模范王友民事跡
不解的軍人情緣
有些背影,穿越歲月的風塵而歷久彌新,淌過歷史的長河而亙古不變。在王友民59年的人生旅途中,那個挺拔的黃綠色背影早已在腦海中深深鐫刻,無論多少酸甜苦辣的沖刷,都消退不去,越描越清晰……
“修鐵路,一米就能掙30元錢,當時在渭南干臨時工一個月才能掙30元。”在王友民的講述中,時光撥回到1983年,青年王友民第一次踏上東北這片黑土地,他是來討生活的。年輕、身體壯、有的是力氣,王友民盤算著一米30元,10米就能掙300元,一天要是能挖上10米,那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結果一個月都挖不到一米。”如今,王友民再回憶起當時的自己,血氣有余,經驗不足。頭一次出遠門的他,哪知道東北的三月依舊天寒地凍,一鎬下去,連個坑都砸不出來。干了3個月,工頭沒給一分錢,其他工友都陸續回家了,他和兩個小伙伴因為沒有路費,只能在長白山里亂轉悠。山谷里的北風夾裹著雪花,遠處不時傳來狼嚎,饑餓、寒冷、絕望開始慢慢侵襲他們。
旦夕之間,一個身穿黃綠色軍裝的背影挺身而出。“你們從哪來?冰天雪地怎么不回家?”在林場工作的李成祥于1976年服役于某集團軍,退伍后來到那爾轟林場工作,在得知王友民和工友的情況后,便“收留”了他們,管吃管住,分文不取。
“李哥和嫂子把家里的細糧都留給我們吃,他們吃粗糧;我們不吃飽,他們就不動筷子。”王友民回憶起那段日子依然動情,“對待我們,就像對待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一樣!”待他們3人一邊打工一邊賺夠了路費,又一一把他們送上返鄉的列車……
或許在冰天雪地中,當王友民看到那一抹軍綠色時,從15歲就埋在心中卻未能實現的參軍夢又涌上心頭,當時年少的他,可能無法對為什么想當兵下一個準確的定義。而與這對老兵夫妻相處的3個月,對王友民來說,不僅感受到了一生難忘的恩情,也從李成祥身上領略到中國軍人的堅毅、忠誠和奉獻。從那時起,軍人在他心中的分量更重了,對軍人的崇拜之情遠不止兒時的單純向往,而是打心底里想和軍人靠得近些、再近些。
不變的擁軍初心
1985年,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愛闖蕩的王友民大膽“沖”向市場經濟的浪潮。他東挪西湊,買了臺二手印刷機辦起了印刷廠。憑著誠信和苦干,熬過了創業初期的困難,事業日漸有了起色,想為軍人做點什么的愿望愈發濃烈。
“強烈要求丈夫轉業”,這是王友民為部隊印刷紙箱時無意間聽到的,原來兩位軍嫂因為隨軍后找不到工作,缺乏歸屬感,和丈夫鬧了不小的矛盾。不能讓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他覺得,自己報恩的機會來了。
王友民當即主動找到部隊首長,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先安排了3名軍屬到印刷廠工作。隨著印刷規模不斷擴大,陸陸續續解決了駐軍單位十幾名軍嫂的就業問題,還多方協調把他們的子女送到附近學校上學。
企業越做越大,王友民也越來越忙,但遇到擁軍的事兒,他從來不會說“不”。這一點退役軍人劉柱感同身受。1994年,劉柱退役后,因安置企業破產清算,原本可以繼續等待安置的他,耐不住空耗時光,找到了王友民。讓他沒想到的是,王友民不僅爽快地答應了他,還送他到清華大學學習企業管理知識。自此,劉柱從基層做起,25年間從小工一直干到了集團副總經理兼黨支部書記。劉柱前幾年退休后,王友民還為身患糖尿病的他辦理了額外的生活補助。劉柱說,很多自謀職業的復退軍人都面臨就業創業難題,遇上王友民就是遇上了一種幸運、一份溫暖。
安排退役軍人和軍嫂就業,優撫烈士家屬,幫助其子女上學,協調解決各種家庭困難,走訪慰問老紅軍、老戰士,組織員工與烈士遺孀子女結對幫扶……王友民累計投入3000余萬元用于擁軍優屬,先后幫助安置退役軍人及隨軍家屬300余名,培訓退役軍人1300余名。大事小情,他無怨無悔、不求回報。
面對厚厚一沓部隊和軍人寄來的感謝信,王友民的回答和他多年的擁軍行動一樣實在:“能為退役軍人和軍人軍屬做一些實事,我就覺得,咱這忙,幫對了!”
不停的擁軍腳步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為解放軍擦擦汗,給子弟兵端杯水,逢年過節送上慰問品,是人民軍隊誕生以來人民群眾愛軍擁軍最質樸的表現形式。時移世易,面對“雙擁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的時代要求,王友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緊貼新形勢、新任務,守正創新,探索實踐,不斷掀起新的雙擁熱潮,讓雙擁工作奔涌時代活力,讓雙擁之路越走越寬廣。
2016年年底,西部戰區某部緊急拉動,夜宿容廈物流園區,王友民和全體員工全力保障部隊需求。在拉動結束后的總結中,依托社會化保障的模式,得到部隊領導的一致認可,也深深地啟發了王友民。
“我們不僅有場地、有物資、有設備,還有一支退役軍人的隊伍,關鍵時刻發動起來就能作為預備役。”王友民信心堅定地說,“立足民營企業各自優勢,將整個行業聯動起來,探索構建一套精細化的聯合保障模式,新時代雙擁工作將大有作為!”
在支持駐地部隊方面,他設立“愛軍精武獎勵基金”“興秦民兵預備役獎勵基金”,獎勵在軍旅服役表現突出的干部戰士,激勵民兵預備役官兵;建立愛國擁軍展覽館,免費向全社會開放,激發全民關心國防、熱愛國防的熱情。在軍地共建方面,他出資修建軍民共建大街,邀請戰斗英雄走進學校講紅色故事;籌建黨建活動室,舉辦老將帥書畫展,吸引黨員干部、退役軍人、青少年學生紛紛前來參觀,開展主題活動;組織退役軍人到革命老區、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永葆軍人本色。他還致力公益事業,多次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在疫情防控、搶險救災中擔當作為,貢獻力量。
拳拳愛國心,悠悠擁軍情。王友民的愛國擁軍事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他先后榮獲“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退役軍人保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10余次被省市評為“愛國擁軍模范”“擁軍優屬先進個人”。2022年10月,王友民同志光榮出席___。
“我們這一代人是趕上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一定要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王友民感慨地說,“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黨和國家卻給了我這么大的榮譽,在我有生之年,我必須抓緊時間、盡可能地再為軍人、為部隊、為國家多做些事情,把愛國擁軍的事業進行到底。”
一個人,40年,歲月帶走的是王友民的青春年華,消不散的是他始終如一的擁軍情懷。王友民用素樸的擁軍之心和渾厚的愛國之情,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這種精神宛如星星之火般,在渭南這片紅色基因浸潤的沃土中落種生根、固蒂發芽,不知不覺間,在人們的心中散枝蔓葉、吐芯開花。
愛國模范王友民榮譽
王友民,男,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3月出生。
2019年7月26日、2020年10月20日、2022年10月23日,他先后三次在京受到____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會見,榮獲“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先進個人”“擁軍優屬先進個人”等稱號。
王友民同志堅持40年如一日執著擁軍、初心不改,用心用情為部隊官兵解難題、辦實事、做好事,積極探索創新新時代擁軍實踐,深懷感恩之心傳承弘揚擁軍優良傳統,把愛國情懷體現在擁軍優屬的實際行動中。
他積極踐行____,是全國愛國擁軍的先進模范,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是廣大黨員干部的學習榜樣。
什么是雙擁模范
雙擁模范就是擁政愛民,擁軍優屬。雙擁模范城市是指雙擁工作方面成績突出的模范城市,是城市的一項榮譽。評選對象主要是全國各副省級、地級城市,后來發展包括縣、市、區等。
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簡稱雙擁模范城,是由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退役軍人事務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命名的城市榮譽稱號,是軍地共同頒發的國家級城市品牌,也是國內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