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群體事跡
事跡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抗疫一線群體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抗疫一線群體事跡(篇1)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有很多逆行者,始終堅守崗位、立足本職,為了早日打贏疫情狙擊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趙冰山同志10月23日在醫院陪護剛剛做完手術的父親,在接到單位下沉社區志愿服務的通知后,將老人安頓好后,立即趕到居住地所在的秀川街道銀灘花園社區報道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早上七點不到就在小區門口值守,之后輪班院內巡邏,勸導居民非必要不出門,遇到做核酸檢測日,又在檢測點維持秩序,往往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然而,這樣忙碌的日子被一則消息打破了,25日他志愿服務的銀灘花園B區發現了新冠疫情確診病例,小區被劃為封控區,作為整日和社區居民打交道的志愿者趙冰山心里不免七上八下的,10月26日至31日在家隔離的他看著不斷更新的核酸陰性的結果,心里慢慢安定下來。看到窗外忙碌的志愿者們,趙冰山又坐不住了,“小區老年人比較多,封控后更缺志愿者,我可以在家門口幫忙,現在大家都這么忙,我也不能閑著”“為了封控小區能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大家平平安安,我們多付出一點也是值得的”他說道。11月1日,他再次到社區報道,成為了一名黃碼志愿者。由于小區封控,他每天為本小區居民發放外送的生活必須品(蔬菜、食品、藥品等)。碰到老人家大包小包的來拿東西,主動幫著提上樓,碰到不會手機下單購物的居民,總是耐心的在手機上一步步指導操作。作為封控區,大家生活不方便,心情也很壓抑,但他總是用自己的熱情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他是志愿者們口中的大哥和榜樣,也是小區居民的知心人。
一個個抗疫身影,肩負的是責任擔當。一張張抗疫面孔,顯露的是必勝信心。他們看好“家門”,守好“院門”,心懷大愛,以身奉獻,相信因為有了他們的堅守,終將戰勝疫情,繁華如初。
抗疫一線群體事跡(篇2)
20__年,注定在歷史上寫下不凡的一頁,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奪走了春節的熱鬧與喜慶,對病毒的不安,在防疫中隔離成了過新年的常態,但與此同時,有這樣一批逆行者,他們毅然走出家門,用平凡的肩膀擔負起不凡的艱難使命,用“身體”為群眾搭建起了一堵防護墻,他們就是社區工作者,李__便是他們中的一員。
年輕的“老社區人”
李__,男,31歲,中共黨員,20__年考入城西街道以來,先后在城西街道高溪社區、城西街道綜治辦、城西街道未來城社區、城西街道龍溪社區工作,常年的基層工作,讓他練就了“輕松愉快地和居民群眾打交道”的本領,他有時開玩笑說“我要把城西街道4個社區都服務到,老社區人了”。20__年春節,疫情之際,李__正就職于未來城社區黨政辦,也正是在這時,他“遇到了湖北返凱重點人員”,并堅守疫情防控一線,與同事并肩作戰,化險為夷,為凱里新冠疫情防控迎來“春暖花開”。
一條通知匆匆返崗:“寶寶,跟爸爸說再見”
“全體干部立即到崗到位……”。時值大年初一,萬家團圓的喜慶正濃,一條工作通知在城西工作群閃動,李__立馬整理行裝,告別他異地工作才見面2天的妻子,和一對牙牙學語的龍鳳胎寶寶,踏上返崗行程。
“你放心去吧,爸媽和寶寶我會照顧好”,臨行前,妻子不舍地抱著兩個孩子送他上車。
“喂,您好,請問近期您和您的家人有湖北旅居史嗎?”,一返回社區,李__就投入了全轄區地毯式摸排,這句話每隔一分鐘便在李__的口中說出,社區電話排查人手緊缺,座機不夠,他就用自己的手機,餓了,就與同事一起吃泡面,就在一次次詢問,一次次排查,一次次解除警報中度過了春節“假期”。
“我們轄區有5戶湖北返凱重點人員”
20__年1月26日下午,在凱旋廠片區開展排查時,得知廠區內有5戶湖北返凱人員,廠區的氣氛惶恐凝重起來,李__壓著緊張的情緒立即聯系醫護人員排查了解,并詳細記錄相關人員的基本信息。李__向他們宣傳凱里相關防控政策,叮囑他們做好每日體溫監測,得知有一戶湖北返凱人家沒有體溫計后,李__便立即跑往就近藥店為其購買體溫計,并送到他們手中,同時一再囑咐他們做好居家隔離觀察。
“爽約的爸爸”在堅守疫情防控線
20__年1月29日這天是李__的一對龍鳳胎寶寶的周歲生日,說好在晚上9點前趕回家陪伴孩子過生日的他,這次又“爽約”了,他說類似的“爽約”已記不清有多少次了,看到愛心企業送來的水和方便面,看到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決心,看到全體同事們頂著熊貓眼在各卡點、各小區奔走,他把對家人的愧疚藏在心中,用消瘦卻堅實的肩膀,扛起一名黨員干部、一名社區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在20__年1月29日這天下午,他投入到動員凱旋廠5戶湖北籍返凱人員到凱里市指定的集中隔離點隔離工作中。然而,動員工作并不順利,有兩戶人家始終不同意前往集中隔離點,從下午四到晚上九點,電話里磨破嘴皮子也依然不見效的李__和同事們,陷入了不知所措中。
“大家跟我走”,街道黨委書記周益民的一句話打破了凝固的空氣,就這樣,大家共同大踏步走向了“釘子戶”,此時什么病毒、危險、防護服等統統拋在了腦后。最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通過長達6個小時的思想工作,當日晚上10點終于將這5戶人員全部安全送到凱里市集中隔離點。回到家中已近凌晨12點,孩子們都睡著了,但回想起能夠順利將5戶人家送往集中隔離點,便也無遺憾了。
此后,在這5戶人家中有2人被確診。然而,正是通過前期一系列政策宣傳、思想動員、隔離防護等工作,才避免了疫情蔓延,為轄區甚至為凱里市疫情防控贏得了時間。
“強哥,還有菜沒?今天需要點啥?”。20__年3月,經過醫療部門多次鑒定之后,湖北返凱5戶家庭中未確診且達到居家隔離條件的回到了廠區居家隔離,隔離期間他們不能出門,吃飯購買居家用品成了難題,這時,李__又得忙碌起來,他每天除了通過電話微信了解他們的身體情況外,還了解他們的“吃飯”情況,只要他們“有求”,李__必定“有應”,直到疫情緩解。
疫情反復責任不緩
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后,疫情防控宣傳、重點來凱人員、重點場所排查及疫苗動員接種又成了日常工作,李__堅持一次次深夜入戶排查,一次次解除“警報”,始終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做到第一時間核實、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時間反饋,盡職盡責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20__年8月,國內疫情多點爆發,此時,“警報”再次拉響。地毯式排查,挨家挨戶走訪又成了日常工作,“您好,請問您及您的家人都接種疫苗沒?”這句話一天不知道要重復多少次,從1樓走到頂樓,又從頂樓下到1樓,不斷的重復著就是為了能夠摸清轄區人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并在其身體符合接種條件的情況下積極動員接種,為建立好疫情防控屏障貢獻自己的力量。幾天奮斗下來,李__所負責的片區累計排查982戶2448人。
自疫情發生以來,李__走街串巷,逐個樓棟排查,挨家挨戶宣傳動員,累計共排查4000余人次,跟蹤監測重點對象500余人。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李__始終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恪盡職守,將轄區居民群眾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護在身后。當疫情暫緩,看著久居家中終于出門踏青的人群,看著只能遙寄相思到團圓相聚的居民群眾,從惶恐不安到回歸正常的生活,深感欣慰,他在心里默默告訴自己“這一崗,我站好了”,他深知,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是無數個和他一樣的基層黨員干部,攜手并肩,給他力量!
抗疫一線群體事跡(篇3)
白__,女,1985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畢業于河北經貿大學人文學院,本科學歷。2010年10月參加工作,2016年3月由編輯轉崗至記者。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無數人請戰奔赴抗“疫”一線,與時間賽跑、沖鋒在前。這其中就有記者的身影,白__就是新聞記者中的“沖鋒者”,做為靖邊縣委宣傳部黨員先鋒隊的一名隊員,她以筆為“劍”,一次次地不顧個人安危深入抗“疫”一線;她與時間賽跑,在短短的一個月里寫出了百余篇有價值有溫度有力量的新聞稿件,成了戰“疫”一線不一樣的女“戰士”。
主動請纓勇擔記者使命。
1月31日,靖邊縣委宣傳部黨支部成立防控疫情黨員先鋒隊,號召全體黨員到當時唯一開放的包茂高速靖邊東出口執勤,白__主動請纓成為黨員先鋒隊隊員深入一線采訪報道。她連續多次深入“東出口”報道防控最前沿的一線感動人物、感動事跡,采寫了《靖邊千名黨員沖在社區抗“疫”一線》、《疫情防控面前,交通人逆行在一線》等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作為一線記者,在人們談“疫”色變,倡導居家隔離的關鍵時期,她數次被家人要求隔離,反復幾次之后,她依然不改初心,繼續早出晚歸,行走在采訪、寫稿的路上。作為記者,疫情面前她沒有選擇不深入一線的權利。日子久了,家人從最開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最后開始心心念念地關懷她的溫飽、叮囑她出門注意防護。防控疫情開始后的一個多月里,除了最簡單的早餐,她只給家人做了三次正餐,還是因為寫稿子實在累到寫不動了,才回去勞逸結合,與兄弟姐妹也只是在微信中互道平安……
與時間賽跑奮筆疾書抗“疫”情。
1月24日,大年三十當天,白__便深入靖邊縣人民醫院、縣疾控中心、縣中醫醫院等疫情防控一線,采寫發表了《靖邊:全面開展疫情防控工作》。而后,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線采訪報道工作中,每天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寫稿。為了將有限的時間充分利用到疫情防控工作宣傳中去,她經常早出晚歸、夜以繼日地趕稿子,平均每天寫稿5篇以上,最多的一天她寫了11條新聞稿件,同事都說她寫稿子寫瘋了!“靖邊新聞公眾號一天才發八條,你每天寫那么多怎么發出去啊。”
最開始的玩笑話,慢慢變成了新聞工作者在疫情面前該有的態度。靖邊縣新聞中心所有領導干部都加班加點地采新聞、寫新聞、編新聞,《靖邊新聞》公眾號每天八條發不完的新聞,就將兩三條整合成一條發,公眾號發不完的稿件就在靖邊新聞信息網發,在省市各大媒體發,做到當天的新聞當天出,充分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以及抗“疫”期間新聞工作者的擔當與使命。
與情懷相伴凝聚抗“疫”力量。
憑著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她數次深入疫情防控一線,采寫出諸多有深度有溫度的報道,在采訪中,每每看到黨員干部沖鋒一線的暖心故事,她就有一種特別想要把他們宣傳出去的沖動,在發布的諸多稿件中,《靖邊縣5000名黨員干部守在防控前沿》、《靖邊:16家企業捐款155萬元》、《捐贈700余箱新鮮水果》、《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等有影響力的防控稿件,為靖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報道發表后,更多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加入到了助力靖邊戰“疫”的大軍中,為眾志成城抗“疫”情凝聚了磅礴力量。
白__始終兢兢業業、勤懇踏實、認真工作。從事新聞工作幾年來,她的攝影作品《南瓜豐收》獲得《首屆農民豐收節影像大賽》優秀獎,《厲害了!靖邊女子登上世界之巔》獲評榆林新聞獎消息三等獎,新聞作品《靖邊:稻田養蟹再現一地雙收》獲陜西日報通訊員優秀新聞獎。曾先后被評為靖邊縣優秀通訊員、《三秦都市報》、《陜西日報》優秀通訊員等。4年來,她采寫了各類報道1350余篇,其中,防控稿件達150余條。
她始終堅守自己平凡的崗位,用手中的相機、筆下的文字,記錄、傳播著靖邊大地的各種好聲音,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女性愛崗敬業的巾幗風采。
抗疫一線群體事跡(篇4)
上海支援雷神山醫院醫療隊
2月16日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緊急通知,在前期選派7批醫療隊的基礎上,統籌全市醫療資源,選定仁濟、市一、市六、市五、市七、楊浦區中心醫院等6家醫院選派醫務人員組建了第八批援鄂醫療隊。
2月17日上午,各醫院在接到通知的短短10小時內,積極動員、克服困難,選派了513名包含醫療、護理、管理等醫務人員組建的醫療隊,整裝待命。
據悉,本批醫療隊于2月19日中午馳援武漢,支援雷神山醫院。
本次仁濟醫院156人援鄂醫療隊由60名醫生、90名護士、6名行政管理及工勤人員組成。隊員年齡橫跨23至59歲,平均年齡僅為33.5歲;其中黨員75人,副高職稱以上14人。
全體隊員上車前,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帶領隊員振臂高呼:“仁濟仁濟,仁心仁術;仁濟仁濟,戰疫必勝;仁濟仁濟,中國一流”,以此表達對此次戰疫行動的必勝信念,贏得了現場如雷的掌聲與歡呼,也讓來壯行的戰友們濕潤了眼眶。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共有156人,由60位醫生、90位護士和6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涵蓋了呼吸科、急診危重病科、心內科等科室,上海市一醫院副院長劉軍擔任醫療隊領隊。
“徹底戰勝疫情,讓所有人一個不少地回來,這是我的使命。”上海市第一人民副院長、此批市一醫療隊領隊劉軍此刻的聲音有一種戰前的興奮,“作為一支156人的 “整建制”部隊,在協調、配合、協同作戰、組織管理上,具備先天的優勢。我們定能打勝仗!”
急診危重病科護士高霏第一時間報了名,“一直想上前線!”高霏在前幾批選派醫療隊時也曾積極報名,機緣巧合,一直未能成行,此次終于如愿。
“當年汶川大地震時,我還在上大學,學校邀請救援隊員回校講課,真的很偉大。”就此,治病救人、沖鋒陷陣的戰士形象便深埋于高霏心中。用高霏的話來說,醫護人員不光是白衣天使,更是裂縫中的陽光,馳援湖北,責無旁貸!
還有一位受訪者請記者在刊發報道時,隱去她的姓名,她說家中父母還未同意,自己一心渴望西行。“學醫的這個時候不派用場什么時候用。”她的想法很簡單,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就該做這個位置該做的事。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出征團的行李連夜已備好。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武漢,在未來回望這段抗疫歷程,將會是一段特殊的‘武漢記憶’。”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呼吸內科主任醫師范小紅的兒子今年正值中考,她在出發前特地給兒子做了一頓糖醋排骨,這是屬于“媽媽的味道”,為的是給即將中考的兒子加油鼓勁,之后一段時間內,范小紅將缺位“母親”這一角色,舍小家為大家,投入到一線艱苦的抗疫戰斗中。
范小紅在呼吸系統疾病的內科診治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此次作為女性領隊,范小紅在管理方面更為細致、柔性,即便工作再辛苦,她都會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團隊氛圍,能夠振奮士氣、鼓舞人心。
對于市六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陳小華來說,馳援武漢不僅是緊急支援,更是一場守衛家鄉的戰役。“湖北是給予我生命的地方,我的許多朋友都在武漢生活,有些同學也參與了一線抗疫工作!我不畏懼挑戰,我渴望與昔日的同窗好友一同并肩作戰!”陳小華家里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只有7個月大,他把家庭交給妻子,自己選擇奮戰前線。
廣東支援雷神山醫院醫療隊
從2020年2月20日至4月9日,廣東中醫、西醫兩支醫療隊曾在雷神山醫院先后接管了包括ICU在內的病區,共收治145名患者,并成為雷神山醫院撤離的最后一支外省醫療隊,為武漢抗疫做出了極大貢獻。
2020年1月25日,武漢市決定建造武漢雷神山醫院。2月8日,雷神山醫院火速建成交付使用,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正式接管,當天就接收了第一批病人。2月18日,醫院首例治愈患者出院。3月25日,醫院首個病區患者“清零”。 4月14日,最后四名ICU重癥患者轉運到中南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患者全部“清零”。
雷神山醫院運轉2個多月,累計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癥和危重癥千余人,康復出院1900余人。不但保持3000余名醫護人員及志愿者“零感染”的記錄,還將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1%左右的低位。
2月18日,由廣東省中醫院與深圳市中醫系統共74名醫務人組成的廣東省援助武漢雷神山醫院中醫醫療隊納入第四批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C6病區,短短48小時組建成了符合標準的負壓病房,20下午正式收治患者,3個小時內48張病床全部收滿。到3月30日,廣東中醫醫療隊完成病區交接,共收治患者99人,其中危重癥患者4人,重癥患者24人,出院95人。其中,中醫治愈68人,中醫藥治療覆蓋率100%,綜合癥狀改善比例達95.9%。
經歷過“非典”洗禮的廣東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大科主任鄒旭臨危受命擔任武漢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C6病區負責人,他用手中的銀針救治急性危重癥新冠疫情患者,讓西醫同行和患者都直嘆中醫神奇。在雷神山醫院,廣東中醫分階段治療方案、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打出“組合拳”,針藥并用,身心同治,對危重癥患者立足中西醫協同治療,發揮出1+1>2最大效果。
3月12日起,廣東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醫療隊進駐武漢雷神山醫院,接管了其中一個ICU病區,成為堅守在武漢的最后一支廣東醫療隊。4月9日,廣東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醫療隊完成救治任務,將病區交接給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這支廣東醫療隊在雷神山ICU管理28張病床,其中,獨立整建制管理一區14張床,和中南醫院混編管理二區14張床。累計管理46個病人,累計出院20人,轉出普通病區7人。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兼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曾受訪表示,雷神山醫院的清零和關閉,是抗擊新冠疫情目前這一階段取得勝利的重要節點。他介紹,雷神山醫院收治的病人中重癥接近45%,死亡率約2.3%,重癥患者死亡率約4.3%,放在全球都是很好的醫學救治成績。其中,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余納帶領的一支廣東醫療隊在雷神山醫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且堅守到最后,成為雷神山醫院撤離的最后一支外省醫療隊,表現非常優秀。
23日當天,雷神山醫院C6病區護士長、廣東省中醫院血液科護士長陳二輝恰好迎來了自己第二個孩子的誕生,對于這位遠離孕妻奮戰一線的中醫護理人來說,這是“雙喜臨門”的一天,“榮譽屬于廣東援雷神山醫療隊每一位隊員,這是大家共同奮斗努力的結果,特別開心能夠得到國家的肯定。以后我們將繼續發揚雷神山精神,堅守好我們的崗位,努力履行醫務人員應盡的職責。”陳二輝說。
抗疫一線群體事跡(篇5)
抗擊疫情,使命先行
疫情當前,隔離病毒,不能隔離工作,昌吉中支黨支部書記王__同志自疫情發生第一時間要求人事行政部為所有員工購買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物品,做好職場內的消毒工作,保障了春節前所有上班員工的安全。
在疫情蔓延滋長時期,王__同志大年初五主動到公司進行職場安全檢查及線上工作部署,率先進入工作狀態。王__同志在不能進入職場現場辦公期間,按照正常上班時間進行工作安排,每日9點前完成當日工作規劃,從早上9:30到晚上24:00參加中支內勤會議、管理干部會議、個險會議等固定會議以及分公司不定時會議安排,對個險、銀保、續期、后援等重點工作逐個進行安排落實,同時在工作之余每日堅持鍛煉身體,堅持閱讀書籍為自己汲取營養。
王__同志深知作為昌吉中支黨支部書記暨總經理,不僅要對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負責,更要對近800人的團隊伙伴們負責,疫情期間,為了減少人員流動和集體會議,降低感染風險,同時依然要保證我們的工作目標要有條不紊地進行,王__同志要求,至復工之日前內勤每天開早夕會進行工作學習交流,提升自己,保證高效率的線上辦公;要求業務條線利用各種電子方式對客戶進行問候和關懷,進行微信、電話、騰迅會議、直播等方式進行產品和技能培訓;要求疫情期間做到以下五有:工作有規劃,生活有規律,行動有追控,結果有反饋,員工有關懷。王__同志始終強調,當下比拼的是工作態度,是個人的自律,只有保證線上線下工作狀態一致,才能實現突破式成長。在疫情期間,昌吉中支各條線在王__同志的帶領下,各條線也在全疆戰役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個險2月NBV月度達成8。8%(全疆排名第一),藥無憂達成150。4%(全疆排名第一),藥無憂全員活動率80。7%(全疆排名第一);銀保2月達成率2。4%(全疆排名第二),藥無憂達成率363%(全疆排名第一);保費部當月保費進度77。2%,(全疆排名第三);在業務工作有條不紊進行的同時,合規崗每日進行三次朋友圈排查,確保前線沖刺不違規;運營服務部和財務部每日協助前線進行業務支援追蹤,同時進行線上學習,做全能人才。相信在王__同志的帶領下,昌吉中支內、外勤員工定會團結一心,像抗擊疫情一樣克服一切困難,持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