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好少年個人事跡
先進典型材料包括事跡材料和典型經驗材料。事跡材料是先進典型材料下屬的一類文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勵志好少年個人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勵志好少年個人事跡(篇1)
李博恒,12歲,潼關縣太要鎮中心小學六年級(1)班學生。他獨立自強,積極樂觀。一直以來,他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事跡在太要鎮中心小學傳為佳話。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少年最美的孝心。
博恒的母親精神失常,生活不但不能自理,而且需要長期治療,幾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年逾古稀的爺爺,腿腳不便,雖然忙前忙后,但對于這個經濟困難的家也力不從心。因為生計,博恒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掙錢,幾年才能回一次家。家里的狀況博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懂事的他便早早擔起了大人的義務,6歲時就學會了做飯,打掃院子、收拾牛圈、照看媽媽……從那時起,這些大人要干的活便成了博恒最熟悉的生活中主要的一部分。當別的孩子在父母懷中撒嬌時,他卻在山溝里挖山藥賣錢補貼家用;當別的孩子和伙伴們玩耍時,他卻在灶膛前點火為爺爺和媽媽做飯;當別的孩子們進入甜蜜的夢鄉時,他卻在照顧生病的母親……農忙時節,他和爺爺一道去田地里干活,節假日,他常常幫爺爺放牛。博恒農活、家務樣樣都干,樣樣都行。鄰居提起他,無一不豎起大拇指,夸博恒是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如果沒有他,這個家也就沒了,面對大家的贊揚,靦腆的他只是微微一笑說:“爺爺、媽媽是我在這個世上最親的人,孝敬他們是我應該做的!”
在李博恒眼里,最奢望的就是生日時吃一碗熱乎乎的面條,他說:“那面叫長壽面,吃了面條后自己就健康了,也就能更好地保護爺爺和媽媽了。”每當學校里發了火腿腸,面包,牛奶,雞腿時,他舍不得吃,都會偷偷的攢下來拿回家給爺爺和媽媽吃。爺爺每每提及此事,便會老淚縱橫:“娃在我們家受苦了!唉,是我們當大人的沒本事,娃太苦了,太不容易了,我們對不起娃啊!”
百善孝為先。在艱辛的成長路上,李博恒用柔弱的肩膀勇敢地扛起了幫爸爸照顧爺爺,照顧媽媽的重任,用孝心詮釋了中華少年應具有的美德。雖然他沒有享受快樂幸福的童年時光,但正是這樣的生活,使得他更加堅韌剛強。現在學習任務繁重的他,依然是懷揣堅毅與感恩,為爺爺分憂解難,用孝心、責任和堅強承擔起家庭的一片藍天!
勵志好少年個人事跡(篇2)
自馮泳淇4歲那年,叔父觸電身亡后,泳淇的父親深受打擊就染上了酗酒的習慣。喝完酒后,馮泳淇和母親就成了父親撒氣的對象,有時娘倆甚至被打得遍體鱗傷趕出家門。父親由于常年飲酒過量,心情憂郁,染上了糖尿病,患上了精神分裂癥,跑醫院和喝酒是父親生活的唯一,也喪失了勞動能力,使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親為了能更方便照顧家,就在家附近擺起臨時小攤,夏天賣水,冬天賣鞋墊,趕上淡季,就賣咸菜,給別人修腳,送餐……馮泳淇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懂事,開始學著大人的模樣一方面要照顧父親,一方面要安慰母親,為分擔母親的壓力,她每天天剛亮,就會起來做飯,總是悄悄的,怕影響母親睡覺。
飯做好后,馮泳淇也會在桌子上擺一瓶酒,等著父親吃飯,他知道喝酒是對身體不好的,但為了讓父親高興,不難為他和母親,他只能這么做。晚上放學回家會順便買菜,寫好作業做飯,等著母親回來一起吃飯,這也是他一天開心的時候。時間久了,泳淇的雞蛋炒柿子、醋溜白菜,炒土豆絲已經成了她的拿手菜。雙休日和假期,馮泳淇會和母親一起出攤,他從來不覺得丟人,幫著母親一起吆喝:“涼冰冰的水……舒適保暖的鞋墊,純手工制品……酸辣可口的咸菜,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他的叫賣聲常常會吸引很多人駐足。時間一長,馮泳淇成了附近很有名氣的人,只要從這路過的人都會向他豎起大拇指。
勵志好少年個人事跡(篇3)
陸慧琳,女,現年12歲。孫淺小學五年級學習委員。她是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她勤奮、踏實、懂事、好學,深受同學及老師的贊賞。
一、品學兼優
陸慧琳同學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年紀不大的她卻非常懂事,在人們眼中,她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她總是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育、幫助。她從小就懂得遵守紀律,講文明,熱愛集體,助人為樂;她熱愛勞動,積極帶領同學們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有益的活動,加強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好。學習上,她勤奮好學。每次上課的時候總是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時刻跟著老師的思維,作業總是完成得又好又快,遇到不會的問題就記下來,第二天問老師,正是因為從一年級堅持到現在,所以她的成績在全班總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學習標兵”。不止這些,陸慧琳同學還不斷的充實自己的課外知識,每到雙休日,她就早早地起來看課外書,《十萬個為什么》、《中國少兒百科全書》……同時,她還積極參加一些知識競賽,多次獲校級獎。
二、老師、家長的好助手
陸慧琳同學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受到正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她像一棵充滿生命力的小苗兒,在陽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壯成長。在家里,她是個勤快、懂事的孩子,是爺爺和奶奶的好幫手。放學回家總能看到她幫奶奶洗菜、掃地、做飯。在學校里,她和同學們相處的特別好,從來不和同學鬧矛盾,整天樂呵呵的,同學請她辦事總是盡力而為。
幾年來,她勤勤懇懇地為班級、為同學服務,成了老師的小助手,協助各科老師研究做好轉差的工作,積極參加幫助學困生活動,檢查監督課外學習活動,配合班主任管理班級工作,開展班級有關活動。有時為了完成學校、班級任務,休息日也全然不顧。
她處處以身作則,為同學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幾年來,她上學從不遲到或早退,上課專心聽講,獨立思考,認真完成各科作業。在“學雷鋒 獻愛心“活動中,她敲碎了自己心愛的儲蓄罐,把自己積攢的零花錢全部捐了出來。學校開展“與不文明行為告別”活動中,她帶頭不買零食,不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見到有的同學違反了學校規定,她勇于上前指正。有時遇上個別同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鬧起來,她總是主動上前勸阻,并像個小老師似的跟她們講些“同學間要團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道理,常常能使犯錯誤的同學沉下氣來認錯并表示堅決改正。
三、樂于助人
陸慧琳同學不僅學習成績優秀,還樂于助人。她經常與其她班干部一起主動關心班上學習較差的同學。為了幫助后進生,為她們解答疑難,她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講解,仔細分析,直到她們弄懂為止。這些年來,班上的幾名差生在她的熱忱幫助下,各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
樂于助人是陸慧琳同學的一大特點。班里有一位同學,家庭條件很差,在班里平日常常很自卑,陸慧琳知道這個情況后,就主動在思想和生活上幫助她,把她當作自己的親弟弟,誰要是欺負她,她總是挺身而出保護她,幫助她。生活中,當她有了困難時,陸慧琳都會主動幫助她,紅領巾丟了,她就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幫她買條新的;學習用品缺了,她幫助解決;碰到下雨天,陸慧琳就把自己的傘借給她用,而自己則與別人同打一把傘回家……在陸慧琳兄弟般的幫助下,這位同學克服了自卑心理,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我們相信,這位勤奮好學、心靈美好、胸懷寬廣的小男孩在黨的陽光的照耀下,在少先隊這塊沃土的培育下,一定會像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
勵志好少年個人事跡(篇4)
周展丞,男,武穴市實驗中學八(24)班學生,班長,班級孝道小組組長,校文學社成員,校田徑隊組員,市少年書法協會會員,省青少年作家協會會員。他是同學的楷模,是老師的臂膀,是校三好學生,還是校道德模范:他,成了實驗中學一道美麗的風景。
周展丞從小生活在講究“長幼有序”的氛圍中,由于父母的悉心熏陶,再加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所以骨子里他對中華之美德——尊老愛幼的思想根深蒂固,也就因為這一根深蒂固,演繹出了許多美麗的故事:好菜讓爺爺奶奶先嘗,幫父母盛飯,大熱天停電了給長輩打扇……
這一敬,敬得媽媽感動滿懷
周展丞的爸爸是外科醫師,媽媽自己經營一個小店,家庭還算是寬裕,但作為獨生子的他一點也不嬌慣。父母工作忙,有時候時間安排不過來,他得自己回家炒飯吃,還順便給媽媽帶上一份。周日,他還給家里來個大掃除。他沒有吃零食的習慣,兜里是不裝零花錢的。所以親戚朋友常常對他的父母說,在周展丞身上看不到獨生子的痕跡。
那天作文比賽回家,他看到媽媽在廚房熱火朝天地炒菜,很是詫異,因為這場景是很難看到的。媽媽說:“兒子參加作文比賽,給我爭光了,也辛苦了,今天媽媽再忙也得犒勞犒勞你啊。我還買了蘋果、餅干呢,你先墊墊肚子,菜一會兒就好。”見到兒子傻愣地站在那里,媽媽又催促他。誰知,周展丞情不自禁地向媽媽深深地敬了一個禮:“媽媽,你辛苦了!媽媽,你太好了!”這一敬,敬得媽媽既是慚愧又是感動。
這一暖,暖得爸爸柔腸百轉
爸爸回家是沒有定點的,也許半夜才回,也許一夜不歸,因為要給病人做手術的緣故。
這一夜爸爸回家得比較早,覺得有愧兒子,他決定挨著兒子睡。周展丞覺得爸爸奇怪得很,既然要挨著自己睡,干嗎離自己那么遠?他往爸爸身上靠了靠,可是爸爸則又往外挪了挪。他忍不住地問:“爸爸,你干嗎離我那么遠?”“我后上床,腳是冷的,會冰著你的,等暖和了,我們再靠緊哈。”展丞聽到后,他沒有遠離爸爸,而是把自己的暖腳伸向了爸爸的腳。(事跡材料 )任何言語都是蒼白的,爸爸什么都明白了,任兒子的腳在自己身上摩挲著,這一暖,暖得爸爸柔腸百轉。
這一拜,拜得姑姑淚流滿面
姑姑是老師,為了方便輔導他學習,雙休日周展丞在姑姑家過。那天是母親節,老師布置了任務: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激。表姐上大學去了,姑姑接到了表姐的短信,高興地對他說:“姐姐給我來短信了,祝我‘母親節快樂’呢!”看到姑姑的高興,周展丞不免高興起來。轉而,他對姑姑說:“姑姑,你請坐!我給你行個禮,表達我對你的感激,也代替姐姐。”
他請姑姑坐好后,誰料“咚”地一聲,竟然跪了下去,繼而拜了下去。姑姑見狀,忙不迭地扶起他,心中大是感動,連聲說:“快起來快起來,我的展丞怎么給我行了這大的禮,給我行了這大的禮!”這一拜,拜得姑姑已是淚流滿面。什么都不用說,侄子對自己的感激與孝心都溶進了這一拜之中。
周展丞的事跡已經在實驗中學五千多名師生中廣為流傳,他因此被評為武穴市美德少年。愿他在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道德的高峰上越攀越高。
勵志好少年個人事跡(篇5)
環衛工人的女兒鄧峪椰就讀峨眉山市勝利小學六年級一班,是該班的勞動委員,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年年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
每周五下午放學后,峨眉山市中醫院外大街上便會出現一道美麗的風景一位環衛大姐在前面掃地,后面緊跟著一個瘦弱的身軀,推著垃圾桶小板車,這就是鄧峪椰母女倆。鄧媽媽的辛苦,從鄧峪椰上幼兒園起就深深地根植在心里。每每看著一身塵土的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時,女兒心痛啊,在她幼小的心里暗暗地做了一個決定幫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渴了,送上一杯水,累了,幫她擦擦汗、推推車,或拿起掃帚幫媽媽掃一掃大街。就這樣,每當周末,完成了學習任務,別的同學在家休閑地看著電視或與同學一起開心地玩耍時,她卻來到媽媽工作的地方,幫媽媽做點事。從小學一年級起,一做就是六年!看著忙碌的媽媽,女兒眼中全是愛,而媽媽卻是滿臉的幸福。路人也紛紛豎起了大姆指!她還是個堅強的孩子:有一次和媽媽一起掃大街時出了車禍,小指嚴重骨折,手術后,她堅決不吃止痛藥,一來是聽說止痛藥吃了對智力有傷害,怕影響以后的學習,二來是為了煅練自己的意志,連護士阿姨都說這么堅強的女孩真是少見。
尊老愛幼、心存感恩、富有愛心、幫助他人這些優秀品質對她來說已是常態:公交車上主動讓座有她,愛心捐款有她,耐心細致給同學講解也少不了她“品學兼優”來形容她是最恰當不過了:課堂上,渴望的眼神透露出她對知識的追求,厚厚的“好詞佳句”手抄本訴說著主人對書籍的熱愛,對她來說,閱讀已成了一種習慣,是一名實至名歸的美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