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的事跡體現在哪些事?抗疫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有哪些?你是否在尋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精選篇1
2019年年末,新型冠狀病毒趁虛而入,在人的體內大肆繁殖,破壞。于是全中國上下的人民聯合在一起,抵抗著這病毒。
在抗擊病毒的無數人的舉動,感動你和我,比如:鐘南山、李蘭娟……我今天就要介紹一下李蘭娟。她今年73歲,是對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在讀書時,因家境清寒,沒錢供她上學,所以一度想輟學,但在善良的班主任的幫助下把高中讀完,卻又遇上了“____”,但她對醫學的渴望是無盡的,于是她放棄了有著二十四元月薪的工作不做,去做了“赤腳醫生”。后來,她靠著自己的好口碑和無私為人民奉獻的精神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繼續深造,而她也靠自己創造出了許多耀眼的佳績,如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當武漢的病情惡化的越來越嚴重后,她依然是一次又一次地申請去武漢。已經七十三歲的李蘭娟院士,已經忘了自己已過古稀了,依然沖在戰場的最前面了。
除夕,是一個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但是她卻僅僅只吃了一盒餃子,就繼續工作了。慶幸的是她們團隊一共分離出五株新型冠狀病毒株,其中兩棵還十分適合于研究疫苗。李蘭娟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夠分離到病毒,因為我們這個團隊是從當年SARS時走過來的,我們當年是最早分離到SARS病毒的單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離經驗,這也對我們這次的病毒分離有了極大的幫助。的確如此,2003年時,聲勢洶涌的“非典”爆發,56歲的李蘭娟,作為衛生廳廳長,對浙江省“非典”防治應對十分給力。后來在對SARS病人的治療過程中,李蘭娟竭力倡導,對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謹慎,只在關鍵時刻進行合理應用。SARS十周年紀念時,醫學跟蹤發現,曾在浙江治療的SARS病人,沒有一人出現股骨頭壞死等嚴重后遺癥。可見李蘭娟院士她在醫學界有著很深的造詣。
李蘭娟這位巾幗英雄,在人們選擇逃離武漢時,她明知武漢情況的危險,卻將生死置之度外,與其他醫務工作者一樣逆行而上,因為在她的眼里只有那些病人。
在這場疫情抗擊中,不止有鐘南山,還有李蘭娟,還有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尊重且依賴的偉大的醫務工作者和還有那些默默奉獻的志愿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精選篇2
“疫情結束后希望國家給年青人樹立正確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不要讓年青人一味的去追演藝明星,演藝明星是強不了國的。而國家的興衰要靠教育,科技,醫療!所以要樹立全民崇尚醫生,科學家,教師,軍人!因為是他們在支撐民族脊梁!”李蘭娟院士如是說,她的一席話在我心海中激起了陣陣波瀾。
“活著就是為了別人生活得更好。”這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同志的名言。是啊,為人民服務不求回報,這才活得有價值。當這場疫情來勢洶洶地到來時,站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既不是娛樂明星,也不是網紅,而是軍人,醫護人員們……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教授他建議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但1月18日傍晚,84歲的他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還有很多醫護人員主動申請去到治療第一線。除夕夜,陸海空三軍醫療隊馳援武漢,海軍軍醫大學150名醫護人員冒雨從上海出發,一位軍人接受采訪時說“人民有難,軍人當先!為了人民的健康,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都是用生命在和新冠狀病毒博弈吖。然而那些所謂的偶像娛樂明星,除了韓紅姐姐累得病倒外,有些明星捐的款項相對于他們的收入來說真是九牛一毛啊!大多數都是在豪宅中喝著紅酒享受人生,有的還出國旅游……同學們好好想想,誰是中國真正的明星,誰是民族真正的脊梁,誰才是我們心中的偶像呢?
歷經滄桑的中國曾經一度是弱者。擁有“萬園之園”美稱的圓明園就因為中國的落后而毀在英法聯軍的手中。帝國主義強盜攻進圓明園,把能搶的都搶走了,能運的都運走了,拿不動的都給毀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圓明園燒成了一片廢墟……但是現在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了。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了高產雜交水稻、王選研發了漢字激光技術后印刷業騰飛起來、成功建造有六個世界第一的港珠澳大橋……可這些輝煌的成就是誰創造的呢?對!還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們,他們才是當之無愧的“明星”,是我們的最美偶像。
如果以前你問我:“你的偶像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TFBOYZ!”他們那富有朝氣的形象和舞姿深深地吸引著我。他們的每一首歌我都會吟唱,每一段舞蹈我都想學習。但是現在,居家的這些天里我通過電視、手機認識了一個又一個英雄,他們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帶領大家一起走出恐懼,他們不是天天上熱搜和封面的明星,而是用自己的學問,智慧,勇敢擋在我們的面前的白衣天使們、戰士們……所以我要刻苦學習,努力奮斗,將來成為像李蘭娟、鐘南山等抗疫英雄那樣的人……
梁啟超先生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國家的強盛將會寄托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身上。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奮勇向前,讓自己成為將來的“最美偶像”吧!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精選篇3
有一種勇敢叫執著,有一個院士叫李蘭娟,有一種治療方案,叫“四抗二平衡”。“戰役不成功,我們不撤兵!”李蘭娟院士堅守武漢一月有余。醫者大愛,感動中國,值得的我們敬仰。
李蘭娟院士,女,漢族,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夏履鎮夏履橋村。
1970年被大隊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學習;
1974年9月—1975年6月在浙江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系學習;
1993年10月—1996年10月任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
1996年10月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教授;
1996年11月—2002年6月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1998年3月—2008年3月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
2002年6月—2007年6月任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4月任溫州醫科大學病毒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
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家、軍事醫學科學家,第四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創新團隊成員,被譽為中國抗疫英雄,是我國抗擊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疫情的資深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精選篇4
在抗擊_疫情中,73歲的李蘭娟院士毫不猶豫地奔向戰“疫”第一線,率先提出武漢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團隊在疫情一線不停奔波。這也是她2003年與非典、2013年與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戰“疫”最前線。
工作日志
1月18日,李蘭娟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托,與鐘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達武漢。
1月20日上午,李蘭娟與鐘南山一起參加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
1月22日,李蘭娟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封城”。
2月1日,李蘭娟主動請纓帶團隊馳援武漢。
2月2日凌晨4:40,李蘭娟帶領團隊抵達武漢,此后她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她是中國感染病學科唯一女院士,73歲,主動請纓馳援武漢。她說,這一次,她來當一個醫生,沒考慮過什么時候回家
年夜飯是機場的餃子
“媽,等你回來。 ”2月1日,李蘭娟的兒子鄭杰發了一條朋友圈。同一天,《李蘭娟院士帶隊出發馳援武漢》的新聞被無數人轉發。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從18日開始到28日,她沒有一天不是凌晨2點之后睡的。 ”鄭杰文章里的這個 “她”,就是李蘭娟。
親人難免掛心,然而為祖國奉獻被李蘭娟這一代人視作本職,這個時候誰也攔不住她。 1月24日除夕當天,李蘭娟飛往北京參加疫情有關會議。晚上9時許,她從北京返杭,晚飯是在機場吃的一頓餃子。 “今天我輕松了,不用燒年夜飯了。 ”李蘭娟相當豁達。
不分晝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馬度陰山”2月4日,立春這天,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體外細胞實驗發現,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兩種藥物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抑制效果。李蘭娟說,“我們這次是來治病救人的,特別是要救治重癥病人。 ”抵達武漢后,李蘭娟一刻也沒停歇,聽匯報、討論診療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時。而她卻說,“沒有問題,我身體蠻好的。 ”“70多歲的老人,真是不分晝夜,她凌晨4點下的火車,吃過早餐接著就開會,各個醫院專家,基層管理者,都要見面,把她對疾病的認識告訴我們。我感覺,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感慨。
果敢冷靜是自我要求
李蘭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靜。在抗擊SARS時期,李蘭娟對浙江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創新性措施,實現了該省醫務人員零感染率,重癥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國南方省份,李蘭娟創造性將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癥H7N9救治,顯著降低病死率。 “作為感染科醫生,控制傳染病是我們的責任。 ”李蘭娟說。
_疫情爆發后,李蘭娟又一次奔赴戰“疫”最前線。作為國家級專家,她提出了對疫情的預判,特別是提出了武漢要采取“不進不出”措施、冠狀病毒感染要作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等重要建議。電視上,李蘭娟的一口紹興普通話讓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癥病人救回來,讓危重癥病人的病死率下降,這也是我這次申請去的重要原因”。
也許,對李蘭娟來說,無論做教授還是做院士,從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為她一生的職責。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精選篇5
5月21日,李蘭娟在微生態實驗室介紹她的“高大上”先進設施。在禽流感猖獗時,李蘭娟將她的人工肝技術和微生態平衡原理用于H7N9病人的治療,創建了“四抗二平衡”的治療方法,一次次將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救回。
她以治病救人為自己的天職,無論非典還是禽流感,始終堅守在搶救危重病人的一線;她潛心國際前沿課題,從人工肝到微生態平衡、再到H7N9等重大傳染病疫情研究,開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領域;她熱心公益,無償推廣自己的科研成果,自掏腰包設立人才基金…… 她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傳染病領域的領軍人物李蘭娟。在患者眼中,她是動人的天使;在同行眼中,她是令人敬佩的女中豪杰;在學生眼中,她是人生道路的引領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精選篇6
李蘭娟院士的求學之路
李蘭娟院士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她從小就非常貧困。
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貧窮的生活磨練了她堅強的意志,她先后兩次輟學。
業余時間,全用來看醫學書籍,向中醫院老師學習臨床經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后來她被鄉親們,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深造,終于實現了完美蛻變。
在浙江醫科大學她完成了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學習。
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研究病毒,1984年,李蘭娟院士去了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進行研究生學習,師從加拿大著名的病毒學家弗蘭克?普倫斯特教授。
在那里,她開始了自己關于HIV(艾滋病毒)的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事跡精選篇7
抗擊_疫情的號角早已吹響。在這場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戰爭中,涌現出了無數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李蘭娟是其中之一。
武漢_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動、全國震動、世界震動,李蘭娟和鐘南山一起,受國之所托,逆行武漢考察疫情。多年的經驗讓李蘭娟感受到事態之嚴重,她向武漢政府提議“不進不出”。隨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議“武漢必須封城”。
封城,在中國的疾控史上,從未有過,連2003年非典時期也沒有。萬一疫情沒什么大事,李蘭娟一生的名譽和聲望恐都將毀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關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_疫情暴發那天起,她的萬千關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斷變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著感染的風險,武漢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診開會出差,抽空接受采訪,釋疑解惑堅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過3小時。
她,在千家萬戶高舉起團聚酒杯的除夕夜,從北京參加完疫情會議返回杭州,在機場吃了份餃子,這就是年夜飯,這張照片流傳出來,人們再一次為她動容。
她,73歲的老院士,卻堅持帶隊去馳援武漢,“這一次,我來當一個醫生,武漢有很多危重癥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療。”“戰‘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網友慨嘆,鐘南山、李蘭娟是可以托付國運的大醫,與其稱之謂院士,不如譽之為國士,發大醫國士之良知灼見,一能斷論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二敢第一個提出建議封城;三是親赴第一線抗擊病毒。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會贊譽這位紹興老鄉為巾幗英雄、新時代的民族脊梁。
“這次疫情結束以后,希望國家逐步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讓孩子們明白真正偶像的含義……”這是李蘭娟的建議,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蘭娟,你的樣子,真正的時代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