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道德模范榜樣7事跡
路生梅的崇高品質不僅贏得了榆林人民的信任和愛戴,也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引領后來人前進的方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路生梅道德模范榜樣7事跡簡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路生梅道德模范榜樣7事跡
“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堅毅的身影、無私的力量、高潔的品格在《榜樣7》中再度呈現,她是路生梅,一名扎根黃土高原50多年的醫生,從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用醫者仁心書寫了人間大愛,詮釋了“為黨工作無限期”的榜樣力量。作為干部隊伍的生力軍、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的接班人、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堅力量,年輕干部定當向榜樣致敬,學習“她”、走進“她”、成為“她”,讓青春在勤學善為、甘于奉獻、廉潔自律中,如“梅”綻放。
致敬她“凌寒獨放”的堅毅,讓青春在“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中勤學善為、如“梅”綻放。
50多年前的佳縣縣醫院還沒有分科,兒科學專業出身的路生梅,為了更好醫治患者,白天在醫院上班,夜晚在油燈下看書,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種醫學知識。內外科、兒科、婦產科、皮膚科、中醫針灸……就這樣,路生梅從“準專科醫生”變成了“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全科醫生。路生梅面對艱難的現實,沒有選擇“原地踏步”,而是不斷修煉自我、完善自我,就如同傲雪欺霜的梅花,越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越是嬌艷盛放。廣大年輕干部要向她“凌寒獨放”的堅毅致敬,汲取她勤學善為的精神力量,沉下心、撲下身,提升本領、增長才干,學理論、學政策、學業務,既要向書本學,也要向工作學,既要向同事學,也要向群眾學,不停提升理論功底和業務能力,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致敬她“播撒芬芳”的無私,讓青春在“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中甘于奉獻、如“梅”綻放。
多年來,雖然路生梅有機會選擇去條件更好的大城市,但是她卻從沒想過離開。她義無反顧扎根黃土高原50多年,不僅為眾多患者行醫治病,還致力于提升當地醫療水平,被廣大群眾和醫生稱作佳縣兒科的“定海神針”。路生梅曾說,“一個人的春天不是春天,萬紫千紅才是真正的春天。”她就像是一支甘于忍受嚴寒的梅花,盛放在萬花之前,用暗香浮動引來天地間的萬里新春。廣大年輕干部要向她“播撒芬芳”的無私致敬,汲取她甘于奉獻的精神力量,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將群眾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放在心中,煩民之所煩、想民之所想,邁出步子、挑起重擔,到抗擊疫情一線、鄉村振興一線、基層治理一線等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我、燃燒自我,不畏“零落成泥碾作塵”,敢于“俯首甘為孺子牛”。
致敬她“超凡脫俗”的高潔,讓青春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中廉潔自律、如“梅”綻放。
退休后的路生梅仍選擇留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她說:“國家已經給了我退休工資,我不缺錢,不能再拿另一份錢。”堅持隨叫隨到、不收紅包、不開高價藥……時至今日,佳縣兒科仍保留著她留下的“寶貴財富”。路生梅一生行醫一身清廉,如同傲然獨立的梅花般冰清玉潔、不落流俗。廣大年輕干部要向她“超凡脫俗”的高潔致敬,汲取她廉潔自律的精神力量,歷練梅花般的高潔與堅韌,養一身正氣,塑一身錚錚傲骨。面對低級趣味、歪風邪氣,要自覺遠離、自覺抵制,勤撣“思想塵”,練就廉潔自律的定力;面對貪欲,要堅決遏制、警醒戒懼,給個人愛好“上把鎖”,給對外交往“設道崗”,劃好廉潔自律的界限;面對“心中賊”,要保持敏銳、常敲警鐘,時刻繃緊作風之弦,從根本上守住兩袖清風,換一身如梅花般的廉潔風骨。
汲取榜樣力量,青春如“梅”綻放。從繁華的首都到偏遠的小城,從青絲寥寥到白發蒼蒼,從一名普通黨員到黨的__代表……路生梅的一生就如同她的名字一般,一“路”生花、如“梅”綻放,那鮮艷紅梅般的精神力量,散發著陣陣“暗香”,引領著后來人前進的方向。
榜樣7人物路生梅介紹
【人物】陜西榆林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路生梅
【故事】幾十年前,大學畢業的路生梅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來到貧瘠荒涼的陜北高原,扎根佳縣人民醫院埋頭苦干幾十年。她多次放棄返京和去大醫院的機會,建起當地第一個正規的兒科,先后為數萬名嬰幼兒提供診療服務。1999年退休后,她繼續留在佳縣,義務診治超過10萬名患者。路生梅是黨的__代表,曾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醫生”等榮譽稱號。
【點評】
很多認識路生梅的人知道,她腰痛需要整日系著護腰帶,上坡路走幾步就得歇一會兒,雙眼也飽受白內障的困擾。可大家又常常費解:為啥這位白發蒼蒼、瘦小纖弱的老人,似乎有股子使不完的勁?有人說她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也有人說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而路生梅覺得,“在為黨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輕’”。
一句承諾,踐行半生。初到佳縣時,艱苦的條件和環境遠超路生梅的想象,但并未讓她退縮。她在墻皮脫落的舊窯洞里“望觸叩聽”,背著藥箱往返于黃河邊的深溝險壑。一次出診,路生梅看見產婦的家人準備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斷臍帶,她沖過去奪下剪刀,一邊向家屬解釋,一邊拿出消毒器械給孩子斷臍、包裹。這次出診,更加堅定了她扎根基層、服務百姓的信念。從風華正茂到滿頭華發,路生梅把青春奉獻給腳下的黃土地,用實際行動兌現了“改變落后醫療條件,為佳縣人民服務五十年”的鄭重承諾。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路生梅在佳縣推廣新接生法、創辦正規兒科、創建愛嬰醫院,不僅自己成長為熟練掌握內、外、婦、兒、中醫、針灸各科技術的全科醫生,更通過“傳幫帶”培養了一大批心系患者、技術過硬的青年醫學人才。如今,佳縣的兒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兒死亡率顯著下降,退休后的路生梅仍活躍在為群眾看病的第一線,20多年雷打不動堅持每周三天的義診。路生梅說:“我走在佳縣的街道上覺得很溫暖,人家見了我都叫路大夫、路姨,有的小孩兒叫路奶奶。”她用精湛的醫術和醫者仁心,用令人動容的赤子之心和情懷,贏得了群眾的贊譽和信賴。
展望未來,路生梅希望推動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夠輻射周邊地區的兒童醫療救治中心,還想進一步推動專業人才向基層下沉服務。佳縣醫護工作者守護百姓健康的奮斗史,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生動寫照。截至2021年底,全國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2.3萬個,鄉鎮衛生院3.5萬個,村衛生室59.9萬個,實現了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農村醫療衛生機構設施和人才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提高基層醫生的待遇,進一步完善保護、關心、愛護基層醫務工作者的長效機制,必將激勵他們為改變基層醫療面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對路生梅的評價
佳縣位于陜北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交會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條件艱苦,整個佳縣人民醫院就是兩排老式窯洞,只有4個醫生,2個護士。
住在窯洞里,路生梅的日常用水都得靠驢從黃河里拉,沉淀后才能喝,而且每天只有一瓢。
同事和老鄉們主動教路生梅如何生火燒炕,還有人拿出在當時很珍貴的雞蛋、大棗送給她。對于老鄉們的純樸和溫暖,路生梅的回報是學習,學著從兒科醫生成為全科醫生。
路生梅:當時整個榆林地區12個縣,兒科科班出身的、屬于兒科系畢業的大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我學兒科的,內科的病我也要治,如果下鄉巡回醫療,外科的疾病也要治。
翻山越嶺、半夜出診
救治病人她竭盡全力
一次,一個嬰兒因百日咳反復窒息。危急時刻,路生梅口對口為她吸痰,反復人工呼吸40余次,終于救活了患兒。還有一次,為了緊急救治一個腸穿孔的病人,路生梅勞累過度,昏睡了一天一夜。
路生梅:這個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現再高傲,人家不買你的賬。你治好一個病人,解決了他的問題,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開了。
當時,對無法到醫院就診的病人,值班醫生要翻山越嶺到病人家里診斷和治療。而佳縣位于黃河西岸,三面環水,很多鄉村位于大山深處,溝深壑險、峭壁林立。沒有汽車,也無路可通汽車,往返只能依靠雙腿。
路生梅:走山路的時候,上坡特別難,氣喘吁吁,下坡的時候收不住腳。有時候到黃河邊上的村莊出診,要沿著黃河走,老百姓在河邊山上開鑿出一條只能走一個人的路,腳下就是滔滔黃河。
走在那條路上,路生梅也害怕,特別是半夜走,只有手電筒那一束光,路上又黑又靜。被問及為什么不等到白天再出診時,路生梅說:“病人既然叫出診,他肯定病得很重,如果因為自己的失誤讓病人出現問題,自己會譴責自己一輩子的。”
“背上有責任,心里有使命”
她說,因為我是中國醫生
1969年,路生梅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縣,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