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
事跡的作用是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那么你知道哪些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1
張小娟,這位出身普通藏族農家的女子,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雙學位。2018年5.12汶川地震,得到家鄉受災嚴重,毅然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她不僅一次談及要回到家鄉,建設家鄉。“舟曲很美,我要把家鄉建設得更美。”正是心中有這樣的信念,張小娟這位可敬的扶貧戰線上的戰友,把對工作的新鮮勁,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工作嫻熟,奮斗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由于工作繁忙,無暇多多陪伴家人。而此時,她最終的離開他的家人,離開了她所熱愛的事業。到此時,我們不禁想:這是誰的女兒,又是誰的妻子,還是誰的母親?家中七歲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是否安好?她在舟曲11年的職業生涯中,無愧于“服務群眾,建設家鄉”的誓言,讓青春之花綻放于扶貧之路上。
“他們都非常敬業,安排工作從不推脫,不打折扣,一定完成。”舟曲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馮海明這樣評價中心的三位殉職員工。陳文燕、王彥輝、閔江偉這三位新聞工作者,平時工作積極上進,不怕困難,扎根基層,用鏡頭記錄舟曲的脫貧攻堅的歷程,用圖像傳遞基層的消息,譜寫了扶貧一線的時代華章。
正是有了這些信念堅定,默默扎根于基層的最美奮斗者,于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偉大事業。在脫貧攻堅的這條戰線上,凝聚起澎湃的人情,為奪取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貢獻了無盡力量。雖然這些可敬可愛的戰友們,倒在了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勝利的前夕,但是他們無愧于他們所熱愛偉大事業。我們唯有接過他們手中接力棒,砥礪前行,取得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最終勝利,才能不辜負他們的犧牲與奉獻。
在舟曲11年的職業生涯里,張小娟曾榮獲公務員三等功、州青年五四獎章;被授予縣優秀共產黨員、舟曲縣最美扶貧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由于工作繁忙經常顧不上家庭和孩子。正是由于張小娟信念堅定、政治過硬、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無限忠誠,是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基層黨員中的優秀代表。
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2
在江邊鄉干田村委會綠差沖村有一名貧困戶,他不但具有中國傳統樸素和勤勞的美德,更具有新時期農民精明能干和開拓進取的精神。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認準的事,不管有多么困難,必定做到排除萬難,不達目的不罷休。提起他,村里人無人不豎起大拇指,他就是當地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白永云。現年52歲,初中文化,是一名土生土長本地農民,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由于好學,勤快,特別是在種植、養殖過程中,勤奮踏實,努力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是貧困戶中的典范。
一、種植戶的示范人
2013年由于白永云長期慢性病與因學等原因,被納入建檔立卡戶。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各項政策更多傾斜貧困戶,個別鄉鄰就說:“老白,這回好了,被評上貧困戶,啥都不用干就等著上邊給錢花。”聽了這些話,白永云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臉上火辣辣地刺痛。他常常告訴自己,不能啥事都靠政府,只要勤勞苦干,一定能夠摘掉貧困的帽子。2019年以來,駐村干部和幫扶干部多次到他家制定脫貧規劃,為他講解脫貧相關政策后,他脫貧的決心更大了。
2019年,鄉政府引進萬壽菊種植,鄉幫扶干部和農技人員多次到村里開展種植培訓及動員工作,但是村里人習慣種植傳統的玉米,認為這才是保險產業,不愿接受。幫扶干部多次到白永云家做動員工作后,堅定了他“要致富,不能等、靠、要”的信念。于是,當好多群眾對該項目半信半凝、觀望、不敢嘗試時,他毫不猶豫地首次在自己家地里種植了3畝萬壽菊。雖然萬壽菊是一種新鮮的經濟作物,誰也沒有經驗,但是他有一顆好學心、好問嘴,不知道的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咨詢技術人員等方式,來豐富萬壽菊種植管理技術,他與公司的技術人員很快就成了朋友,經常到他的萬壽菊地里現場指導,這一季,他家種植的萬壽菊畝產達到3000多元/畝,利潤遠遠超出玉米的價值,第二年,種植畝數由3畝擴至8畝,他的種植技術也成為了周邊農戶學習的榜樣,通過他的示范,帶動周邊農戶45戶,167人種植萬壽菊。
二、養殖戶的明白人
由于自己患有心臟病的原因,不能長時間從事重體力勞動,靠種植業的收入,很難供孩子讀大學,外出打工又不實際,此時,正好遇到廣東溫氏進住彌勒,采取“公司+基礎+農戶+訂單”的模式,因為投資大,很多人不敢嘗試,他想:由于長年種植玉米,造成土地肥力下降,環境惡化,加之玉米價格低等原因,是時候改變產業觀念了。于是,他堅信自己的理念:路是人走多了才成為路,什么事都有第一,才會有第二,所以,打鐵還靠本身硬,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找到溫氏公司談合作,并簽訂了保底協議,解決了養殖戶銷售難的后顧之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資金資助是必要的,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他很快就拿到了10萬元的創業貸款。2019年6月,投入8萬元在離村子2公里的山上建成了江邊鄉第一幢溫氏養雞大棚。溫氏集團、政府采取了一系例的扶持措施,建1個大棚,不僅有技術人員的跟蹤、指導,還享受到了建檔立卡戶60元/㎡的圈舍補助及小產業補助。7月購進了第一批溫氏雞苗5000羽,他每天起早貪黑在地里認真地脫溫、科學的防疫與管理,第一批溫氏雞于11月上市,每羽利潤達5元,首批創造養殖利潤為24000元,實現了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汗水來脫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貧困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18年6月,他的第二批溫氏雞4800羽出欄,每羽利潤達5。6元,實現利潤2。69萬元今年有望實現年出籠1萬羽的目標。看到效益后,去年年底該村3戶非建檔戶與1戶建檔立卡戶跟著發展大棚溫氏雞養殖,通過他的帶動,使貧困戶如期脫貧、摘帽,非建檔戶效益更佳的.目標。
三、當地農民致富、脫貧的領頭雁
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有多種、多樣,有因病、有因學、有道路交通不便,有缺勞力、有缺資金、有缺技術等等原因,但是,他認為,要發展,還是要靠自己,不能存在“等、靠、要”思想,打鐵還是靠本身,發展才是硬道理。要發展就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奮斗,貧困只是暫時,努力才會見彩虹。從他認準了種植、養殖這條路,就開始埋頭苦干,龍其是在溫氏養雞業上,他每天早出晚歸,白天搞好養殖管理,晚上努力學習科技知識,增強致富本領,同時他四處拜師學藝,查閱了10多養殖技術書,并通過報紙、雜志、上網等各種途徑了解最新的資訊。每逢開展科技下鄉活動,他必到場向農技員咨詢科技信息,較全面掌握了本地雞、溫氏雞的科技知識。就這樣,他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靈活的頭腦,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現在,白永云已成了綠柴沖村農民的主心骨,農戶有什么問題都愿向他請教,而他也總是毫不保留地教別人。古人言:“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我高興,每個人活著的意義各有不同,謀生的手段也各有千秋,不管你采用什么樣的謀生手段,都應當盡力為國家、為貧困群眾做一點有益的實事“這就是他干事業的基本思路。
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3
2020年4月,為助推晴隆縣的教育脫貧攻堅,黔西南州教育局成立了晴隆縣脫貧攻堅“減貧摘帽”同心助攻團,作為教師的他被賦予了一種新的使命,成為了同心助攻團的一名成員。自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他的舞臺不只是教室里的三尺講臺,不只是教書育人,還積極投身到晴隆蓮城教育扶貧攻堅的工作中。
一、迅速進入角色,勇擔脫貧攻堅重任。
新的形勢下,脫貧攻堅工作不僅任務重,責任大,而且擔子重,壓力大。但他敢于擔當,緊緊圍繞上級關于脫貧攻堅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分析脫貧攻堅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深刻謀劃了全辦的教育脫貧攻堅的開展思路,建議中心校,在全辦范圍內再進行一輪走訪摸排,為蓮城辦教育精準扶貧和控輟保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深入街道走訪,掌握相關數據。
在走訪摸排中,他掌握了以下詳實的數據,為脫貧攻堅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晴隆蓮城街道辦現有人口10327戶37158人,其中建檔立卡1381戶5523人。共有6-16周歲適齡人口4941人,其中建檔立卡892人,非建檔立卡4049人。6-16周歲適齡人口建檔立卡學生中在校就讀848人,在縣內就讀725人,縣外就讀123人,其中學前教育8人,義務教育766人,高中、中職73人,大專本科1人。未在校適齡人口中送教上門2人,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0人,九年級畢業42人,臺賬疑似輟學19人,已勸返銷號19人。2019-2020學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1022人,資助金額151.175萬元。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以上教育資助做到應助盡助。
三、不怕吃苦,以身作則,做群眾貼心人。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他履職盡責,發揮作用,對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嚴格,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對照、檢查、規范自己的行為。他嚴于律己、廉潔自律、以身作則、處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關心群眾,對同志以誠相待,善于做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在脫貧攻堅的種種難關和困難面前,他沒有逃避和退縮,特別是在家中老人、小孩生病等困難的情況下,一直堅守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為了確保晴隆蓮城教育扶貧工作能如期完成“減貧摘帽”,不拖全縣后腿,他選擇直面困難,積極同工作組干部一起開會分析,研究對策,引導貧困對象共同渡過難關,克服脫貧攻堅道路上的種種困難。
四、為人師表誨而不倦,教育脫貧風雨無阻
羅穎是他所教班級的一個學生,出生于農村家庭。不知道什么原因,這位同學上課經常走神,經常找各種理由請假,導致學習成績急劇下降,人也變得沉默寡言。劉安雄老師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利用放學之余的時間進行家訪。有一次在前往他家的路途中突然下雨,他冒著大雨跑到羅穎同學家,與他的爸爸、姐姐溝通,在交流時肯定了他在學校的優秀表現。通過多次耐心地教育、談心、輔導,羅穎不再請假,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
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4
楊飛虎,男,漢族,生于1986年10月,中共黨員。2009年7月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本科專業,理學學士。2009年12月參加工作,2015年7月起擔任草灘鄉扶貧工作站站長。
圍繞本職工作,做好黨委政府的“參謀長”
楊飛虎帶領草灘鄉扶貧工作站一班人,積極學習省市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性文件,通過及時與縣扶貧辦溝通交流,確保鄉扶貧工作站人員理解掌握的政策準確無誤。利用工作間隙,組織鄉扶貧工作站人員學習中央、省市縣各級扶貧政策文件和會議精神,力爭不遺漏任何細節,做好知識儲備,夯實理論基礎。充分發揮鄉扶貧工作站“智囊”作用,積極建言獻策,按照省、市、縣精準扶貧政策方案,制定印發了《草灘鄉關于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目標和具體任務,分解到全鄉各村。確立了以鄉鎮主要領導負全責,各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和駐村組長為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進一步明確了工作任務,靠實了工作責任。他在認真學習省市縣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的同時,通過及時總結和深入思考,結合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學、問、查、訪等方式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編寫了《草灘鄉精準扶貧知識手冊》、《草灘鄉精準扶貧基本知識50問》等學習資料,有效地解決了鄉村兩級扶貧干部的疑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草灘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得以良好開展。
由于楊飛虎的敬業奉獻、扎實工作,建檔立卡、大數據平臺、專項扶貧、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退出認定等工作成效顯著,草灘鄉精準扶貧各項工作始終走在全縣前列。截至目前,共牽頭組織召開各類培訓會議25場(次)、培訓鄉村干部300多人(次)。
突出工作實效,爭當脫貧攻堅的“排頭兵”
自擔任鄉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楊飛虎一心做好本職工作,常常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撲在工作上,朋友說他瘋、同事嫌他傻,他知道精準扶貧工作大于天,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然而正是他的“傻”和“瘋”換來的是全鄉扶貧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質量,也換來了同事和領導們的贊許肯定,更換來了貧困戶對他的認可和贊譽。在具體工作中,楊飛虎悉心指導鄉村兩級干部開展工作,學以致用,積極爭當基層一線脫貧攻堅工作的排頭兵,努力做到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兩個百分之百”,即:工作時間節點百分之百的準時,脫貧攻堅工作任務重、時間緊,縣鄉每項工作任務下達后,都能嚴把時間節點,制訂工作推進時間節點進度表,并根據進展情況適時進行梳理總結,及時謀劃好下一步計劃,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在時間節點上精準精確。工作任務落實百分之百的高效,嚴格按照工作任務要求,明晰思路、統籌謀劃、有序開展,力求各項工作內容的落實做到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逐戶了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調研走訪不漏一戶,全鄉871戶409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都親自過、親自問,并現場指導駐村干部為貧困戶答疑解惑。夯實基礎信息,對152戶650人2014年脫貧人口和268戶1230人2015年脫貧人口進行驗收,認定12戶70人2015年返貧人口。培育特色富民產業,依托整村推進項目,在貴清山景區沿線新建5家農家樂。緊扣金融扶貧,成立扶貧資金互助協會9個,全部實施倍增計劃,首批發放增收貸款120萬元;2015年第四季度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515萬元,符合條件的有意愿貸款貧困戶全部申報貸款審批資料,為貧困戶脫貧增收提供堅實的金融保障。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培訓20場次,培訓農民2035人次,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注重探索創新,爭做加快發展的“助推器”
在建檔立卡和大數據信息采集錄入工作中,他通過認真研究操作數據采集系統來查找工作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一天__、一培訓一審核”的高強度集中指導,全鄉在建檔立卡和大數據信息錄入工作中始終走在全縣前列,高質量率先完成大數據信息平臺建設工作,使全鄉大數據信息平臺建設精準指數達到100%,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和脫貧指標實現緊密銜接。他還不定期組織扶貧站人員對全鄉871戶貧困戶進行隨機走訪,了解貧困戶生產生活的最新動態,為全鄉脫貧驗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下一階段脫貧計劃的制定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推廣普及了“十字繡”工作法,即:摒棄以往粗枝大葉的工作方式,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像做針線活那樣精準細致,“十”中的豎為上級一攬子政策精神,橫為鄉村戶情實際;“字”為“水電路房、輸加種養、教培文衛、遷保貸商”16字經;“繡”則是將十和字連接穿插起來,通過拉家常來掌握貧困戶家中的真實情況。同事和農戶對他通俗的說法一聽就懂,也為他接地氣的工作方式和細致專業的工作態度所折服。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指導下,草灘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單位和上級領導的普遍認可。創新內外宣傳方式方法,在外宣上,主導真實準確,突出宣傳效果快、廣、新。2015年,由楊飛虎同志編寫的稿件,在市級以上網站等媒介宣傳報道55篇次。11月27日甘肅衛視《午間20分》欄目對草灘鄉《“支部+”模式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報道。在內宣上,注重宣傳形式合鄉情,指導培訓扶貧站及村級扶貧專干每周撰寫工作信息,從中精選編制草灘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簡報85期。同時,開通微信公眾平臺,邀請草灘鄉貧困群眾加入微信公眾平臺。一方面及時發布一些扶貧相關政策,使老百姓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政策,另一方面收集群眾反應的問題和建議,便于以后開展工作。通過開通微信公眾平臺,有效地化解了扶貧干部和困難群眾的矛盾,拉近了干群關系,提高了困難群眾扶貧政策知曉率。
積跬步以至千里,楊飛虎相信,腳踏實地去做好脫貧攻堅的每一件事,為貧困鄉村和貧困戶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是對自己無悔青春的最好詮釋,更是人生旅途的美麗風景。
脫貧致富模范人物事跡精選篇5
舟曲,藏語意為白龍江,白龍江是嘉陵江的支流。
張小娟,1985年出生于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的普通藏族農家,20_年,以甘南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得歷史學與旅游管理專業雙學士學位,工作后獲得蘭州大學在職研究生學歷。她深愛著大山深處的故鄉,20_年5·12汶川地震舟曲災情嚴重,已在京工作的她一次次打電話給家人,不久就辭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眷戀的故鄉。
張小娟的本科班主任、中央民大歷史文化學院教師章毅君說:“畢業前夕,小娟和我談到今后的去向,她想回家鄉,認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會有很多事可做。是對家鄉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使她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投身民族地區的建設,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舟曲很美,我要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小娟曾多次對同學和朋友說。
“再崎嶇的路,也是過得去的!”
這是10月5日下午13點14分張小娟在舟曲縣立節鎮下鄉途中發的一條微信,微信還配了途中拍的一張在高處俯瞰盤山路的照片,照片中的山路蜿蜒曲折,很壯觀也很險要。這是張小娟生命中發的最后一條微信。兩天過后的10月7日傍晚,在走過最崎嶇難走的山路后,她的生命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扎根基層沃土,綻放花華。張小娟的意外犧牲令人痛心,而無私奉獻一直符合她的人生軌跡。張小娟熱愛家鄉,并對集體有貢獻的熱情。她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民族地區,奉獻給了扶貧事業,是新時代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直接體現和黨員榜樣。
扎根基層沃土,綻放花華。首先基層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鍛煉平臺,不去抱怨艱苦和復雜的工作條件 唯愿以萬卷詩書為師,以德養吾浩然正氣,以人民群眾為師,以技提升服務能力。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日有所思,日有所得。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堅持,要日有精進,積跬步以至千里。其中,把握平和的心態是關鍵,學習提高是需要漫長時日的,而且這種日子必然是枯燥的。其次思與行要相互結合。實踐論告訴我們,只有把原理運用到實踐中,才能檢驗原理,從而指導實踐。空喊責任不行,把愛民掛在嘴上也不可取,我們必須把責任意識化作行動符號,將愛民情懷浸入言行舉止。青春不語,蒼天含淚。高原上的格桑花,帶來的是光明、是福音、是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