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
《榜樣7》報告會現場掌聲不斷響起;你是否在尋找“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1)
遠近聞名的落后村華麗蝶變
時代楷模張玉滾作為河南省69名擬出席黨的 _黨代表之一,不僅是河南的榮譽,更是鎮平的驕傲。為廣泛宣傳黨代表的感人事跡,9月20——21日,鎮平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隨河南衛視攝制組一行趕赴張玉滾的工作所在地——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用鏡頭記錄下了張玉滾緊張忙碌的一天。
早上六點,黑虎廟小學操場已排起了整齊的長隊,張玉滾同孩子們一起跑操,一起鍛煉,只見張玉滾佩戴口哨,英姿颯爽,寬大的操場,口哨聲此起彼伏,腳步聲鏗鏘有力,孩子們自信豪邁,充滿活力。
七點鐘是孩子們的早讀時間。大山里空氣清新,孩子們一改在教室里早讀的習慣,把讀書活動搬到校園內,張玉滾不時的行走在孩子們之間,一邊輔導學生,一邊跟學生們一起朗誦課文。校園內書聲瑯瑯,生機無限。
上午第三節,張玉滾需要上五年級的道德法治課,這節課講述的是主題是“學會溝通與交流”。張玉滾在講堂上耐心講,關鍵之處,他不時走下講臺,與孩子們一同交流,現場探討,整個課堂既生動活波又不失嚴肅。下午第二節課是科學課。張老師別出心裁,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把科學課堂搬到山溝里進行實地教學。秋天到了,正是板栗成熟的季節。張玉滾把現場教孩子們認識板栗的生長習性和果實的食用功能作為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只見孩子們歡呼雀躍,爭相恐后的去撿拾打落在地上的板栗果實,擠著張玉滾問這問那,看此情景,張玉滾滿臉歡欣。
晚上,大山里特別寂靜,教室里的燈火通明。為了不打擾孩子們的自習時間,張玉滾從教學樓一樓到二樓,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逐個教室進行檢查,遇到不懂提問的孩子,張玉滾不厭其煩的一一輔導,現場畫面溫馨而感動。
晚上九點,住校的孩子們都進入了夢鄉,可張玉滾的辦公室內燈光閃爍,他一邊在忙于給學生們批改當天的作業,一邊準備第二天的課程。張玉滾說,晚上備課已經是他多年養成的工作習慣,從來不拖延到第二天。
備完課后,張玉滾總是不忘打著手電筒,把住校孩子們的宿舍認真檢查一遍。哪個孩子的被子沒有掖好,哪個孩子有不好的睡覺習慣,哪個孩子有晚上吃零食的壞習性,他都要一一糾正。
這就是張玉滾忙碌的一天,他堅守在大山深處二十余年如一日,展現出一個基層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那枚備課記錄薄上金光閃閃的黨徽,他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因為他深信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深知一個 _代表肩上沉甸甸的那一份責任。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2)
武大靖,男,漢族,1994年7月生,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
武大靖是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奧運會紀錄保持者。他從小熱愛滑冰運動,從業余隊到專業隊,從陪練員到主力隊員,多次在國際和國內重大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為國家爭得了榮譽,是中國短道速滑界的領軍人物。
他從小立志,訓練刻苦。武大靖10歲左右就開始學習短道速滑,摔過無數個跤,受過無數次傷。進入短道速滑業余隊后,每天凌晨3點多,他就起床帶好冰刀,騎著自行車到零下30多攝氏度的室外冰場訓練。因為長時間超負荷的訓練,腳被冰鞋磨破了,訓練結束換鞋時,竟能倒出血水來。但他沒有放棄退縮,一直頑強堅持著。2010年,武大靖破格進入國家短道速滑隊,剛去時只是陪練員。為了進入主力名單,武大靖找來自己和隊友以及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比賽錄像,反復分析比較,改進自己的技術細節,成績突飛猛進。
他奮力拼搏,為國爭光。20__年2月22日,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決賽,武大靖頂住中國隊屢次被判犯規、短道速滑項目最后一個比賽日和最后一次沖擊金牌機會的巨大壓力,以39秒584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強勢奪冠,為中國贏得平昌冬奧會首枚也是唯一一枚金牌,實現了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選手在冬奧會上金牌“零”的突破。20__年9月,武大靖成為新一期中國短道速滑隊隊長,帶領全體隊員勇往直前,屢創佳績。
武大靖胸懷大愛,奉獻愛心。他利用休息時間參加慈善活動,拍賣自己的冬奧速滑戰服,將善款捐給“EYE 明天”公益項目,幫助失明或處于失明邊緣的孩子。他還多次帶頭為貧困孩子捐款,到養老院、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孩子們。
武大靖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3)
王傳喜,男,漢族,196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知重負重、迎難而上,努力當好群眾的領路人。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落后村。1999年3月,王傳喜放棄了在蘭陵縣第二建筑公司擔任經理的機會,毅然回到村里,挑起治村興村的重任。面對村集體欠債數額大、人地不均、村風民風散亂的難題,他提出:“我是共產黨員,難題在哪兒,出路就在哪兒”。他認真清理村集體資產,還拿出自己的家庭收入償還村里的欠賬,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實施動土均地、土地流轉、集體經營,健全村黨組織工作制度,帶頭值班巡查,推行持牌上崗,把一個負債近400萬元的貧窮落后村,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模范村。在他的帶領下,代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國美麗鄉村等。
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他帶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村情興建各類產業,先后建成國家農業公園、代村商城、誠信醫院等,推動實現以農為本、農文旅融合、多業并舉的農村發展新模式。20__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達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他堅持發展成果歸村民,實行群眾生活必需品由村集體無償供給,新農合新農保費用由村集體全部承擔,村里老年人免費入住老年公寓并按月領取老年優待金。20__年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比20年前增長了30多倍。2012年至今,代村通過產業扶貧等形式,幫助周邊200多個村的1萬多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帶動2.6萬農民實現增收。
以上率下、廉潔自律,贏得群眾好口碑。他一直說“村干部要手不伸、嘴不饞、心不貪”。村里平均分配土地時,他帶頭要距離村莊最遠最差的地。2004年,一個企業老板為了“買地辦廠”,要送給他200萬元,被他嚴辭拒絕。他的工資始終執行最低檔,上級發放的補助、獎金都被他全部交給村集體。多年來,他堅持每天6點晨會,一年到頭沒有休息日,外出考察學習都是當天夜里出發,回來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在他心里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都可以“放一放”。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4)
王亞平,女,漢族,1980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榮獲“二級航天功勛獎章”、“英雄航天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最美太空教師”等稱號。
出生平凡,立下凌云夢想
王亞平出生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一個普通的農家,她從小好學、要強,是數一數二的“尖子生”。她的身體素質特別好,是“天生的體育能手”,在學校的各種長跑比賽中,幾乎每次都能拿第一。
1997年,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到她就讀的學校招生,王亞平被選中。大學四年,她努力學習文化課知識,同時熟練掌握了4種機型的飛行駕駛技能。畢業后,她被分配到武漢空軍部隊,擔任運輸機飛行員。在這期間,憑著過硬的作風和出色的業務技能,王亞平很快就成為骨干飛行員,參與執行并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消云減雨等多項重要任務。
堅持不懈,刻苦訓練不言棄
2009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得知消息后,王亞平立刻就報了名,并成功進入預備航天員行列。之后,她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超重耐力訓練中,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她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難,面部扭曲變形,甚至連眼淚都甩了出來。
在出艙活動水下訓練中,她穿戴120多公斤的裝備入水,進行長達4~6小時的不間斷訓練,一次體能消耗相當于跑一個“全馬”。日復一日的“魔鬼訓練”并沒有讓王亞平放棄,她堅信:“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觸摸得到”,“每練完一次,技術上又進步了,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圓夢太空,成就“最美太空教師”
2013年,經過層層選拔,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一起乘神舟十號進入太空。那次飛行中,她還完成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在“天宮一號”里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們奉上了一場精彩的“太空授課”,這次授課大大激發了孩子們鉆研科學、探索太空的夢想。
2021年,時隔八年之后,她和翟志剛、葉光富再次進入太空,在空間站一起工作生活了18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在這次太空之旅中,王亞平兩次在太空授課,一一展示各種各樣的實驗,被譽為“教學中的頂流,網課界的天花板”。
此次太空之旅,王亞平還創造了多項紀錄,成為我國第一位出艙的女航天員、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目前在軌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能成為飛行員就已經是萬里挑一,成為航天員更是幾億人中才選出一個,這樣優秀的王亞平值得我們大家的尊敬!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5)
路生梅,女,漢族,1944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退休醫生。
響應號召,扎根陜北綻芳華。1968年,24歲的路生梅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來到陜西佳縣,成為當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她立下了樸素的誓言:“這里的群眾需要我,我要在這里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為了改變當地落后的醫療條件,她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種醫學知識,白天坐診、出診,夜晚在油燈下看書、記筆記,成為她生活的常態。在這期間,她多次放棄返京機會,從專科醫生到全科醫生,從全科醫生到兒科主任,再到醫院副院長,50多年里,路生梅歷經各種考驗,除非是培訓和回家探親,她幾乎沒有離開過佳縣,她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莊嚴承諾。
初心不改,一心為民甘奉獻。在路生梅眼里,病人就是親人,她以醫者仁心守護著百姓健康,盡量開便宜管用的藥方,讓老百姓少花錢治好病。一個“百日咳”的嬰兒病情危重,反復窒息,路生梅口對口地吸痰,反復進行人工呼吸40多次,孩子終于得救了。一個腸穿孔病人,經她連續救治8個小時后轉危為安,勞累過度的路生梅卻昏睡了一天一夜。“不能守著醫院等病人,要走進農戶找病人”,她的足跡遍布佳縣大地。一個風雪交加的清晨,她到離縣城十幾公里的村莊出診,走了近兩個小時,摔了40多跤。當一身泥濘的她出現在病人家里時,患者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樣嚎啕大哭。她致力于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創辦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創建愛嬰醫院,推進實施兒童計劃免疫,為佳縣人民醫院創建二級甲等醫院作出突出貢獻。
退而不休,為黨工作無期限。路生梅經常說:“我是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線,就會回到他們身邊。”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絕了北京親人讓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議,也拒絕了各大醫院的坐診聘請,而是選擇繼續留在佳縣,繼續為當地群眾診療治病,退休22年來,路生梅義診患者超過15萬人次。此外,她還組建老年志愿者團隊,帶領身邊人一起做公益。“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這就是路生梅的堅守。20__年,面對突如其來的 _76歲的路生梅向黨組織交納1萬元特殊黨費,并向所在黨支部遞交馳援抗疫一線的“請戰書”;20__年,又把3萬元獎金作為特殊黨費交給黨組織。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繼續用精湛的醫術守護著百姓的健康。
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道德模范”、“最美醫生”、“最美巾幗奮斗者”等稱號。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6)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
精通技藝,是焊接領域的“大國工匠”。他在焊工崗位上工作50多年,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和特種鋼材焊接性能試驗。指導實施參與某試驗型導彈焊接工藝,將中碳調質鋼彈殼與發射座焊接相連,X射線檢驗100%達到一級標準。海軍某在研先進艦艇的推進動力裝置,要在僅0.2平方米的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歷時半年也沒能拿下來。艾愛國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極氬弧焊接工藝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現場指導,成功解決了產品一直焊縫滲漏、質量不合格的技術難題。
傳承技術,是響當當的“大師傅”。他主持的湘鋼板材焊接實驗室,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多年來,他帶過的徒弟有600多名,湘鋼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以上級別的焊工,80%都跟艾愛國學過藝。他的徒弟中,有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的成為湖南省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十佳青年”等。艾愛國還無償向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其中有100多人進入南方電力機車集團、三一重工集團等大型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基礎和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企業骨干。
堅定本色,是扎根一線的“老黃牛”。艾愛國在湘鋼工作一輩子,最高職務就是焊接班的班長,領導曾經多次想提拔他,艾愛國都婉言謝絕了。退休之后,女兒想把他接過去安享晚年,但艾愛國選擇了留在湘鋼。如今,70多歲的艾愛國,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后下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繼續奮戰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第一線。
榮獲“_”、“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7)
孟昆玉:以人民為中心
高水平交管服務不停息
他是首都交警的名片,陽光帥氣,熱心為民;他是守衛祖國心臟的中流砥柱,心懷家國。從連任三屆北京市黨代表,到當選為黨的__代表,北京市交管局中心區交通支隊支隊長、“最帥交警”孟昆玉從警20年來,崗位在變、職務在變,不變的始終是從警的初心,和對警察使命的堅守。
20__年10月1日凌晨5點多,離升國旗時間還有1個小時,20多萬觀旗群眾齊聚天安門廣場。孟昆玉值班巡邏已經超過7個小時。他說,畢竟在首都最中心的位置,交通工作不能有絲毫差錯。
孟昆玉:10月1日升旗的警力我們前一晚10點就已經全部到位了,制定了相應的措施,確保整體的交通秩序保持良好。今天觀旗的觀眾特別多,所以升旗結束以后,我們就直接投入到大人流應對工作。
從警二十年,孟昆玉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長安街周邊的工作崗位上忙碌。20__年,他擔任中心區交通支隊五中隊中隊長,駐守天安門廣場。一年365天,每天兩次,守護五星紅旗的朝升暮降,為升降旗儀式做好交通保障。20__年,孟昆玉被任命為西城交通支隊府右街大隊大隊長。從“國旗衛士”轉變成為“紅墻衛士”。
20__年,他又回到中心區支隊,作為副支隊長,守護天安門、守護紅墻的同時,要保障長安街交通暢通有序。孟昆玉帶領民警徒步測算距離,制作“崗位說明書”,分時段、分點位、分任務明確交通疏導維護措施,提高交通精細化組織水平。在他的引領下,長安街民警交通指揮疏導水平和崗位執勤形象再上新臺階。中心區支隊綜合中隊警長李威對此頗有感觸。
李威:孟隊長會組織很多演練性質、競賽性質的學習形式,比如說手勢比賽,比如說業務技能的知識答題,讓大家在活動、比武、競技的過程促進,民警興趣也高。在寓教于樂中,大家的技能就提升上去了。
20__年9月,孟昆玉調到昌平交通支隊任職,這是他從警以來第一次離開北京市中心。沒想到,當天就發生了一起死亡兩人的惡性交通事故。壓減事故,成為孟昆玉在昌平開展交通管理的首要工作。針對昌平交通支隊管界內渣土車造成的亡人事故占比較高的情況,孟昆玉和同事們一起制定了對應的七項措施,一年之后,昌平區因貨車肇事釀成的交通亡人事故大幅度減少。
孟昆玉:梳理了在昌平備案的渣土車,一共1225輛,100%安裝動態監控系統。另外因為渣土車右轉亡人事故多,我們摸排了12處路口,施劃了貨車右轉的指示標線,配備了非現場的執法設備,牽動相關部門安裝渣土車右側補盲探頭設備,通過屏幕能看到,避免盲區看不到電動車、自行車、行人引發重大事故。
同時,孟昆玉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對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違法以及酒后駕駛等進行大力整頓,以消除事故誘因。昌平交通支隊回龍觀大隊大隊長韓飛說:
韓飛:孟隊在統籌推進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區里基本上每月一調度交通安全問題。昌平區的區長也是每次都參與交通安全隱患治理這個調度,把各個職能部門的職能作用都調動起來發揮出來了,綜合治理、綜合發力來解決交通的安全隱患。秩序的問題、隱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根治。
“十一”前夕,孟昆玉回到中心區交通支隊擔任支隊長。作為即將光榮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同時又作為__交通服務保障工作的重要一分子,孟昆玉深感責任重大,表示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人民服務,為基層發聲,讓所有交通參與者感受到北京交警服務的水平。
孟昆玉:我將牢記職責身份,落實交通安全守護工作,全面提升為黨中央站崗,為百姓守業的能力和水平。通過科技應用、嚴管嚴查、便民服務,全力提升群眾出行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央視《榜樣7》事跡簡介(精選篇8)
菌草能用于培養食藥用菌、防風治沙、作畜牧飼料、做板材造紙……說到菌草的用途之廣,林占熺打開了話匣子。今年是林占熺與菌草結緣的第51個年頭,他的大半輩子,都在和這株“神奇草”打交道,傾注了無數心血。
時光倒回到1970年,林占熺調到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在那時,國內外食用菌和藥用菌人工栽培基本都以林木為原料,砍下樹木做成菌棒培育菌類。“鋸一車樹回來種香菇,值不值得?”在工作中,林占熺意識到“菌林矛盾”和隨之可能發生的生態問題,“以草代木”的想法從他腦中冒了出來。
1984年,林占熺隨福建科技扶貧考察團來到閩西山區長汀縣。看到只長野草的荒山禿嶺,“變草為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這一在他心中盤桓已久的念頭愈加強烈。
實驗場所、科研資金、設備資料等都沒有,林占熺貸款建實驗室,從芒萁開始一個接一個品種嘗試培育……在簡陋的條件下,經過1000多天田間地頭的鉆研,1986年10月,菌草技術終于面世,草本植物也能用作培養基種出食用菌。
新技術蘊含著巨大商機,也意味著選擇。“不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還要寫在農民的錢袋里。”林占熺沒有選擇利用新技術辦公司做生意,而是走了一條“能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菌業可持續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