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材料
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你知道哪些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材料(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材料(精選篇1)
郗娜,33歲,重慶路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2012年參加工作,是一名有著11年黨齡的黨員教師,2021年獲得滄州市運河區“師德師風”先進個人。
在支援疫情防控中,郗娜老師視疫情如命令,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以實際行動體現了一名黨員教師的責任和擔當。2022年3月9日凌晨四點,接到組織的通知后,立刻到達學校聽從安排。當得知疫情局勢要求學校配合社區做好核酸任務時,丈夫告訴她:“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帶頭的時候,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吧!兩個孩子很支持你,她們有你這樣的媽媽很自豪”。在“小家”和”大家”的取舍中,郗娜老師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是啊,疫情當前,總要有人選擇逆向而行,總要有人挺身而出。
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在乍暖還寒的春風中,郗娜和一起并肩的“戰友們”雙目炯炯、信心滿滿、步履篤定。粘貼試管標簽、采集居民身份信息、維持現場秩序。這幾天的北方大幅降溫,室外溫度接近零度,手凍紅了,就搓一搓,腳凍麻了,就跺一跺。
這些困難都算不了什么,最難的是掛念著家里的兩個孩子。一天,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來做核酸,他自己主動摘下口罩,張開嘴巴,大夫把棉棒伸到他的嘴里他也絲毫不抵觸。他對郗老師問道:“阿姨,我是不是男子漢?”郗老師回答說,“你太棒了,當然是男子漢啦”一轉身,她的眼框就紅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有沒有這么乖,剛過完兩歲生日的他從來沒離開過媽媽這么久,夜里有沒有想媽媽呢……相信經過這次疫情,他也一定能成為一個小男子漢。長長的隊伍在等待核酸檢測,來不及兒女情長,她趕緊調整好情緒,迅速回到工作當中。從三尺講臺到抗疫一線,她對防疫工作全心投入,對抗疫勝利充滿信心,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人民教師的大愛。
有一天核酸檢測剛開始,她接到了母親的視頻電話,視頻中她笑著跟母親介紹自己的工作,電話那頭卻半天才說話,“聽說有志愿者老師核酸陽性了,你千萬注意啊!以前看別人穿這身衣服還不覺得怎樣,自己的閨女穿上了這心里真不是滋味,媽就你這么一個閨女,你可得照顧好自己……”說著,就抹起了眼淚。父親接過手機“閨女,跟領導說說,爸爸替你去行不行啊,爸爸抵抗力更強,比你身體好!”聽到爸媽這么說,她的鼻子酸酸的,父母都是快六十的人了,還要為自己懸著個心。但工作總要有人去做,身為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爸媽,哪有你們想象的那么嚴重,我們防護措施做的很好,放心吧!等我平安歸來!”“好,你舍小家,護衛大家,我們不怨你,但一定做好防護啊……”“好的,好的…”嘟嘟聲還未停止,便把手機放進了兜里,繼續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這個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對未知兇險,每個人都會心懷恐懼,但出于責任和擔當,有些人選擇了無畏逆行,這就是共產黨員。
面對居家隔離狀態的學生們,郗娜老師結合孩子們在家的實際情況,每天通過微信群組織孩子們進行語文的相關學習,讀書、寫字、畫畫,除了配合做核酸檢測,孩子們在家學習的也不亦樂乎。郗娜老師結束了防疫檢測工作后,還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孩子們一一點評,督促孩子們及時改正錯誤。目前,她們班的孩子每天積極配合老師完成學習任務,郗娜老師寓教于樂,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她胸前的黨徽上,郗娜老師笑著說:“作為黨員教師,要用使命和擔當,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在疫情嚴峻的時刻,應該由我們年輕人沖鋒陷陣,戰斗在最前沿。”
這些一線人員的無私奉獻,正應了基辛格的那句“中國正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他們將自己放下,為我們撐起團圓與燈火通明。疫情無情,人間有情。他們以自己的身軀為小家大家筑起守衛的城堡,為我們撐起一片生命的屏障。我們亦為你們在各方祈禱佑護,佑你們健康無恙的歸家,佑滄州重歸鳥語花香,佑中國走出黑暗,重迎光明。
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材料(精選篇2)
我是__路小學的一名體育教師,是黨員也是一名中層干部。自疫情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保證起好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我是負責正北社區的全員核酸檢測任務中入口測溫和檢查健康碼這項工作。其實這項工作很簡單,就是給每一位測溫的人測量體溫和查看居民的健康碼。我們負責的礦機小區老人比較多,出示健康碼有一些困難,需要耐心的為他們找到健康碼,有的沒有使用過健康碼的還需要填入所有的信息才能打開健康碼。由于我們都是穿著防護服,帶著醫用手套,所以手機觸控有一些困難,即使這樣大家都沒有怨言,為老人們耐心地服務,等到所有檢測都結束了,大家的手早已凍得沒有了知覺。
__月__日晚我接到第二天全員核酸檢測的通知,要求第二天早晨5:30準時到崗。晚上12點多妻子突然也接到昆區的核酸檢測通知,要求第二天6點準時到社區參加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孩子還小不能把她一個人留在家里,無奈之下大半夜撥通母親的電話,和母親商量好凌晨四點把她從青山接到東河來幫看孩子。這一夜幾乎沒有睡覺,凌晨4:30把母親接過來后,由于一天的核酸檢測任務繁重不吃飯是不行的,趕緊從冰箱找出速凍餃子煮了一些,我和妻子匆匆忙忙吃完各自奔赴工作點位,開始一天的忙碌。由于要幫老人們找出健康碼,一早晨手幾乎都是凍著的,這時有幾位好心的`居民送來一些熱水瓶才得以緩解。從早晨5:30一直到下午2點,大家沒吃、沒喝、也沒有人去廁所,克服了所有的困難,順利地完成了東河區兩輪全員核酸檢測任務。
疫情當前我們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發揮好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怕困難,沖鋒在前,為抗擊疫情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材料(精選篇3)
朱__老師是徐幼的青年教師,作為共青團員的一份子,當招募志愿者時,她積極地報名參與社區志愿者活動。經過和她的聊天得知起初朱老師在報名之前也有所顧慮,因為家里還有一個2歲的孩子需要照顧,但是做志愿者的意愿得到了家人們的鼎力支持,而且她也想給孩子樹立起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榜樣,于是她決定了加入守“滬”抗疫的團隊。
朱老師前前后后參加了5次志愿者工作,她也分別擔任了不同的任務:核查居民信息、發放抗原自測試劑、維護核酸檢測現場秩序、操作PDA等,她都能很快勝任。
在4月3日的志愿者工作中她正好擔任內場的維護秩序崗位,當她在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提醒居民“請大家站在二米線上,保持距離”的時候聽到了一句“媽媽,你在干什么呀?”,她轉過身看到小小的人兒穿著大大的雨衣獨自走在隊伍里乖乖的排著隊百感交集,不經哽咽了一下說到:“媽媽在做志愿者呀,等等寶寶做核酸的時候要配合醫生哦!”寶寶也馬上說:“嘟嘟不害怕的,嘟嘟會自己排隊做核酸,不要爸爸抱,媽媽也要加油啊!”跟在后面的家人也對她說:“注意安全,保護好自己,我們在家里等你”。面對疫情,孩子和家人是她堅強的后盾,給了她巨大的勇氣,讓她更加堅定堅守自己的志愿者崗位,用自己的方式為抗疫出分力,她堅信只要大家齊心共克時艱,總會有彩虹出現。
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材料(精選篇4)
孫亞杰,出生于1990年,中共黨員,中小學二級教師,重慶路小學二年級組數學教師。
三月的滄州,春寒料峭,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疫情防控任務艱巨而緊迫,面對這種情況,重慶路小學3月9日凌晨開始組織志愿者隊伍支援社區工作。作為一名黨員教師,孫亞杰老師聞令而動、堅定前行,帶領本校十余名教師,協助名著社區工作者開展核酸檢測任務,成為寒風里一支最溫暖的“紅燭”隊伍。
那一天,令她終身難忘,工作七年來,那是上班最早的一天,睡夢中被電話叫醒,放下幾個月大的孩子,第一時間奔赴崗位。她帶領著“紅燭”隊伍在名著社區掃碼登記信息。臨危受命,人員不足,業務生疏,物資不全,重重困難阻礙著防疫工作的進行,就這樣她一邊解決問題一邊有序開展工作。那一天,也是她工作時間最長的一次,所有人爭分奪秒,從黎明一直到黃昏。因為心疼辛勞了一天的同事們,她獨自完成了最后的收尾工作。匆忙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八點,孩子正哭鬧不止。那一刻,她心疼極了。可她知道自己不只是一個媽媽,更是一名黨員!那是黨組織賦予她神圣而又偉大的使命,疫情當前,她又怎能忘了初心?
疫情形勢日益嚴峻,媽媽擔心的打來電話:“咱跟領導說說,家里倆孩子,老二才幾個月,還得喂奶,讓領導關照關照,咱別去了。”家庭群里一遍遍的提醒她:“名著是疫情重災區,太危險了,千萬要做好防護,家里還有孩子”,熱心鄰居也跟她說:“還去一線啊?快歇歇,看你老公天天弄著個那么小的孩子做核酸,可太不容易了!”孩子是媽媽的軟肋,這些話讓本來擔憂的她更加揪心,萬一不幸被感染,會把風險帶給孩子,對于一個幾月齡不會說話不會表達的小嬰兒來說,恐怕是無法承受的。想到這,她時常在防護面罩下偷偷摸兩把眼淚,而后又迅速擦干,鉚足勁頭,繼續工作。非常時期,誰不是迎難而上,顧全大局。她顧不上多想,她知道作為黨員,更應該以身作則。就這樣,每天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晚上到家繼續和社區書記、學校領導交接匯報工作,休息的時間被壓縮到了三個小時,這一干就是十幾天。
疲憊、困倦、對病毒的恐懼籠罩著她,惡劣多變的天氣更是給在室外工作的抗疫人帶來了嚴峻考驗。薄薄的塑膠手套、冷冷的消毒液、刺骨的寒風,讓她的手被凍得通紅。數日的高強度工作,讓本身就有腱鞘炎的她,病情加重。長時間的低溫室外環境,讓她全天渾身冰涼,腰背酸痛,十分難受。但是當她看到社區工作者,不眠不休,甚至暈倒在地還在咬牙堅持時,看到物業工作者,舍小家顧大家,凝心聚力投身服務時,看到越來越多的志愿者不顧安危加入一線時,她被深深的感動著,她覺得她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
當然,她也收獲著屬于自己的小幸福。工作再危險再辛苦,“紅燭”隊伍里沒有一句抱怨,沒有一人掉隊。在她的感染下,同行的代老師在抗疫一線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希望把防疫工作當作考驗自己的“試金石”。老公也跟她說:“鄰居們知道你在一線,看我自己帶著小孩子做核酸,都不讓我排隊。”此刻,她的心暖暖的,她知道她的付出值得!
莫道浮云能蔽日,嚴冬過后綻春芳。”紅燭有光,它能照亮陰霾;紅燭有熱,它能溫暖心房;紅燭有淚,它能帶來幸福的希望。在新冠疫情肆虐滄州大地的時候,她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盡職盡責,完成好自己的任務。共同堅守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作為一名黨員的擔當。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她堅信“紅燭”的.努力付出會像涓涓細流匯成波瀾壯闊的江河,勇敢堅毅的滄州人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抗疫一線教師感人事跡材料(精選篇5)
張馨勻,29歲,重慶路小學一年級一班班主任,2015年參加工作,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2018、2019年分別獲得“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和區政府嘉獎,執教的課例多次獲獎,2021年獲得區政府嘉獎。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三月的滄州已萬物復蘇,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生活,本該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如今卻寥寥無幾。悄然襲來的疫情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教育工作者們身先士卒、挺身而出,站到疫情防控第一線。
3月9日早上六點,張馨勻接到電話,上級要她協助社區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她立刻起身趕到南環辦事處工作小組,在李少丹校長的安排下,確定分工,協助名人社區進行核酸檢測工作。
在3月9日第一天核酸檢測工作中,張老師身先士卒,帶著同行的另外三位同事到達名人社區,在分配的點位上熟悉工作流程,擔負起了核酸檢測信息采集的工作。在第一天的抗疫工作中,她顧不上吃中午飯,只想抓緊時間,幫助社區和居民完成核酸檢測,在采集信息的過程中,有的居民不清楚如何出示市民碼,有的民居不能保持一米線的排隊距離,她耐心地為這些居民們解答這些問題,不厭其煩地強調排隊距離的重要性。自己的手機沒電了,她及時向社區人員尋求幫助,用社區人員的備用手機繼續采集信息。與此同時,她還在擔心著自己班級的學生們是否已經全部完成了核酸檢測。臨近下午五點,名人社區第一天的核酸檢測工作結束了,回到家,已疲憊不堪的她,做完消殺工作后,通過微信和電話的形式開始逐一排查自己班級學生核酸檢測的情況,直到晚上9點30分,最后一個孩子安全地完成了核酸檢測,她才踏實地去休息。
疫情期間,她每天早上四點起床,五點之前已到達名人社區,在自己所負責的核酸檢測采集點做好檢測準備。
3月12日,是她抗疫工作中最難忘的一天,當天下著雨,她早早地來到社區采集點,發現自己所負責點位的一棟樓被封控了,隨即社區通知她做好防護,今天要進入封控樓去做入戶核酸采集工作,她深知入戶采集核酸是非常危險的,但她堅持認為一名人民教師,在危難之際就要不忘初心,主動擔當使命,不退縮、不畏懼、勇敢地去踐行使命。
將近2個半小時的入戶采集,她深刻體會到了所有奮斗在防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和防疫人員的辛苦。當晚令她非常感動的是,她還收到孫校長的短信問候:“你身為班主任主動參加志愿者服務隊,還要完成班主任的工作,起早貪黑,你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為有你這樣的兵感到很驕傲,千萬注意防護,保重身體!”
作為滄州人,張馨勻毫不猶豫、主動請纓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身為班主任,她更是以父母般的情懷關注著學生們的一切動向。每天她除了疫情防控第一線工作之外,還要忙著統計班級里每個學生是否完成了核酸檢測以及報備疫情防控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她們班的學生家長洪若曦的爸爸了解了這一情況,主動承擔起了班級統計工作。待張老師完成一線防控工作后,她再通過微信和電話等方式逐一核實學生是否檢測核酸和每日健康情況,毫不遺落的做好記錄。
每一項工作背后,每一個上報的數據,都要求及時準確,這些都需要很大精力,尤其作為班主任的她,既要確保班級的工作精確無誤,又要奮斗在抗疫工作第一線,辛苦程度可見一斑,她甚至連正常的午飯和晚飯都顧不上。她父母見到她消瘦的臉龐,既心疼又為有她這樣的女兒感到自豪。每當見父母流露出擔心的神色,她總是說:“沒關系的,國家和人民這個時候需要我,能做一些就盡力多做一些”。巾幗不讓須眉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張馨勻同志,是人民教師,是基層工作者。她雖普通,卻不平凡,她是典范!她更是全校教師的縮影!為打贏此次疫情阻擊戰,在孫耀明校長的堅強領導下,全體教師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奮戰在各自的戰斗崗位上,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莊嚴承諾:始終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科學參與疫情防控。踐行初心使命,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把工作抓在手上,把責任抗在肩上,抗擊疫情,我們堅信,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