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家庭典型事跡材料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跡的情況還是蠻多的,那么你見過哪些貧困家庭典型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貧困家庭典型事跡材料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貧困家庭典型事跡材料【篇1】
羅萬祿,男,48歲,家住彭水自治縣鞍子鎮新式村4組,家庭人口5人(妻子:任大翠,46歲,務農,患宮頸癌;長女:羅華儀,20歲,現就讀于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大二;次女:羅佳渝,14歲,現就讀于彭水縣第一中學,八年級;三子:羅幺毛,12歲,現就讀于彭水縣第二小學,六年級)。
2009年,鞍子鎮因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資源及特色農業開始發展旅游產業,羅萬祿所居住的村也因具有“重慶市現存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羅家坨苗寨”而聞名于縣內外,慕名前來觀光的游客、媒體與日俱增,羅萬祿便成為了羅家坨苗寨第一批經營農家樂的農戶。平日里,羅萬祿在周邊地方打零工,接待主要由妻子任大翠負責,生意忙時,羅萬祿便會回家幫忙,雖然3個孩子上學,但夫妻兩人的收入也勉強能滿足家庭開銷,一家人過著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6月,羅萬祿的妻子被檢查出患有宮頸癌。妻子先后住院6次,化療4次,醫療費花銷近20萬元。當時大女兒正好高中畢業,次女和三子分別上初中、小學,高昂的醫藥費及三個學生的學雜費讓整個家庭陷入了困境,加之農家樂無人經營,收入驟減,讓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極為拮據。但作為一名普通且老實憨厚的中年農民,羅萬祿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擊垮,而是變得愈發堅強,默默地和命運抗衡,到醫院照顧妻子、還要兼顧家里的生意,里外都靠著羅萬祿一人頂著......他嘴邊經常念叨著一句話:“人窮志不能窮”。為了讓妻子安心化療,為了給孩子們樹立做人的榜樣,他沒有一分抱怨、沒有一絲愁容,整體樂呵呵的,他從不向政府張嘴伸手,他覺得自己有手有腳能干活,還有比他家更貧困的家庭需要幫助。
2014年7月,在精準識別入戶走訪中,得知了羅萬祿的家庭狀況后,鞍子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經新式村兩委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將其家庭納入貧困戶建檔立卡。在精準幫扶過程中,鎮黨委政府對該戶實施了教育扶貧、醫療救助,次女羅佳渝享受免除學費政策,2015年秋季學期和2016年春季學期享受助學金1300元;三子羅幺毛享受免除學費政策、學校營養改善計劃資助金800元/年。其配偶任大翠享受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22000元、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報銷5500元、醫療二次資助4300元、民政大病醫療臨時救助1500元、婦聯資助800元。但是對于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來說,有限的接濟和救助無異于杯水車薪。如何才能提升這個家庭的“造血”功能?鎮村兩級組織、羅萬祿本人為此都費了不少心思。
最后,羅萬祿決定再苦再難,都不能放棄發展農家樂這個永久性產業。他充分利用自身經營農家樂早、客源廣,鄰居有勞動力的優勢,與周圍鄰居抱團發展。平時有客人訂餐時,他就會請鄰居幫忙做飯炒菜;當他陪妻子上醫院時,遇到有客人就餐時,他會毫不吝嗇的介紹給其它經營戶,即不誤生意,也不讓游客失望,還帶動了周圍的群眾增收。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慕名前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原有的接待條件已不能滿足接待需求,為有效解決硬件較差、游客來留不住的問題,羅萬祿通過爭取政府支持及自己投入相結合的方式對場所進行提檔升級,安裝移動wifi、房前屋后環境整治、對客房進行標準化改造。他經營的福祿山莊成為羅家坨苗寨里面第一個擁有wifi、第一個擁有“室外民族化、室內現代化”風格的客房的農家樂。苗寨內全部鋪設的石板路,只有三輪車能通行,因此寨內的垃圾清運成了村民們的難題,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羅萬祿自告奮勇,騎著自己的三輪車義務拖運,從未開口向村民收取一分錢的油費、勞務費。
2015年,他經營的農家樂綜合收入達7萬余元,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光榮脫貧。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帶領周邊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羅順海就是其中一個。由于家庭條件受限,羅順海一直不敢嘗試鄉村旅游經營,羅萬祿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將20多位客人推薦給他,還將棉絮免費借給羅順海,有了第一次600多元的住宿收入之后,羅順海一年僅是鄉村旅游住宿收入就有近6000元。如今,羅順海正在對房屋及室內外設施進行裝修。“待裝修完成,各項設施完善之后,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接待能力也更強,相信收入會更高?!绷_順海對發展鄉村旅游充滿了信心。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像羅順海一樣,享受過羅萬祿幫助、帶動的,還有很多村民。據了解,羅家坨苗寨共有57戶村民,幾乎家家都有過轉介餐飲、住宿客源,以及代銷農產品等方式增收事例。在羅萬祿的筆記本上,每一次轉介客人的人數及收入等都歷歷在目?!按蠹叶加惺杖肓耍攀俏覀儼l展鄉村旅游的最終目標。”這是羅萬祿的發展鄉村旅游的宗旨。下一步,他正在籌備成立一個鄉村旅游協會,將寨子里所有村民的資源優勢整合利用起來,通過統一標準、統一菜品、統一價格、統一安排客源,抱團發展,實現標準化運營。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1-8月,共接待游客3000余人,營業額6萬余元,通過向周邊群眾購買雞蛋、土豬、土雞、風蘿卜、干豇豆、時蔬等農、土特產品,并為周邊農戶代銷臘肉、優質大米、干豇豆、苕粉、黃豆等特色農產品的方式,帶動周邊30余戶農戶增收,額度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在精準脫貧走訪時,羅萬祿說出了一段很平實的話:“脫貧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覺,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難的日子都能熬出頭”。
這,就是一個普通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滿滿自信。我們堅信,這個暫時貧困的家庭憑借心中有夢想,一定能夠夢想成真!
貧困家庭典型事跡材料【篇2】
今年42歲的葉新生是安西鎮崗背村葉屋小組村民。由于小時候的一次大病,落下了病根,多年以來,他僅以打零工維持日常生活。2011年,葉新生父親突然離世,他又主動扛起了照顧年邁母親的責任,生活過得更加拮據。
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
2014年,葉新生被民主評議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原本對致富沒有信心的他,在扶貧政策的激勵下,他萌生了要自己創業、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的想法。在鎮、村干部、駐村扶貧工作隊及本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在村里流轉41畝土地用于種植西瓜。2017年3月,葉新生種下了第一批西瓜,從此之后,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和吃住在田間地頭成為了他的常態。
安西鎮崗背村第一書記鄒潔:葉新生種植西瓜按照縣扶貧政策,每畝400塊錢補助,葉新生種植了40多畝,按照最高標準5000塊錢的補助資金。今后我們將繼續跟蹤服務好葉新生,銷路由我們想辦法解決,給他提供最好的銷售渠道。
一分耕耘 一份收獲
今年年初,葉新生又在村里流轉土地69畝,用于擴大自己的產業,不僅種植了西瓜,還種植了55畝的中稻。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葉新生家今年的西瓜產量比去年翻了番,55畝水稻長勢良好。
葉新生信心滿滿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畝水稻的收益保守估計是400元,55畝水稻收益保守估計22000元,還有6萬多斤的西瓜,收入有30000元左右,今年的產業種植收入就有5萬多元。
充滿信心 脫貧致富
談起未來的生活,葉新生充滿信心,表示要在黨的富民好政策的扶持下,依靠自己雙手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貧困家庭典型事跡材料【篇3】
黨軍紅,男,漢族,47歲,初中文化程度,北城鋪鎮中關村黨溝社人。他雖然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在黨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支持幫助和鼓舞引領下,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發展生豬產業,拓寬致富門路,是豬產業讓他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白手起家的“豬倌”
黨軍紅家2013年底因學、因病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建檔立卡時家中共有7人,其中2個老人年邁體衰,3個孩子正在上學,妻子因心臟病手術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中的勞動力僅有黨軍紅1人,靠耕種幾十畝地養家糊口,農閑時他在縣城建筑工地打零工供給孩子上學。打工期間,他積極上進,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自身能力和認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脫貧攻堅大力發展富民產業的好政策下,2015年他貸了5萬元精準扶貧產業貸款,萌生了在家養豬創業的想法。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在缺少資金、經驗和技術的情況下,僅靠5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發展產業還遠遠不夠。于是他向親朋好友到處借錢,向養殖大戶多次請教,跑破了鞋,磨破了嘴,最終籌到了一筆資金,學得了一些技術,敲開了創業致富的大門。
從此,黨軍紅成為名副其實的“豬倌”,一天到晚忙在豬舍里,喂料、消毒、打針、接仔,幾乎和豬“生活”在一起,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精心飼養,豬場里的豬個個膘肥體健,毛色鮮亮,人見人夸,村里人一下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正是靠著一股鉆勁,憑著一股韌勁,揣著一顆熱心,黨軍紅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終于把養豬事業越做越好,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強養豬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致富路上的“學生”
養殖不單憑勤勞,還需要具備相對扎實的養殖專業技術,才能提高飼養水平、防疫能力和豬肉品質,黨軍紅對養豬有了深刻的認識。為此,他報考了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學習養殖技術。床頭擺放的《怎樣辦好農家養殖場》《養殖技術指南》等專業養殖書籍,黨軍紅已記不清閱讀了多少遍。同時,從報紙、網絡、電視到培訓班,他不放過任何一種“充電”的途徑,使自己越來越像一個“養豬專家”了。
通過不斷的學習充電,他逐漸掌握了配制飼料、仔豬繁育、疫病防治等養殖技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養殖方法,真正成為附近有名的養豬專家。
黨軍紅風風火火,村民也躍躍欲試,不斷有人前來詢問養豬的“秘訣”,黨軍紅把學來的技術傾囊相授,也鼓勵村民一起養豬,能幫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感到特別高興?!皠e人來向我請教,我覺得什么最重要就講什么,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全部分享給大家”黨軍紅自豪地說。
黨軍紅不斷加強學習,把握機遇,擴大養殖規模。2019年,他重新選擇了地理位置更為合理的山坡半陰地作為養殖區,修建了占地10余畝的標準化豬舍和配套設施并從外地引進了一批良種豬,完成了硬件建設、品種更新和培育技術的全面升級。目前,豬存欄量達100余只,其中能繁母豬40多只,育肥豬60多只,預計年底豬存欄量達200余只。
脫貧致富的“頭雁”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滿園春?!秉h軍紅始終把“個人富了不算富”的道理掛在心上,更是落實在行動上。今年,黨軍紅流轉土地300余畝,種植玉米、苜蓿、燕麥草、小雜糧等農作物,帶動當地貧困群眾18戶,戶均年收入5000元。鄉親們經常向他請教養殖技術,甚至賒欠仔豬和飼料,黨軍紅都會欣然答應。有些人說他“傻”,他卻說“自己也曾是貧困戶,是黨的好政策幫我渡過難關,讓我脫貧致富,我現在脫貧了,但是還有一些鄉親們生活困難,經濟收入少,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去外面打工靠干體力活掙錢的行業相對較少,我們農村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加之近幾年豬肉價一路攀升、居高不下,發展養殖業是我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被太陽曬的黝黑的黨軍紅滔滔不絕的說。
在黨軍紅的帶動下,全村養豬戶越來越多。2019年,他注冊成立了通渭縣福桂養殖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的發展模式,為自己和鄉親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快捷之路。
在脫貧致富路上,黨軍紅不僅錢袋子慢慢地鼓起來,而且思想認識也逐漸提高了,2019年,黨軍紅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2020年,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展望明天,黨軍紅信心滿懷,他說“今年2個孩子大學畢業,小兒子參加高考,我又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真是好事連連啊!都是黨的精準扶貧好政策使我脫貧致富,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下一步,他計劃持續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貧困鄉親們脫貧致富,努力使養豬產業成為中關村支柱產業,使他自己成為北城鋪鎮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
貧困家庭典型事跡材料【篇4】
在脫貧攻堅決勝時期,有這樣一些地方,這樣一些人,他們雖被認定為貧困戶,但不愿”等、靠、要“,決心穩扎穩打,用心做人、做事,用勤勞脫貧致富,讓一貧如洗的狀況成為歷史,從而步入脫貧致富新時代。
在雪山鎮立馬村就有這樣一些人,其中和平小組的李潤就是代表之一。鳳慶縣雪山鎮屬國家重點貧困鄉鎮,立馬村人世代在貧困線上掙扎。生于1979年的李潤在成長道路上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困擾,年少時曾在家里當過泥巴匠、種過地、養過牛,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地道的農民,他說:”這里窮了幾代人,沒有產業資源,更談不上經濟發展,窮山溝里家家戶戶也只能勉強吃飽飯?!暗搅私Y婚的時候,他還憧憬過通過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讓這個家過得更美好,卻沒想到自己的這段婚姻經受不住貧困的考驗,在女兒1歲的時候,妻子就因無法忍受貧寒而離家出走,一晃已是十余年。讓這個處在風雨搖曳的家庭更雪上加霜的是,家里除了有女兒需要撫養,還有4個老人需要贍養,其中李潤80歲的爺爺雙B失明多年,需要人全天候照顧,基本喪失行動能力;多年照顧一個膝下無子的嬸嬸,現已82歲,身體狀況欠佳;父母已60多歲,除了在家種地、養殖之外,沒有經濟能力;全家的負擔都落在了這個男人的肩上。自從2015年被認定為貧困戶后,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掙扎的李潤,決心用辛勤和汗水改變命運。
一、甘蔗種植,脫貧步履第一步
雪山鎮地處山區,當地缺少水利設施,適宜種植一些耐旱的農作物,比如甘蔗、核桃等。李潤積極參加了當地政府關于甘蔗種植的技術培訓,掌握了相關技術。同時,在黨的致富政策下,甘蔗收購商云縣糖廠事先提供了甘蔗苗和肥料,讓沒有啟動資金的李潤有了發展之基。在發展之初,李潤和60多歲的父母在自家承包的10畝土地上種植甘蔗,基本能維持生活。2014年以后,甘蔗市場價格低迷,糖價持續走低,各地村民紛紛減少種植規模,但李潤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低價承包、租種其他村民不愿種的土地,將甘蔗種植規模發展到了50畝,別人笑他不懂行情,但他堅信市場低迷只是暫時的,即便市場長時間不回暖,也只是多付出一些勞力。經過兩年的不懈堅持,李潤終于迎來了甘蔗市場的春天,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二、創新思路,多方發展,奠定脫貧之基
甘蔗種植取得了成功,經濟收入也有了不錯的提高。同時,李潤認識到甘蔗價格受市場波動較大,光靠甘蔗產業很難真正脫貧致富。鑒于上有老弱病殘,下有育兒負擔的家庭實際,他必須另謀出路。經過詳細的調查,他發現,當地的黃牛品質廣受好評,于是決定在發展甘蔗產業的同時,在家發展黃牛養殖產業,通過種植、養殖的有機結合,以牛糞化”肥“,甘蔗葉入”料“,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三、勤德兼備,樹立脫貧新模范
多年來的拮據生活,被妻子拋棄的巨大打擊,并沒有擊垮這個男人,反而加深了他對責任的理解,對親情的珍惜。面對無依無靠的嬸嬸,他不離不棄,幾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嬸嬸82歲高齡的身體依然健朗,甚至能承擔適當家務。周圍的村民在談論起李潤時,都紛紛豎起大拇指。在駐村工作隊隊員走訪他家時,老人家還跟我們說起:”自己能有這么好的侄子,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袄顫欉€向我們表示,在新房建成后,要帶嬸嬸一起入住。
”扶貧先治懶,扶貧先扶志“,這句話在李潤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李潤在脫貧道路上也得到了幫扶責任人的積極引導和大力相助。當下,鳳慶縣已進入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我們希望身邊那些貧困群眾像李潤一樣積極行動起來,樹立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榮辱觀,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心態,苦干實干,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發揮自身能動性,創造屬于自己的新生活。
貧困家庭典型事跡材料【篇5】
2016年11月2日,對于竹瓦根鎮是特別的一天,這一天竹瓦根鎮迎來了首個主動要求自主脫貧的貧困戶,空檔村村民江村。
缺少勞力家庭貧困
江村,男,65歲,竹瓦根鎮空檔村空檔組農民,全家9口人,主要致貧原因為缺勞力。家中3個老人(其中一個癱瘓,生活不能自理),4個學生,全家老小靠兒子、兒媳照料,家中缺勞力,家庭經濟困難。
2016年年初,江村一家中9人,只有2個勞動力,老人要看病、孩子要上學,家庭經濟困難為由,向空擋村村委會提出了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申請。空擋村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第一時間組織全體村民,按照貧困戶納入流程,開展本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評選工作,通過村、鄉、縣三級審核公示,江村一戶被納入我鎮建檔立卡貧戶。
精準施策促力脫貧
____指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我鎮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始終以這一思想為指導,本著精準原則,開展一戶一策的幫扶工作。經鎮領導干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等人的長期摸底調研,發現江村家中存在勞力少、房屋內部破舊、生產生活資料不齊全等困難,且一家老小缺乏脫貧致富自信心。
了解這一狀況后,我鎮對該戶實施扶貧與“志智”雙扶雙管齊下的幫扶措施。俗話說“人窮志短”,對于長期處于貧困邊緣的群眾來講,因看不到脫貧致富的希望,導致內心脆弱,生活缺少奔頭。鎮領導干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等人為轉變這一現狀,加大了對該戶扶貧政策、脫貧致富先進典型案列等宣傳工作,通過宣傳引導,臺球桌前看不到仁青達瓦的身影,日東片區修路工地上卻時有仁青達瓦的身影,2016年,通過在日東片區打工,仁青達瓦收入了三萬元的工資,我鎮結合該戶實際情況和脫貧意愿從產業扶持(修建豬圈、配備豬仔)、生態補償(家中有勞力人員全部安排崗位)、微型基建(房屋內部裝修、發放家具家電)幾方面實施了該戶幫扶措施,通過我鎮幫扶及貧困戶個人努力,江村戶收入持續遞增、樹立了脫貧致富信心。2016年10月,江村到村文化室,對村“兩委”說:“在鎮領導和村干部的幫助下,我的兒子現在變得勤奮上進了,自己出去打工賺錢了,且政府對我門家實施了產業扶持、生態補償、微型基建等幫扶措施,通過一系列幫扶,家庭經濟狀況得到了明顯好轉,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目前家中不存在困難,特申請脫貧?!痹谥獣赃@一情況后,我鎮立即組織干部通過核算收入、實地檢查等方式對該戶是否達到脫貧標準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發現,江村戶已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3311元,達到脫貧標準,同意該戶脫貧。
勤勞致富不忘感恩
所謂吃水不忘掘井人,2016年11月2日,江村為我鎮贈送了“真心為民、扶貧幫困”的錦旗,江村說:現在覺得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感謝新時期扶貧的好待遇,感謝幫扶責任人。
他說,自己脫貧后會把貧困名額讓給更多有需要的人,他也愿意和政府一起幫助許多像他一樣困難的家庭。2017年,仁青達瓦跟親戚借了7萬元錢買了一臺裝載機,日東片區修路時,仁青達瓦2017年收入五萬元?,F在的仁青達瓦說:“貧困并不是多么光榮的`事情,現在政策這么好,總不能坐享其成等著別人給,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踏實。”他還表示,現在他信心很足,將來他會不斷努力,不僅要出去打工,還要好好種地,在發展自己的車輛經營同時也發展種養殖業,兩頭抓,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