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
你是否在尋找“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從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中你收獲了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精選篇1
有句話說得好——“哪里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打響了!
疫情無情人有情,隔離病毒隔離不了愛,在中國傳統最重要的節日一一春節,人們顧不得團圓,拋妻別母,棄子離家,冒著生命危險,五十多支醫療隊,六千多名醫護工作者紛紛馳援武漢。
1月24日是除夕,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但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仍有大量的醫護人員主動走上抗擊疫情的一線。
一張張給上級的“請戰書”、一條條與親人的寬慰信、一顆顆救死扶傷滾燙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們逆向而行的身影讓無數人淚目。他們用大醫仁心,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敬業行動為公眾安全保駕護航。疫情當前,他們責無旁貸堅守在臨床一線。已經回老家的又趕回值班,父母的電話都常常顧不上接。
時間就是生命。很多醫務人員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一個上午都來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戰斗的近1個月時間里,幾乎沒有脫下過白大褂,有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有鋼鐵般的精神,有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整個中華大地。當我們團圓時,應該想到一些戰士仍然守在祖國前線,為了祖國的和平、穩定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沒有一絲懈怠,因為這份工作的滿意程度,也關乎著百姓的滿意程度。
在疫情面前,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冷靜、無畏、迎難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動。他曾說:“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沖上去誰上去?”
雨點冰冷,機器轟鳴。除夕之夜,在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工地上,燈火通明,上百臺挖機、推土機等機器正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大年三十早上8點,工人們已抵達施工現場,義無反顧地投入武漢蔡甸火神山醫院的建設。這個春節,他們無暇照顧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堅守在各自的“戰場”上,甚至來不及和家人遠程視頻,報個平安。
疫情嚴峻,物資短缺。有人捐款,有人捐出了口罩,有人捐出了護目鏡,有人捐出來元宵,有人捐出了糕點,善舉涌現,凡人善舉,小我獻出大愛,涓涓細流匯聚成一股戰勝疫情的磅礴力量。
抗擊病毒的一幕幕情景讓我們感動得潸然淚下,感動,更要行動。在國家危難之時,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要扛起社會責任。
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凝心聚力,眾志成城。人人奉獻擔當,各個從我做起,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精選篇2
庚子鼠年的開始并不太平,正當我們滿懷希望去迎接它時,它卻毫不領情,給了我們重重的一擊。新型冠狀病毒早已對我們虎視眈眈,在新春佳節爆發了。
在這時,你們義無反顧地沖到了前線,和疫情斗爭,不顧自己的安危,夜以繼日地搶救病人!無私奉獻的白衣天使們,加油!
除夕夜,是舉國歡慶的日子,是團圓的日子,但在去往武漢的列車上出現了許多你們的身影。大年三十是全國人民吃喝玩樂的時候,你們卻只因一句“武漢需要你”,就逆行遠去,舍去了你們和家人團聚的時光。你們第一時間就奔赴抗疫一線,有人不幸被感染,甚至付出了生命。不過,你們沒有一個人退縮。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個春節更增加了一份溫情,增添了一份感動。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帶領著你們奔赴抗疫的最前線,你們以身犯險,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之中。你們身穿防護服,可能十幾個小時都無法脫下,脫下時卻已是大汗淋漓。在你們之中也不乏有許多年輕的護士們,為了穿防護服時更方便,他們剪去了美麗的長發。當你們摘下護目鏡時,臉上已經被壓的一道青,一道紅了!你們這樣做是為了什么?我猜,你們為的是讓更多的人可以平安吧!是你們,給了大家希望;是你們,給了國人信心!
你們當中有不少人在抗疫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在病床上的一位院長身患重病,卻不讓醫生們管他,讓他們去治療感染的肺炎的病人,最后他于2月18日停止了自己的心跳,他就是武漢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你們,是守護人間、救死扶傷的天使,你們慷慨大方、有求必應,大義勇為。用自己一副小小的身軀,換來了更多人的平安!此時,我的耳畔不斷回響: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
作為一名初中生,此時此刻,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握當下,不斷努力讓自己的羽翼更加豐滿,在不久的將來投身到建設祖國的洪流中!
祝福我們每一位奮戰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白衣天使!我相信,待春暖花開之日,便是你們平安歸來之時!加油!
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精選篇3
從教十年來,高郵市龍虬鎮張軒小學“最美巾幗”張麗老師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教育教學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她秉承“對社會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生負責”的原則,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抗疫后方表現突出,積極參與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主動交納“特殊黨費”,支援武漢。
疫無情,助力之情。“500元,錢不多,卻是我的一點心意。當初入黨時舉過拳頭宣過誓,我不能戰斗在一線,只能在后方做好自己的本職,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這是張麗繼2月份響應龍虬鎮教育中心校“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捐款倡議,主動參與愛心捐款后,又交納“特殊黨費”,以實際行動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行動就是戰斗。在這防疫的關鍵時刻,她為黨分憂,為國解難,為抗疫阻擊戰作一份奉獻,發出一點點光和熱。
疫無情,防控在前。疫情期間,張老師還負責學校疫情日報及疫情防控檔案的整理工作,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從1月24日起,她每天主動聯系并在張軒小學防控群里收集教師上報的全校師生的健康情況和外出情況信息,進行整理、匯總、登記、并最終形成《張軒小學疫情防控-學生健康狀況日報送》臺賬,并于每天下午4點之前上報校領導與教育中心校。在防控期間,她及時完成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所有要求上報的信息。她還協助學校做好疫情的宣傳報道,每天做到宣傳到位、防控到位、排查到位,在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張老師還積極承擔學校的疫情期間的防控值班任務,早晨六點多從高郵出發趕往學校,克服中午就餐不便的困難。在校值班、巡查期間,嚴查嚴防,認真站好學校的值班崗,確保學校的安全。
疫無情,線上教學見實情。在疫情期間,為充實學生的生活,她積極配合市局和學校安排的線上學習活動, 并自主設計個性化的作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每天堅持在線答疑,幫助學生解決線上學習中的困難,對班上參與線上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主動與其家長交流并幫助解決困難,班上的周睿同學,由于父母都不在身邊,與爺爺奶奶生活,爺爺不會使用手機看視頻,張老師多次電話聯系,通過微信一步步截圖指導爺爺學會進入平臺,堅決不讓班上一個孩子掉隊。
昨天已經過去,未來在于耕耘,用張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在村小這片沃土上,我只是一株平凡無奇的小草,我將和老師們一道用心去成就事業,站好三尺講臺。
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精選篇4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千里送溫暖令人感動,而鄰里之間的真情流露,同樣涌現出令人動容的故事。
一輛出租車前車窗右下角貼著一張紙,寫著“醫護工作者免費接送”。大年初一,河北省唐山市出租車司機劉超得知全國的疫情形勢后,粘貼了這個標識,還在小區的業主群、微信朋友圈承諾,醫護工作者、老弱病殘孕出行不便都可以找他,免費接送。
無獨有偶,在廣東省中山市,也有這樣一位“別人家的好鄰居”——每天免費給小區派發100斤新鮮蔬菜!免費派發蔬菜的好鄰居是東區奕翠園的郭先生。看到鄰居們外出買菜成了難題,他就將自家農場里的菜摘了送給大伙兒。
這些蔬菜平均5塊多一斤,相當于郭先生每天要自掏腰包貼補500多元,但他對此并不在意:“鄉里鄉親的,特殊時期,能幫一點是一點。”
遙遠的祖國大西北,也正上演著相似的故事。1月30日中午,67歲的蘭大爺按照約定的時間打開家門,一份午飯已經如約放在了門口,熱氣騰騰的抓飯讓老人的心也熱乎起來。
獨居的蘭大爺是新疆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水塔山片區管委會團結北社區的居民,正在居家隔離觀察。他的一日三餐和身體情況便成為社區工作人員的操心事,大伙兒成立了送餐組,輪流將免費的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家門口,還安排負責社區消毒的工作人員,及時將消毒用品、生活必需品等送去。“隔離不代表隔愛。”團結北社區書記賈智暉說。
“你們為了大家每天都堅守在這里,好辛苦,我送上自己的一點心意,為我們國家加油。”1月31日早上7點,在寧夏銀川市金鳳區寶湖天下小區,一位居民趁金鳳區綜合執法局執法中隊值班人員交班時,送來了一箱牛奶、幾個蘋果和一包濕紙巾,留下了一張字條后便匆匆離去。其他居民也紛紛用溫暖人心的舉動來感謝執法隊員們為防治疫情夜以繼日的辛勤工作。
抗疫期間令人感動的典型事跡精選篇5
“疫情就命令、抗疫就是戰斗、黨員就是先鋒”!
縣委、縣政府號令:全體黨員下沉社區開展疫情聯防聯控,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走,到抗疫前線去!”縣供銷社黨組成員阮樹斌聞令即動,第一時間到土井社區報到,臨危受命,勇挑重擔,用責任和擔當為戰區居民的生命和健康筑牢最后一道防線。
作為縣供銷社黨組成員,參與疫情防控人員的口罩、酒精、消毒液需要籌備,縣直單位居家黨員干部下沉社區領取任務和民主街6個路口值守需要督辦,部門需要協調,住戶需要排查,防區需要消毒,卡口需要值守......這就是阮樹斌的戰斗!餓了有方便面,困了有帳篷,一天一天,風雨無阻。
“阮主任,這多路口要守,人員不夠怎么辦?”“同志,請問你們誰負責?我們不能出門生活物資怎么辦?”“我家老人的藥用完了怎么辦?”“我家水管子破了需要修怎么辦?”......作為土井社區重點封閉管理的小區,三星家園是一個開放式小區,四通八達,進出口多,人員復雜,防控難度大。阮樹斌接到任務后,迅速組建黨員突擊隊和志愿服務隊,制定防控措施,落實崗位責任,將“抗疫黨員突擊隊”的紅旗插在小區內。鮮紅的旗幟映入居民的眼簾,“快看,那不是供銷社的阮主任嗎?”“來了就好!來了就好!”有幾個認識阮樹斌的居民在自家陽臺上高興的喊道。恐慌之際,焦急的人們找到了組織,看到了希望,平復了心理。
“路口全部封堵,保留一個出口,禁止人員進出”“黨員負責消毒、排查,消毒要道邊到角,排查要不漏一戶一人”“志愿者負責宣傳、勸阻、代購,做好排查臺賬”“干部負責住戶的包保和卡口值守”“建立三星家園微信群,發布信息、傾聽民聲,心理疏導、代購物資”......針對防控措施和應急救助,阮樹斌都用心思考、用心做好。“我們要理解支持,積極配合”“我們不出去,呆在家里不添亂”,小區居民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柔性服務、硬性防控”!截止目前,該小區共排查登記350戶1048名人,全部落實一日兩查,一戶多包,沒有發生一起傳染,沒有發生一起投訴,民主街6個卡口也沒有發生一起糾紛。
戰“疫”還在進行,“疫情不銷,戰斗不止”!風風火火、急急忙忙的阮樹斌率領著一群逆行者們依堅守在抗“疫”的前沿陣地,他們把崗位當戰場,視居民為親人,用黨性守護堡壘,用愛心溫暖民心,發揚供銷人的“扁擔精神”,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