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
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你是否在尋找“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篇1】
在黑龍江援助湖北醫療隊中,有這樣一位醫生,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抗震救災、2009年甲流防治都曾留下過他的身影,____疫情暴發后,他又主動請纓支援武漢,全力救治重癥患者。
“繼續努力,早日出院”“新冠必敗,您必勝”“堅持就是勝利”,在武漢市第一醫院16樓重癥病區,幾乎每位患者床頭都貼有一張寫著鼓勵話語的淡粉色紙卡,而這些都出自前來支援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科陳宏醫生之手。
作為呼吸科專家,從抵達武漢那天起,查房、診療、解決重癥病房里棘手的疑難問題就成了陳宏每天的日常。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有40多名患者從重癥轉成輕癥。與患者們一起共渡難關,也讓細心的陳宏成了他們最貼心的人。48床的羅阿姨,老伴也因為____在樓上病房住院,羅阿姨一直很惦記,每次查房,陳宏都會第一時間把羅阿姨老伴的情況告訴她。
這位80多歲的患者由于牙齒不好,吃飯困難,陳宏就每天給他準備軟爛的食品。有的患者稍微好轉就自行摘下呼吸機,怕引起復發,陳宏苦口婆心地勸,說輕了擔心患者不聽,就拿出東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病區里健步如飛的陳宏,其實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由于工作量大,腰痛嚴重,有時他只能趴在電話桌上接診。
目前,經陳宏團隊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22名,他和隊員們又建立了微信群,讓出院患者可以實時在線進行康復咨詢。
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篇2】
鐘南山——欣逢盛世定不負之
“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我們現在正逢盛世,也將進入更美好的盛世。我們要加倍努力,為建好呼吸疾病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平臺、為進一步戰勝新冠疫情和防控新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貢獻我們的力量。”11月9日,在全國抗擊新冠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場驚心動魄的抗疫斗爭。
今年1月18日,人們正迎接農歷新年,鐘南山卻接到緊急任務,前往武漢了解當地實際情況。春運的車票尤為緊張,鐘南山與助理匆匆趕到廣州南站,購買了無座的車票即趕赴武漢,路途中只能在餐車稍事休息。
從上午10點接到通知,到下午4點半會議結束趕往車站,一整天高強度的工作,讓鐘南山已經相當疲憊。19日一早,鐘南山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隨即展開了緊鑼密鼓的行程:到華南海鮮市場實地調研、金銀潭醫院考察、與ICU醫生視頻交流、到當地疾控中心進一步了解情況、與武漢市衛健委核實當時已發病的實際人數……
1月20日,鐘南山到國務院匯報情況,并通過新聞現場連線,向全國人民介紹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情發展情況。“肯定的,有人傳人現象”,鐘南山在關鍵時刻的判斷,為控制疫情的蔓延贏得先機。他提出了“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疫情防控策略,讓國內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8月27日,新冠疫情患者劉先生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出院,此前他在醫院使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輔助支持長達111天。
“教科書上從來沒有人提到這么長時間使用ECMO,但他就是活過來了。”鐘南山說,自己在跟國外同行交流時,他們覺得很驚訝,能夠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同時解決患者的出血問題和凝血問題。
“生命至上,在新冠疫情救治中不放棄每一個生命。”鐘南山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抗疫過程中,鐘南山院士帶領團隊只爭朝夕,積極開展新冠疫情相關基礎研究;開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從臨床樣本、糞便及尿液中分離出活毒株;開展首個全國范圍的新冠臨床特征研究,并揭示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以及合并癥與新冠患者臨床預后的相關性,為臨床準確認識和科學診治新冠疫情提供重要依據。
一邊進行臨床救治任務,一邊進行科研攻關,鐘南山團隊先后獲得部級科研立項5項、省級科研16項、市級5項,牽頭開展新冠應急臨床試驗項目41項,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權威雜志上發表SCI文章20篇,授權專利6項,牽頭完成新冠相關疾病指南3項,牽頭完成新冠相關論著2部,群策群力,助力臨床救治。
鐘南山的學生徐永昊當時正在西藏林芝工作,臨危受命回到廣州一線抗疫,并火線入黨。他說,在老師身上,他看到了醫者的責任和擔當,“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這是鐘院士教給我們的。”
9月8日,鐘南山獲得共和國勛章后,主動請戰參與疫情防控平臺的建設。如今,鐘南山仍然奮戰在一線,“目前全球疫情還比較嚴重,我們在科研、防治上都要做更多的努力,為抗擊疫情貢獻更大的力量。”
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篇3】
張伯禮——賢以弘德術以輔仁
9月9日一早,前一天在北京參加“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頒獎儀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準時來到天津中醫一附院國醫堂出診。
望聞問切、把脈開方,3個多小時的門診,張伯禮一連看了26名患者。
雖然身兼數職、工作繁忙,但張伯禮仍堅持每周出三次門診。在患者眼里,這位個子不高、略帶天津口音的長者,就是給他們帶來希望和健康的使者。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張伯禮臨危受命,于1月27日飛赴武漢參與新冠疫情的救治,在抗疫前線奮戰了80多天。在張伯禮帶領下,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武漢市江夏方艙醫院,中醫藥全過程、全方位深度介入治療,實現患者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湖北省的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了90%。張伯禮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醫結合療法也成為中國方案的亮點。
如今,張伯禮每兩個月仍會去武漢探望康復的病人,“大部分人康復得不錯,還有部分人免疫功能還沒完全恢復,要讓他們徹底治愈,回歸正常的生活!”
“如何把大家的關注轉化為對中醫藥行業的認可、對中醫藥知識的傳承,才是更有價值的。”張伯禮表示,中醫雖然古老,但并不落后,更不固步自封,“提升中醫藥的國際競爭力,首要的任務就是實現標準化、數據化,讓‘望聞問切’有可靠的現代科技支撐,讓中藥的療效通過成分、藥效、藥理、安全性等科學數據來驗證。”
今年5月,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天津中醫藥大學,為創立這間實驗室,張伯禮帶領團隊艱苦奮斗近20年。實驗室現已儲備了6萬多份中藥組分,還擁有目前國內包含中藥組分數量最多、中藥有效成分數字化模型最多、檢索速度最快的數據庫,“中藥組分就是從傳統中藥中提取出有效的成分群,可在細胞、分子藥理水平相對清楚地揭示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并能根據不同病癥重新配伍成方,可制成膠囊、壓片、注射劑。”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間作出的突出貢獻,實驗室獲得了“全國抗擊新冠疫情先進集體”榮譽。
今年是張伯禮從教第三十八年,自1982年畢業留校以來,他始終要求自己站好三尺講臺,不負“教師”這個稱謂。每次出診,張伯禮的診臺都會圍坐著天津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和醫院的年輕醫生,認真觀察他全程問診、檢查病狀、修改處方。張伯禮主持制定了國內首個中醫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和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第一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張伯禮還把自己多年積攢的400余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學校,成立“勇博勵志基金”,12年來資助了3000多名有志于中醫藥的年輕學子。
張伯禮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塊“賢以弘德,術以輔仁”的牌匾。“這是我的座右銘,好的人才可以培養高尚的醫德,有了高尚醫德,有了治病救人的決心,一定還要有精湛的醫術,用高超的醫術來彰顯仁愛之心,回報黨和政府給予的崇高榮譽、回報老百姓的深切厚愛。”張伯禮說。
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篇4】
1月25日,農歷正月初一,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生了病毒性傳染疾病,在這場疫情防控中醫務工作者是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白衣天使,廣大醫務工作者是防控火線上的中流砥柱,我們應該致敬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醫者崇高精神,充分肯定他們付出的巨大努力、作出的重大貢獻,鼓舞和激勵著廣大醫務人員堅守一線,英勇奮戰,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面對病毒肆虐的疫情,廣大醫務工作者響應黨中央號召,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精神,聞令而動、不怕犧牲,沖鋒陷陣、連續奮戰。全國各地278支醫療團隊、320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1400名軍隊醫護人員奮戰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更有多個醫院派出第二批醫護人員。有的醫務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從醫院救治一線到科研攻關前沿,從完善診療方案、精心救治患者,到治愈率不斷提高、病亡率持續下降,各地不斷傳來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廣大醫務人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筑起了生命防線、提供了專業支撐。當前,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廣大醫務人員功莫大焉!我們向醫務人員致敬,致敬他們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崇高精神,致敬他們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的堅定信念。
廣大醫務人員連續奮戰,非常辛苦,而我國各個省市同樣作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貼心的舉措,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免除后顧之憂。把生活保障做到位,改善工作和休息條件,合理安排醫務人員輪休,落實有關待遇,提供良好后勤服務。把安全保障做到位,醫療防護物資優先滿足一線醫護人員和救治病人需要,加大對暴力傷醫違法行為打擊力度。把人文關懷做到位,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保護好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全社會都要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醫務人員在一線戰斗,我們要與他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成為他們最堅強的后盾。
現在,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正處于膠著對壘狀態。有黨中央堅強領導,有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有億萬同胞同舟共濟,有廣大醫務人員全力以赴,有海內外華民華僑的支持,在這場全國人民,海內外華民華僑共同防疫的攻堅戰中,我們一定能奪取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勝利。
抗疫醫師個人主要事跡【篇5】
ICU重癥監護室是守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這里,醫護人員與死神賽跑,爭分奪秒,從不輕言放棄。董芳就是這樣一位ICU主任,她說,最害怕的就是病魔不給我們時間和機會。
看到5號床患者的心率迅速升高到近130,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重癥醫學科主任董芳和同事們馬上做出反應。抽血氣檢測、換上高流量吸氧機,一系列調整后,患者的心率終于恢復正常。
這樣的突發狀況在ICU里經常發生。過去的40多天,董芳一直堅守在這兒,穿上防護服,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比以往大大增加。插管、穿刺,甚至是寫醫囑,每個操作都變得非常困難。
疫情期間,患者家屬無法探視,董芳每天下班便會花上很大一部分精力和他們通電話、發微信,溝通病情。董芳說,自己現在更能理解患者家屬的焦慮,因為她也是其中之一。她同為醫生的丈夫也因救治患者一度感染上____,到現在,兩人已有40多天不曾見面。
所幸,她的丈夫扛了過來,2月19日治愈出院后已經轉到隔離點觀察。這天一下班,董芳給他準備了些生活用品送去,到達隔離點,東西只能放到前臺,無法上樓看望,董芳只好在樓下沖著窗戶和丈夫喊兩句話。
在董芳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目前患者多數情況都有所穩定。這位98歲的老人就是幾天前剛剛從ICU轉出來,這也是董芳他們救治成功的患____年齡最大的患者。
因為在抗疫前線表現突出,董芳火線入黨。剛剛宣誓結束,已經下班的她又接到緊急電話,立刻穿上防護服返回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