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農民甘祖昌個人事跡
革命的成功離不開千千萬萬的戰士和將領,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約有1000余名開國將軍,他們一個個都給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將軍農民”甘祖昌個人優秀事跡,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將軍農民甘祖昌個人事跡(篇1)
甘祖昌(1905年3月23日—1986年3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江西省蓮花縣人,被稱為“將軍農民”。1926年參加村農民協會,1927年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生涯中,歷任湘贛軍區紅軍兵工廠副科長、八路軍第三五九旅供給部軍需科科長、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晉綏軍區三五九旅供給部部長、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后勤部部長、第一野戰軍二軍后勤部部長等職。先后參加了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出生入死、數次負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甘祖昌歷任新疆軍區后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甘祖昌是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四屆政協委員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等。1957年,甘祖昌在辭去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的職務后,帶著家人回到闊別20多年的家鄉,從此開始了29年的“農民生涯”。從江西到延安再到新疆,甘祖昌將人生中三分之二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爭中。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因病在蓮花縣逝世,終年81歲。
將軍農民甘祖昌個人事跡(篇2)
甘祖昌,1905年5月2日出生在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時在舅舅的接濟下才得以進入村里的私塾讀書,一年后因供養不起而輟學,他每天早起晚睡,跟著父母干農活、做家務。“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七八歲時開始跟著村里的大人去萍鄉挑腳,幫沿背村富人把稻谷挑到萍鄉去加工成大米賣給安源煤礦工人,再從萍鄉街上買食鹽、煤油和鞭炮等東西挑回,由富人在當地開店賣給農民百姓。來回一百五六十里,翻山越嶺,很是辛苦,才能掙到四個銅板的腳力錢。他于1926年7月在家鄉參加農民協會之后,結識了化名李特派員的時任江西省農民協會委員長的__。__對他說:“記住我的話,窮人要翻身,就要鬧革命!”這對引導甘祖昌走向革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于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從此戎馬生涯29年。
甘祖昌參加了井岡山斗爭、五次反“圍剿”作戰和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和“南征北返”的湘粵邊八面山、百熊鎖等突圍戰斗,以及保衛陜甘寧邊區歷次重大戰役和解放大西北數十次戰役戰斗。甘祖昌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南征北戰,英勇奮斗,曾多次負重傷,屢建功勛。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之一。
將軍農民甘祖昌個人事跡(篇3)
1957年8月,時任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的甘祖昌將軍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解甲歸田,率全家人回家鄉,做一名從井岡山出山又回山的“將軍農民”!消息一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十分贊揚,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新聞媒體紛紛宣傳報道,全國各地一片景仰,甚至也有不少外國朋友來信表示敬佩。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有人評價說:“他作為一個老紅軍、老黨員、老將軍,不圖安樂享受,自愿回鄉當農民,這在中國沒有過,在世界也少見。”
甘祖昌的夫人、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回憶說:“老甘最大的信念就是帶領鄉親們一起建設家鄉,讓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日子。”1957年返鄉時,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甘祖昌卻帶了8只木籠子,里面裝著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打算回去帶領鄉親們發展養殖業。甘祖昌一到家鄉,就投入了建設家鄉的勞動。從那以后,他幾十年如一日,除了生病、外出開會以外,幾乎天天和農民們一起參加生產勞動。鄉親們關切地說:“老部長,過去你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現在身體又不好,就不要和我們一樣干了,指點指點就行啦。”甘祖昌笑著說:“我是回來種田的,不是當官做老爺,怎能不勞動?”
為了改變家鄉農村的落后面貌,甘祖昌像當年打仗一樣地豁出命來干。沿背村是個山窮土瘦的地方,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冷漿田,產量低。甘祖昌帶領農民詳細察看了冷漿田,開了幾十次的調查會,終于找到了改造冷漿田的途徑。在甘祖昌的帶領下,村民們連續奮戰5個冬春,改造了冷漿田,使畝產量提高兩倍以上。
回鄉29年,甘祖昌和鄉親們一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修建了3座水庫、25公里長的渠道、4座水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為促進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將軍農民甘祖昌個人事跡(篇4)
和其他將軍不一樣,甘祖昌從來沒有上過前線,從22歲那年加入共產黨開始,他幾乎是一直在后方做后勤工作。
1930年,甘祖昌被調到湘贛軍區的一家紅軍兵工廠,負責采購原料、制定生產計劃,由于人手不夠,他還兼做會計、出納,管理工人們的伙食。
1934年,甘祖昌所在的兵工廠被編入紅6軍團,離開了湘贛邊區,開始跟隨主力紅軍長征。爬雪山時,甘祖昌實在支撐不住,癱倒在地,幸好任弼時牽著馬路過,讓甘祖昌抓著馬尾巴下了山。
抗日戰爭爆發后,甘祖昌被選為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供給部軍需科的科長,專門負責籌集糧食、武器和彈藥等。
順便一提,這個359旅的旅長就是赫赫有名的王震將軍。
那個時候,雖然八路軍也有自己的兵工廠,可不管是制造條件和技術都差得遠,連原材料都很難湊齊。
就拿大炮來說吧,日本人有鋼槍鐵炮,美國人有迫擊炮,而我們只有自制的榆木大炮。
所謂的榆木大炮,就是把一段榆木木頭的中間挖空,然后裝上鐵管,外面再用鐵絲纏緊。這種土炮的威力自然是不如敵人的。
其次還有手榴彈和地雷,大多也是自制的,用木頭做手榴彈的彈柄,用鐵殼做彈匣,里面再裝點自制的黑火藥。
就算是這么簡陋的武器,戰士們能分到的也很有限,所以很多人為了少消耗點子彈,只能跟日本人拼刺刀。
就像《亮劍》里李云龍說的那樣:“要是咱像鬼子那么富,哪還用得著練什么刺殺,一人抱著一挺機關槍,見人就突突,多痛快!”
對啊,要是槍炮在手、彈藥管夠,誰舍得讓戰士們打近身戰?說到底,還是太窮了。
彈藥不足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戰士們傷亡慘重。作為后勤人員,甘祖昌責任重大,他整天愁眉苦臉,連做夢都在思考怎么搞武器。
有一天,甘祖昌得到一個消息:山西平原鎮有一座軍火庫,原本是閻錫山的,后來被日本人給占領了。里面大概有30多萬發子彈,300箱炸彈,還有1000多發迫擊炮彈等等。
甘祖昌一聽,兩眼冒光,這個軍火庫不大,日本人和蔣介石都看不上眼,但對于缺少彈藥的八路軍來說,卻是一筆大大的寶藏!
甘祖昌心癢難耐,隨后幾天,他不止一次扮成農民,到軍火庫附近探查地形。
又過了幾天,甘祖昌帶著一幫戰士,趁夜在軍火庫的圍墻上挖了個洞。
第一天,人手少,甘祖昌他們只偷走了十幾箱彈藥。第二天,甘祖昌多帶了些人,為了方便搬運,他們甚至還趕來了一輛驢車。
甘祖昌每次偷出一些軍火,就把洞口恢復成原樣,只要日軍不仔細看,就不會輕易發現。
就這樣,甘祖昌帶著戰士和群眾們,一連偷了11天,幾乎將這個軍火庫里的彈藥搬干凈,而日本人還毫無察覺。
沒過幾日,老百姓說附近還有一個彈藥庫,甘祖昌哪肯放過,又帶著游擊隊和群眾悄悄地把這個彈藥庫給搬空了。
這些事兒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縱然是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他們竟然也沒發現。
其實也是日本人大意了,他們瞧不上閻錫山的武器,這些彈藥自然也沒什么用,所以看守得不嚴,正好被甘祖昌逮到了機會。
一時間,甘祖昌盜軍火庫的事跡廣為流傳。
1939年,國民黨圖謀不軌,又開始制造摩擦,中央便將三五九旅從前線調回了陜北,甘祖昌也有了新任務:管理修械所,開辦紡織廠、鞋襪廠......
修械所還好說,紡織廠和鞋襪廠是真不好弄。
當時,既沒有廠房、沒有織布機、也沒有熟練的紡織工人,就連原材料都沒有,要想辦成,談何容易。
不過,甘祖昌沒有退縮,他先是找到了一個曾經學過織布的戰士崔米蘭,請他做師傅,開了一個織布訓練班。
在他的請求下,旅長王震專門調來了20多名戰士,又仿造了8架織布機,派人去山西購買了一批原料,紡織廠就這樣辦起來了。
大家辛苦勞作,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功解決了全旅1萬多人的穿衣問題。
將軍農民甘祖昌個人事跡(篇5)
甘祖昌出生于江西省蓮花縣的一個小鄉村,家中世代在田里謀生,不過即使這樣,甘祖昌家中并沒有什么積蓄,十分的貧窮。
小時候的甘祖昌很懂事,很小就開始幫助家里人做家務,撿牛糞、放牛、干農活等等都習以為常,再大點,在他六歲的時候,他舅舅痛愛甘祖昌,覺得不應該讓他這樣下去,就自掏腰包資助甘祖昌私塾,只可惜讀了一年一家子就拿不出學費了。
以后甘祖昌都跟著家里人干農活,雖然貧窮,但一家人齊心協力,生活勉強過得去。有時候甘祖昌還會給地主家打工,雖然很累,但可以減輕家里負擔,甘祖昌心里也開心。
可能也就是童年這種艱難的生活影響下,甘祖昌一直保持著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從不求名利的性格,似乎也注定了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會做出主動申請辭官做農民的決定,因為這才是他的出發點,這才是他的老本行,他覺得農民也很光榮。
甘祖昌15歲時,早期共產黨員朱繩武聯合一些返鄉青年創建了蓮花縣共產黨組織,領導農民運動。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們認識了甘祖昌,并看中甘祖昌憨厚老實的性格,邀請他參加了農民協會,這一舉動改變了甘祖昌的一生,讓甘祖昌開始接觸到革命和群眾運動。
在農民協會中,雖然甘祖昌不是讀書最多的,但絕對是最勤勞能干的,加上他淳樸老實的性格,普遍得到大伙的認同,在1925年,甘祖昌年僅二十歲就當上了當地土改委員會的主任。
隨著甘祖昌逐漸深入農民運動的工作,他慢慢認識到全中國農民在地主、資本家剝削下,都過著貧窮的生活,他覺得農民不應該受這樣的壓迫,他要站出來,改變這一局面,但他沒有辦法,他能力實在有限。
后來甘祖昌有幸被派到井岡山紅四軍訓練班學習,并在那里遇見了教員,教員解救民族危亡,取得革命勝利的偉大理想讓甘祖昌敬佩。
在那里的學習中,甘祖昌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革命形勢,他覺得他不能再坐以待斃下去了,他要加入紅軍,加入中國共產黨,終于在1927年,離開了生活二十幾年的家鄉,甘祖昌加入了共產黨,跟隨紅軍鬧革命,開始了他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