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
《榜樣7》節目展現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你是否在尋找“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1)
1997年,17歲的王亞平通過了空軍選拔進入長春飛行學院,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女飛行員。翱翔藍天,讓她對更廣闊的天空充滿了好奇和渴望。2003年,當她在電視機前看到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的畫面時,探索太空、為國爭光的“飛天夢”讓她更加明確自己前進的方向。
2013年6月王亞平執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歷時15天,成為我國首位“太空教師”。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執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歷時183天,王亞平創下了多項紀錄。作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她不僅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還成為目前在軌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
“我很幸運,趕上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從事這樣一項偉大的事業。”談及這些成就,王亞平總是心懷感恩,她說:“是祖國托舉我們飛上太空,是黨和人民給予我們崇高榮譽。”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中,王亞平同乘組其他2名成員一起圓滿完成數千項操作、數十項在軌科學實驗。一堂幾十分鐘的太空授課,背后是200多個小時的反復試講;一項簡單的太空實驗,背后是數百次的精心操練;一次驚艷的太空行走,背后是上千次的嚴苛訓練。上百萬字的飛行手冊,她爛熟于心;數以萬計的指令,化作條件反射式的肌肉記憶……在王亞平眼中,沒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
王亞平,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中共黨員,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碩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心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副大隊長,安全飛行1567小時,被評為空軍二級飛行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2013年7月,王亞平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三級航天功勛獎章”。同年8月17日,被原總裝備部授予“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特殊貢獻獎”,同年7月,被中華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同年10月,被共青團、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2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聘請王亞平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2022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王亞平頒發“二級航天功勛獎章”。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2)
在林占熺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個地球儀,上面標著許多紅五星。“有紅五星的是菌草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現在是106個。”林占熺說。
菌草技術既幫助農民致富,又保護了生態,在國內取得極大成功,也吸引了世界目光。上世紀90年代末,林占熺等中國專家組成員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手把手培訓當地民眾學習菌草種植,讓他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1998年,林占熺在巴新進行技術重演示范試驗。“試驗成功的現場會有6000多人參加,許多人翻山越嶺走了三天三夜趕來。后來,菌草在巴新創下每公頃年產鮮草853噸的紀錄。因為菌草讓當地百姓增收致富,他們把菌草稱作‘中國草’,甚至給孩子取名為‘菌草’。”林占熺深情回憶。
“菌草技術小而美、見效快,推廣起來成本比較低,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林占熺說。如今,當初簡陋的實驗室已發展成三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引領著世界菌草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菌草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并傳播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培訓學員上萬人,為保護生態環境、科技扶貧與技術援外作出了重要貢獻。
12月9日,林占熺在出差中度過了自己78周歲的生日。他表示,自己有幾個愿望:希望菌草產業幫助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希望用菌草在黃河沿岸建起千里生態屏障,希望菌草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我的夢想,有的已經實現,有的正在實現,剩下的相信也將會實現。”林占熺說。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3)
孟昆玉,男,漢族,1981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區交通支隊黨委書記、支隊長。
牢記為民宗旨,護佑群眾出行平安路。剛參加工作時,孟昆玉的崗位在北京市宣武區(現西城區)和平門路口,一班崗3個小時,他在早晚高峰的路口中間滿負荷地打手勢,經常下了班一抬胳膊,還是指揮交通的動作。為方便群眾出行,孟昆玉針對路口周邊公交路線復雜、群眾問路多的情況,專門制作了4塊公交線路指路牌立在路口,方便群眾查看;針對出租車亂停車情況,設計制作5000張名片大小的停靠站示意圖卡片發放給出租駕駛員;他還總結出“多引快轉、不斷公交、制住搶行、快清事故”的疏導方法,最大限度保障群眾出行的安全便捷。通過他的努力,和平門路口通行能力提高了近15%。此外,執勤期間,他隨身常備速效救心丸等應急藥品,以便隨時應對群眾突發情況。
永葆忠誠本色,站好“首都中心崗”。2014年,孟昆玉調任中心區交通支隊五中隊任中隊長,駐守天安門廣場。為了有更好的儀表姿態,他帶著同事們利用休息時間到國旗護衛隊跟班學習,一年365天,每天兩次,孟昆玉和戰友們守護著五星紅旗的朝升暮降,起三更、睡半夜是孟昆玉工作的真實寫照。針對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等區域重大國事外事活動多的情況,孟昆玉帶領中隊民警徒步測算各個崗位的距離,繪制“崗位說明書”,明確了多種日常交通疏導和活動交通保障的工作措施,科學控制車輛通行時間,各項重大活動的交通疏導實現了“零失誤、零差錯”。
推動改革創新,打造交通管理新名片。2020年,北京市公安局全面深化推行首都交警鐵騎警務,孟昆玉作為中心區支隊主管領導,迅速組建了一支141人的鐵騎隊伍,他以身作則,騎巡時長和里程在支隊鐵騎民警中一直名列前茅。在他的示范帶動下,中心區支隊鐵騎民警的見警率、管事率持續提升。2021年,孟昆玉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協調對接,推動支隊指揮中心基礎建設和系統應用的改造升級,全力打造新一代智慧指揮平臺,遴選青年骨干民警組成支隊“小教員”專班,針對警用PDA及相關系統程序,常態化加強民警應用技能培訓。
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十大法治人物”等稱號,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3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4)
路生梅,女,漢族,1944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退休醫生。
響應號召,扎根陜北綻芳華。1968年,24歲的路生梅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來到陜西佳縣,成為當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她立下了樸素的誓言:“這里的群眾需要我,我要在這里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為了改變當地落后的醫療條件,她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學習各種醫學知識,白天坐診、出診,夜晚在油燈下看書、記筆記,成為她生活的常態。在這期間,她多次放棄返京機會,從專科醫生到全科醫生,從全科醫生到兒科主任,再到醫院副院長,50多年里,路生梅歷經各種考驗,除非是培訓和回家探親,她幾乎沒有離開過佳縣,她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莊嚴承諾。
初心不改,一心為民甘奉獻。在路生梅眼里,病人就是親人,她以醫者仁心守護著百姓健康,盡量開便宜管用的藥方,讓老百姓少花錢治好病。一個“百日咳”的嬰兒病情危重,反復窒息,路生梅口對口地吸痰,反復進行人工呼吸40多次,孩子終于得救了。一個腸穿孔病人,經她連續救治8個小時后轉危為安,勞累過度的路生梅卻昏睡了一天一夜。“不能守著醫院等病人,要走進農戶找病人”,她的足跡遍布佳縣大地。一個風雪交加的清晨,她到離縣城十幾公里的村莊出診,走了近兩個小時,摔了40多跤。當一身泥濘的她出現在病人家里時,患者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樣嚎啕大哭。她致力于推廣新法接生、科學育兒,創辦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創建愛嬰醫院,推進實施兒童計劃免疫,為佳縣人民醫院創建二級甲等醫院作出突出貢獻。
退而不休,為黨工作無期限。路生梅經常說:“我是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只要病人一拉線,就會回到他們身邊。”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絕了北京親人讓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議,也拒絕了各大醫院的坐診聘請,而是選擇繼續留在佳縣,繼續為當地群眾診療治病,退休22年來,路生梅義診患者超過15萬人次。此外,她還組建老年志愿者團隊,帶領身邊人一起做公益。“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這就是路生梅的堅守。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 _76歲的路生梅向黨組織交納1萬元特殊黨費,并向所在黨支部遞交馳援抗疫一線的“請戰書”;2021年,又把3萬元獎金作為特殊黨費交給黨組織。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繼續用精湛的醫術守護著百姓的健康。
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道德模范”、“最美醫生”、“最美巾幗奮斗者”等稱號。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5)
初夏時節,入夜時分,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印象代村”,或品嘗小吃,或娛樂嬉戲,笑容掛在每個人的臉上。“印象代村”是代村產業振興的一個重要載體,采取“旅游+”模式,融入了夜經濟元素,為在這里創業的400多家商鋪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每當華燈初上,這里游人如織,成為周邊最火爆的“網紅打卡地”、夜游經濟新高地。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在王傳喜的帶領下,2018年,代村提出“再創業、再出發”,通過鞏固提升一批老項目、策劃建設一批新項目,促進產業發展水平上臺階,全力當好鄉村振興“領頭雁”。
依托蘭陵縣蔬菜大縣資源優勢,投資8億元建設農企園,先后吸引20余家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裝備制造等企業進駐,拉動就業4000余人;2020年9月,“新農人培訓中心”投入使用,面向全國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截至目前共培訓1萬余人……隨著各類鄉村振興項目的迅速發展,代村實現了以農為本、多業并舉,三產融合、農文旅融合。2021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村集體純收入再上新臺階。
在王傳喜看來,當好振興鄉村“領頭雁”,不僅是帶領代村一個村,更要通過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村子富起來。2012年以來,王傳喜先后采取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2018年起,他帶領大家實施覆蓋12個農村、1個國營農場,輻射周邊20平方公里的“田園新城”規劃建設,形成鄉村振興“共同體”,帶動26000余名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要再用3到5年時間,打造一個‘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于一體的農業之城、農民之城,讓老百姓生活在花園里,工作在田園里,和代村村民一樣幸福。”王傳喜說。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6)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堅守初心,投身鄉村教育事業。2001年9月,師范學校畢業的張玉滾毅然回到家鄉,成為黑虎廟小學教師。從此,他往返于高丘鎮和學校之間的山路上,風里來雨里去,一干就是二十一年。他經常騎摩托車為學校托帶書本、教具,少則幾十斤,多則百余斤,一個來回近10個小時,先后騎壞了3輛摩托車。這么多年來,學校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張玉滾一直在堅持。在張玉滾的執著堅守下,一批批學生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了命運。鄉親們都說:“張老師就像大山深處的一輪明月,照亮了山村孩子前行的路”。
全科教學,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由于當地交通不便、條件艱苦,新老師招不來、留不住,師資嚴重缺乏,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練成“萬金油”,各個學科他都教。數學課上,他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語文教學中,他認真設計教學環節,運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啟發學生思考;體育課上,他把鄉土游戲融入課堂,教孩子們推鐵環、丟手絹等;音樂課上,他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學唱歌;上美術課時,他領著孩子們到校外寫生,畫山水、樹木和動物。張玉滾的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關愛學生,精心呵護大山的孩子們。學校服務半徑大,山區環境惡劣,留守兒童無人接送,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張玉滾經常義務接送學生。2012年6月4日晚,學前班有個孩子晚上10點多還沒到家,張玉滾知道后,立刻和妻子一起打著手電筒去找,終于發現了在石頭旁熟睡的孩子,張玉滾把他背回家,孩子的爺爺感激地說,“多虧你們了,要是出了意外,我可怎么向他爸媽交代啊!”為了解決學生們的吃飯問題,張玉滾牽頭建起集體食堂,并動員在外打工的妻子回來給學生做飯。2006年3月,妻子在一次為學生軋面做饅頭時,中指、無名指被軋面機壓碎,造成了終身殘疾,但妻子一直毫無怨言,直到現在還為學生的一日三餐忙碌著。在妻子的支持下,張玉滾還資助了300余名兒童,讓他們能如愿完成學業。
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稱號。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7)
武大靖,男,漢族,199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吉林省體育局冰上運動管理中心運動員。
十年磨一劍,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開始練習滑冰,立志為國爭光。當時,他居住的城市還沒有室內冰場,上冰只能到寒風凜冽的戶外,每天早上4點,他都要去戶外冰場訓練兩個小時,然后再去上學。北方的冬天,上冰10分鐘腳就凍麻了,但他仍然咬著牙繼續訓練。“20多歲的年齡,卻有著50多歲的腳。”武大靖的雙腳曾一度在網絡上走紅,因常年穿著冰刀鞋訓練,他的整個腳部嚴重變形,腳上處處都是被冰刀損傷的痕跡。2010年末,武大靖被破格招進國家隊,但那時他的身份卻是女隊陪練,是國家隊的第十二人,排在最后一位。當時除了教練之外沒有人看好他,都覺得他不是滑冰或者當運動員這塊料,但他一直咬牙堅持了下來。
為祖國榮譽而戰,不斷向前沖鋒。從2012年開始,中國短道速滑隊的主力隊員連續在國外參加比賽,在不用當陪練的日子里,武大靖留守北京和助理教練一起打磨自己的技術,他在隊內的成績排名逐步提高,并開始出現在國際賽場。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首次參加奧運會的武大靖就已嶄露頭角,之后他訓練得更加刻苦,他將目光瞄準了2018年平昌冬奧會。到2017賽季,經過三年艱苦訓練,武大靖已經成為國際滑冰界公認的沖刺之王。2018年平昌冬奧會時,開賽已有10天,中國代表團以零金牌的不利局面進入到最后一項的爭奪,留給中國隊唯一奪冠的機會就是武大靖的500米比賽。千萬人的目光落在了武大靖身上,最后他頂住了壓力,以39.584秒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
永葆黨員初心,奮力擔當作為。2020年1月19日下午,武大靖在北京首鋼園區短道速滑館完成入黨宣誓儀式。作為新黨員代表,他在發言時莊嚴宣誓:“黨員不僅僅是一個身份,更代表一種精神、一種責任,一份使命、一份擔當。”作為北京冬奧會中國短道速滑隊領軍人物,武大靖在男子500米、男子1000米、男子5000米接力、混合團體接力等比賽項目中多線作戰。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決賽中,武大靖幫隊友卡住位置,示意他先走,這一細節讓無數觀眾動容。盡管未能如愿獲得個人項目金牌,但武大靖卻說:“我是一名中國運動員,更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祖國榮譽高于一切,只要中國贏了,無論是誰站上領獎臺,我們都會為他高興,都會覺得自豪。”
榮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18年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軍、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冠軍,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北京冬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
2023榜樣7專題節目人物事跡(精選篇8)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
精通技藝,是焊接領域的“大國工匠”。他在焊工崗位上工作50多年,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和特種鋼材焊接性能試驗。指導實施參與某試驗型導彈焊接工藝,將中碳調質鋼彈殼與發射座焊接相連,X射線檢驗100%達到一級標準。海軍某在研先進艦艇的推進動力裝置,要在僅0.2平方米的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歷時半年也沒能拿下來。艾愛國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極氬弧焊接工藝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現場指導,成功解決了產品一直焊縫滲漏、質量不合格的技術難題。
傳承技術,是響當當的“大師傅”。他主持的湘鋼板材焊接實驗室,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多年來,他帶過的徒弟有600多名,湘鋼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以上級別的焊工,80%都跟艾愛國學過藝。他的徒弟中,有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的成為湖南省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十佳青年”等。艾愛國還無償向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其中有100多人進入南方電力機車集團、三一重工集團等大型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基礎和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企業骨干。
堅定本色,是扎根一線的“老黃牛”。艾愛國在湘鋼工作一輩子,最高職務就是焊接班的班長,領導曾經多次想提拔他,艾愛國都婉言謝絕了。退休之后,女兒想把他接過去安享晚年,但艾愛國選擇了留在湘鋼。如今,70多歲的艾愛國,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后下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繼續奮戰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第一線。
榮獲“__”、“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