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功勛事跡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的理想黨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功勛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功勛事跡(篇1)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職責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之后,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向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能夠瞑目了。
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功勛事跡(篇2)
我們的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鄧稼先》這一課。原來我連鄧稼先都不知道是誰,老時間晚了這一課之后,我深感慚愧,而且我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鄧稼先是我國研制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領導人,為我國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鄧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完小學和中學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制造的理論。
這以后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鄧稼先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對國防武器作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在這期間他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1986年5月鄧稼先做了第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鄧稼先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才給他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我們因學習他的精神,將他的精神繼續發揚下去。
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功勛事跡(篇3)
我讀了一本好書——《鄧稼先》。鄧稼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是中國的“兩彈”元勛。他那種艱苦創業的意志、勇于奉獻的精神、熱愛祖國的情懷深深地感動著我,讓我對《鄧稼先》這本書一拿起來就愛不釋手。
鄧稼先接到研制原子彈的任務后,帶領寥寥無幾的科技人員,來到一個偏僻的地方,籌建核武器研究院。他作為理論設計負責人不得不從頭做起,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車、和泥、蓋房子。
中國從未造過原子彈,加上國外封鎖,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他邊讀書邊研究,邊備課邊講學,備課到深夜就在辦公室里睡一會兒,天亮了繼續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一天到晚暈乎乎的,走路時還想著原子彈,有一次騎車回家竟連人帶車掉到溝里。經過含辛茹苦的奮斗,終于在1959年把原子彈的理論計算輪廓勾出來了。
為了核武器研制成功,鄧稼先甘愿奉獻出一切。一次,航投試驗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他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這件事后,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骨髓也侵入了放射物。在這種情況下,鄧稼先仍堅持回到核試驗基地繼續工作。有一次,他堅持要自己去裝管,并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甚至他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時仍想參加會議。
鄧稼先回到北京之前,有15次親臨現場指揮試驗隊的工作。有時,一月之內從工廠到試驗現場幾千公里往返幾次,常常是一下飛機就工作,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他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呈現著一顆耿耿報國之心。
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飽受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的耳邊時時回響著蘆溝橋的炮聲,敲打著他為祖國研制核武器的激情。到杭州開會游覽岳墳時,他特意站到鐫刻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的石碑前,神情激動地請求同志們:“來,請給我在這里照張相!”鄧稼先就是這樣一個用生命譜寫“精忠報國”新曲的偉大科學家。
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功勛事跡(篇4)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御力量的“鐵脊梁”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云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的研制。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斗了28年,從、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和第一顆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癥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
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功勛事跡(篇5)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_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制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 ,仍經常饑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_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