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7》教師張玉滾事跡
他自師范院校畢業后,扎根深山17年,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榜樣7》教師張玉滾事跡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榜樣7》教師張玉滾事跡
“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執鞭上課。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有人看到你的滄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輕的心。”這是2019年《感動中國》組委會給張玉滾撰寫的頒獎詞。
扎根深山 點燃希望
2001年師范畢業后,張玉滾原計劃與同學一起去南方打工、闖世界,可在老校長熱切的勸說下,他來到了黑虎廟小學,在山溝里一干就是18個年頭,從最初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干起,直到2012年6月,張玉滾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
由于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數學課上,他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在張玉滾心中,孩子們上課是天大的事。2013年10月,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上,在一個急轉彎處摩托車剎車失靈,撞上一塊大石頭,張玉滾摔暈過去,差點掉下懸崖。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望著講臺上頭裹紗布的張老師,憨厚樸實的山里娃喊出“老師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由于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執著堅守,黑虎廟小學先后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
扁擔挑起山鄉未來
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要想走出大山,得沿著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頂山,再穿過險峻難行的八里坡,走到最近的鎮需要10多個小時。學習教材、生活用品,樣樣都得從鎮上用扁擔挑回來。張玉滾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風里來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5年間,張玉滾靠著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里潮氣大,遇冷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八里坡,更加濕滑難行。農歷正月初十凌晨三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就扛上扁擔出發了。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碗熱水吃了涼饃,他倆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晚上十點多,兩人才走到山頂。汗水在眉間結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腫,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把書本用油氈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他們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往回走,等到了學校,倆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干干凈凈,連一點褶皺都沒有。
無怨無悔 大愛如山
黑虎廟小學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都是自己生火做飯,每天煙熏火燎,年齡小的孩子做的飯總是半生不熟,因此張玉滾想到了妻子張會云。架不住張玉滾的甜言蜜語和軟磨硬泡,妻子終于同意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
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云在軋面條時出了意外,右手三個手指被機器軋斷,鮮血淋漓,等趕到縣醫院,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殘疾。張玉滾和相濡以沫的妻子用無私堅守和偉大奉獻精神,守護著山村里的孩子們。
為了孩子,張玉滾練就一身過硬的好本領:掂起勺子能做飯,拿起針線能縫紉,課桌椅壞了他來修,校舍破了他來補。學生們有個頭疼腦熱的,他總能第一時間發現,他辦公室的藥箱里常備著感冒發燒藥;有的孩子一時交不上餐費,他就悄悄掏腰包墊上。18年來,每逢雨雪天,他都親自負責接送學生,學生因貧困而面臨失學時,他主動拿出工資墊付學生學費,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300余名兒童。
春去冬來,尖頂山上的麻櫟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就這樣,為了改變山里孩子的命運,張玉滾一干就是十八年,回顧張玉滾的一生,他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照亮了山區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路。
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張玉滾敬業奉獻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他不忘初心,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機會,扎根深山18年,矢志不渝奮斗在鄉村教育第一線。他愛崗敬業,學校師資緊缺,他潛心鉆研每一門課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他無私奉獻,寄宿學生多他學縫衣做飯,學生家庭困難他慷慨解囊,山區不通車,他用扁擔把學生教材和學習用品挑進大山,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照亮山區孩子求學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詮釋了新時代師德的內涵,展現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他就像一輪明月靜靜地守望著大山深處的孩子!
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把理想信念作為不懈追求,執著堅守、無怨無悔
黑虎廟小學所在的村距縣城70多公里,位于伏牛山深處,四周環山。該村共有村民1300多人,下轄13個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圓十多公里的帶狀山凹里。黑虎廟小學雖位于中間位置,但住得遠的學生步行仍要3個小時才能到達。從地域分布情況看,該小學屬于最偏遠,交通條件最差的,以致于沒有年輕人愿意來這里任教,造成常年師資力量緊缺。
2001年師范畢業后,張玉滾原計劃與同學一起去南方打工、闖世界,在老校長懇切的勸說下,他來到了黑虎廟小學。走進自己當年上課的教室,映入眼簾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臺子,里面坐著十來個土孩子”。看著孩子們清澈無邪、渴望知識的眼神,他想,難道就因為沒有老師,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失學嗎?他鼻子一酸,“啥也不說了,我不走了。”就這樣,張玉滾在山溝里一干就是18個年頭,從最初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直到2012年6月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
張玉滾說,“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夢想是他最大的夢想”。18年來,黑虎廟小學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一直堅持在這偏遠的山區,固守一份淳樸與清貧,無怨無悔,用無限的師愛陪伴鄉村孩子們成長。
愛崗敬業,潛心耕耘,把教書育人當作第一追求,殫精竭慮、擔當有為
由于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小學五門課程,他樣樣“精通”,從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數學課上,張玉滾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斗雞,活動課還經常領孩子們去爬山。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是張玉滾的口頭禪。多年來,他在教中學、學中教,無論再忙再累,都不忘提高自己。他已經自學完成大專課程,正在自學本科課程,“山里本來就閉塞,老師不多學點,咋教好娃們?”為讓山里的孩子也能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張玉滾自己掏錢去鎮上輔導班學習英語,還買來錄音機和磁帶,先跟著一遍一遍學。在課堂上,他一邊播一邊教,有時候一個發音,就反復練上幾十遍。張玉滾風趣地說:“發音要練好,可不能讓孩子們將來出去了一口黑虎廟英語,讓人笑話!”
在張玉滾心中,孩子們上課是天大的事,無論如何都耽誤不得。2013年10月,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上,由于摩托車剎車失靈,撞上一塊大石頭,張玉滾摔暈過去,差點掉下懸崖。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在妻子的攙扶下站上講臺。望著講臺上頭裹紗布的張老師,憨厚樸實的山里娃喊出“老師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由于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執著堅守,黑虎廟小學不僅頑強地“生存”著,而且孩子們從這里源源不斷地走出大山。先后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
默默奉獻,不計得失,把自己常年“鉚”在學校,辛勤操持、甘灑熱血
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要想走出大山,得沿著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山越嶺,走到最近的鎮需要10多個小時。學習教材、生活用品,樣樣都得從鎮上用扁擔挑回來。張玉滾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風里來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5年間,張玉滾就是這樣把自己“鉚”在大山深處,靠著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里潮氣大,遇冷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山路更加濕滑難行。正月初十凌晨三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就扛上扁擔出發了。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碗熱水吃了涼饃,他倆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晚上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把書本用油氈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他們背靠背取暖,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學校,兩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干干凈凈,連一點褶皺都沒有。
張玉滾幾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學校的建設與發展上。2006年,學校要蓋新校舍,運材料格外難。又趕上農忙季,建筑隊的民工都回家搶收搶種去了,搬磚運料就落在張玉滾身上。他駕駛一輛摩托車,鎮上學校兩頭跑。上山撬石頭,下河挖砂土,運水泥、搬磚頭、平地基,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勞作,等到新校舍蓋好時,他已瘦得脫了相。
黑虎廟小學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從家里帶米面饅頭,自己生火做飯。每天煙熏火燎,年齡小的孩子做的飯總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雖然建好了,可是給的工資少,沒人愿意來做飯。萬般無奈,張玉滾勸說妻子張會云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云在軋面條時,右手四個手指不幸被機器軋折,鮮血淋漓,等趕到縣醫院,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殘疾。望著丈夫那張因自責而滿是痛苦的臉,她輕輕地嘆了口氣,沒過幾天就重新出現在學校。只不過,她炒菜、做飯都換成了左手;見到生人,也悄悄地把右手藏在身后。就這樣,張玉滾和相濡以沫的妻子用無私堅守和奉獻精神,守護著山村里的孩子們。
大愛無垠,春風化雨,把莘莘學子視作親生孩子,呵護珍視、精心培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張玉滾愛教育、愛學校,更愛孩子。全校75個孩子,40多個學生在校住宿,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還有些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張玉滾把這些情況摸得一清二楚。誰家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們都在哪兒住,誰上學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記在心上。
2023年小學教師學習張玉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為人師表從來就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詞匯,而是一種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工作態度,是對自我的要求。張玉滾把工作當成事業,把為人師表貫穿生活的始終。也許,他也會覺得累、覺得苦、覺得生活對他的不公平,但是他沒有抱怨、沒有氣餒、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多重任務和高壓力下身兼數職,認真工作并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績。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他沒有打退堂鼓,而是無怨無悔的為每一位學生付出自己的心血。
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前我以為這就是人生的高境界。而今我觀看了張玉滾同志的視頻,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狹隘。張玉滾同志在生活上算不上達,甚至可以說是窮,因為多年來他的工資只有微薄的80元,然而他卻讓我看到兼濟天下的豪情。是的,可能有些人會挑刺說,哪里來的天下,只是小小的黑虎廟小學。確實黑虎廟小學不大,但是我相信這就是張玉滾同志的“天下”,他為之付出心血,無私奉獻的“天下”。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在教師已經守不住本心的今天,張玉滾同志的事跡在洗滌我們心靈的同時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情灑山鄉無怨悔,無私奉獻不圖報。我們要以張玉滾同志的作風為標榜,樹立不忘初心、為人師表的價值追求,無論時代條件如何發展、社會環境如何變化,都要保持愛崗敬業的作風,確保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純潔。
張玉滾的先進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人民教師對學生的深厚感情和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我們要像張玉滾那樣,牢固樹立不忘初心、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任何時候都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守人民教師的初心和為人師表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