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
你聽過哪些先烈的事跡?接觸到事跡時不要僅僅只是了解一下哦,還要學習先進背后的時代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7大革命英雄人物(精選7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篇1
黃公略自幼隨父親黃秀峰學習,10歲入峒山小學讀書,畢業(yè)后入永豐高等小學就讀。黃公略從小就同情勞苦人民,好打抱不平,他很喜歡吟誦屈原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愿遙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鎖”,從小便立下報國志向。他也很喜歡讀史書,因仰慕漢代張良為人,聯(lián)想到張良在圯上受兵書于黃石公而精通韜略的故事,乃改名公略。
1914年畢業(yè)后,黃公略回鄉(xiāng)教私塾。1915年父親病逝,異母長兄不務正業(yè),歧視公略母子。他憤而投軍,結識彭德懷。11916年參加湘軍,1922年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次年結業(yè),回湘軍任連長,后隨部加入國民革命軍第二軍。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立有戰(zhàn)功,同年在黃埔軍校進修。1927年12月,參加廣州暴動,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起義失敗后,黃公略回到家鄉(xiāng)。
1928年3月黃公略從黃埔軍校畢業(yè),回到已改稱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的原部隊。此時彭德懷已任團長。由于一年未見,他們相互進行了試探,才知道都是同志。黃隨即任隨營學校校長。6月,任第三團第三營營長。1928年7月21日,因被國民黨發(fā)現(xiàn)他是中共黨員,要逮捕他,他被迫提前帶領三營在平江縣嘉義鎮(zhèn)舉行起義,旋率部抵縣城天岳書院參加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的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第十三師第四團黨代表。9月,彭德懷率主力上 井岡山,黃公略率紅五軍第一、第二、第三縱隊留在乎江和瀏陽一帶堅持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湘鄂贛蘇區(qū)。1929年8月底,彭德懷率部返回湘鄂贛后,他任第五軍副軍長。
1930年1月調任第六軍(后來改為第三軍)軍長,在贛西南地區(qū)領導發(fā)動群眾,發(fā)展革命武裝,將分散的游擊區(qū)連成片,形成大塊根據(jù)地。(《大事年表》中毛澤東著名詩詞《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所寫的“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即為此時之事。)1930年底,在中央蘇區(qū)第一次反“圍剿”中,他率部利用有利地形,阻擊國民黨軍第十八師的連續(xù)進攻,為兄弟部隊將其 包圍贏得時間,并配合兄弟部隊將其全殲。
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圍剿”中,在中洞設伏,居高臨下,一舉圍殲敵二十八師師部, 為五戰(zhàn)五捷首開勝局。9月,在第三次反“圍剿”中,又于老營盤殲敵一個旅。15日,他率部行至吉安東固六渡場時,遭敵機襲擊,身負重傷犧牲。
為紀念黃公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以吉安、吉水兩縣的紅色區(qū)域為主成立“公略縣”,同時在東固和瑞金各修建了一座紀念黃公略的“公略紀念亭”,將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2步兵學校命名為“公略步兵學校”。
黃公略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他曾與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齊名,被人們并稱為“朱毛彭黃”。黃公略一生雖然短暫,卻為我國的革命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祖國人民會永遠緬懷他!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篇2
黃繼光,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zhàn)斗英雄。農(nóng)歷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縣一個山村,他自幼家境極為貧寒,六七歲時父親因受地主欺壓,病恨交加而死。黃繼光從小就給地主扛長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鄉(xiāng)解放,村里組織起農(nóng)會,黃繼光不但成為農(nóng)會第一批會員,積極斗爭地主,還當上了村里的民兵。
革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后,國內停止復員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縣征集志愿軍新兵時,黃繼光在村里第一個報了名。體檢時,他因身材較矮開始未被選中。來征兵的營長卻被黃繼光參軍的熱情所感動,同意破格錄取。
到朝鮮前線后,黃繼光被分配到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任通訊員。1952年4月,部隊到五圣山前沿陣地接防,本想殺敵立功的黃繼光卻被分配到了連隊后勤。經(jīng)過副指導員細致的思想工作,黃繼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樣樣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經(jīng)上級批準,他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zhàn)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占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zhàn),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zhàn)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藥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返回目錄>>>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篇3
羅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
原名雨成,新化縣松山鄉(xiāng)人。少時在維新、文德小學讀書,后因家貧輟學。1945年冬,去乾城縣所里鎮(zhèn)(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師附小就讀。1947年,考入省立九師,畢業(yè)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學高中部求學,并改名羅盛教。
由于家境貧寒,羅盛教11歲時才上小學,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學了。為了有口飯吃,父親將他送去當了道士。14歲那年,他不得不到鎮(zhèn)上叔叔開的雜貨鋪幫工。
1949年,羅盛教的家鄉(xiāng)解放了。這年11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湘西軍政干部學校的一名學員。羅盛教文化程度較低,聽起課來感到吃力,抓不住重點,筆記記不全。為了不掉隊,每次下課后,他都要將別人的筆記借來,和自我的筆記對照,查缺補課,然后用鋼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在建校勞動中,需要將倒在河中的一棵樹抬到岸上搭橋用。羅盛教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二三十個同學都跳進河里,最終將樹拖上了岸,搭起了橋。1950年2月1日,羅盛教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4月,羅盛教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并隨部隊奔赴朝鮮。
任志愿軍第47軍141師偵察隊文書。在朝鮮他曾參加了1951年陣地防御作戰(zhàn)。
在朝鮮的日子里,羅盛教時時感到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和駐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鄉(xiāng)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jīng)常幫房東大媽擔水、劈柴,鄉(xiāng)親們都夸獎羅盛教是好樣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羅盛教和戰(zhàn)友宋惠云一齊去河邊練習投擲榴彈。正值隆冬季節(jié),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蓋住,幾個兒童正在滑冰,笑聲陣陣。忽然,傳來了呼救聲,有人掉進冰窟窿了!羅盛教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彎腰,直沖過去。他一邊跑一邊飛快地脫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進了冰河里。過了好一會,羅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氣,又鉆進水里。又過了一會,羅盛教最終將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當那少年兩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時,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少年連人帶冰又落入水中。這時羅盛教全身已凍得發(fā)紫,體力已快消耗殆盡,但他卻又一次潛入水中,好久,才用頭和肩將少年頂出水面。這時宋惠云已將一根電線桿拖到河邊,少年抱住電線桿被拉上了岸。人們急切地等待著羅盛教,然而,他卻再也沒有上來。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羅盛教英勇獻身。
全村老百姓都趕到了河邊,沉痛哀悼這位英雄的志愿軍戰(zhàn)士。村民們將羅盛教安葬在村莊邊的佛體洞山。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模范”、“特等功臣”的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追認羅盛教為“模范青年團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及一級戰(zhàn)士榮譽勛章。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篇4
馬立訓(1920年~1945年),山東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區(qū))人。家境貧寒,從小失去父母,12歲就到煤窯當小苦工。1940年4月參加八路軍并被編入山東縱隊第4支隊第12連。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7月,被評為“特等戰(zhàn)斗英雄”、“爆破大王”等光榮稱號。
1945年8月,在山東滕縣閻村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同年9月,八路軍魯南軍區(qū)命名馬立訓生前所在排為“馬立訓排”,滕縣閻村為“立訓村”,并在部隊開展了“馬立訓式的爆破運動”。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篇5
陳輝,學名吳盛輝,19出生于常德縣黑山嘴鄉(xiāng)。父親經(jīng)商后定居常德,娶兩房妻室,他是二房妻子的兒子。后來父親早喪,他跟著母親艱難度日。陳輝的媽媽是位賢慧女人,常常對兒子講岳飛抗金的故事,講戚繼光打倭寇的故事。古時英雄的愛國故事深深地播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像種子一樣生根發(fā)芽。他于1934年考入常德城的湖南省立三中讀書,193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該校組建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經(jīng)中共地下組織介紹,奔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學習。1939年5月分配到晉察冀邊區(qū)通訊社當記者,1941年調淶涿平原工作,先后擔任縣青救會宣傳委員、青救會主任、武工隊政委、縣委執(zhí)行委員兼區(qū)委書記等職。1945年2月8日犧牲時,年僅24歲。他用青春的熱血寫下了最后一首獻給祖國的“壯歌”。
陳輝短暫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當年他在“抗大”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晉察冀通訊社當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他親眼看到日本鬼子“三光政策”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到處是母親的哀號,嬰兒的啼哭,百姓遭屠殺,房屋在燃燒,于是胸中充滿了怒火,不滿足于當記者的平靜生活,要和敵人在戰(zhàn)場上拼個你死我活,讓憤怒的子彈射穿敵人的胸膛,誓死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保衛(wèi)人民的安全。他寫道:“……從平原上走過,望見了敵人的黑色炮樓,和那炮樓上飄揚的血腥的紅膏藥旗,我的血呵,它激蕩,有如關外那積雪深深的草原里,大風暴似的,急馳而來的,祖國健兒們的鐵騎……”他恨不能立即騎上戰(zhàn)馬,揮舞著雪亮的長刀,猛勇地沖進敵陣,右砍右劈,殺個痛快。于是他多次向組織申請,要求上前線去。有一天,他終于如愿以償,來到了敵我斗爭十分殘酷的平西淶涿聯(lián)合縣工作。
據(jù)他的戰(zhàn)友何辛回憶:“1942年秋天,我從華北聯(lián)大文學系學習結束,中共北岳區(qū)委黨委分配我到淶涿武工隊工作。我興致勃勃地跋涉幾百里,來到平西地委機關駐地河東村報到,地委組織部部長申子謙卻通知我:‘地委要辦個報紙,決定把你留下,武工隊另外安排人去。’我一聽,急了。接著陳輝也從縣委機關來到了地委機關,他是聽到要成立武工隊的消息后,專程趕來請求去武工隊的。我們‘抗大’分別后已有4年多沒有見面了,兩個老同志顧不上暢敘離情別誼,就激烈爭吵起來,都爭著要去武工隊。我倆天天爭吵不休,誰也不肯讓步,都找理由為自己辯護……”
何辛說:“你陳輝當了幾年的記者,又是著名詩人,應該去辦報、去寫詩。”
陳輝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反駁道:“詩人必須是戰(zhàn)士,不當戰(zhàn)士哪能寫出好詩!你這聯(lián)大文學系是怎么上的?”
何辛又說了:“淶涿五區(qū)的斗爭極為殘酷,到那兒工作九死一生,接連有5位區(qū)委書記犧牲了……”
“我愿意做第6位,怎么樣……”陳輝把胸膛一拍,把眼睛睜得更大了。
說著,陳輝的腦海里立即閃現(xiàn)著跳動的詩行:“或許明天,我會倒下;或許,在砍殺之際,敵人的槍尖,戳穿了我的肚皮;或許吧,我將無言地死在絞架上;或者被敵人投進狗場。看啊,那兇狠的狼狗,磨著牙尖,眼里吐出綠色瑩瑩的光……”所以這些,他都不害怕,他表示:“祖國呵,你以愛情的乳漿,養(yǎng)育了我;而我,也將以我的血肉,守衛(wèi)你啊!”這兩位有著共同理想共同愿望的并肩戰(zhàn)友,等于在生死面前,都毫不猶豫地把危險留給自己,而把安全留給對方。后來何辛無限感慨地說:“由于他的犧牲我才僥幸地活了下來,這使我怎么也忘不了他,至今仍深深地懷念他。”
領導最終批準陳輝去武工隊了。
于是在晉察冀根據(jù)地,在淶涿大平原上,活躍著一支由陳輝帶領指揮的抗日武工隊。他們就像電影《平原游擊隊》一樣,在隊長李向陽的帶領下,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斗爭,“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1943年冬天,陳輝謝絕區(qū)長陳琳的勸阻,穿上日本鬼子的軍裝,跨上高大的戰(zhàn)馬,帶上通訊員,巧妙地騙過城門口兩排嚴密警戒的日偽軍,闖進涿州城執(zhí)行特別任務,并且在城里以“神八路”的名字寫下了《雙塔詩》:“雙塔昂首迎我來,浮云漫漫映日開。千年古色凝如鐵,一身詩意鑄瓊臺。涿郡勝狀留人嘆,張侯豪志潛胸懷。今朝仰拜晴斕面,明日紅旗蕩塵埃。”他在詩里洋溢的自信和從容,正是一位有著崇高理想的革命戰(zhàn)士所具有的偉大胸懷。
1944年夏天,陳輝帶領他的武工隊員跨越到平漢路東的敵人心臟地區(qū)開辟工作,以致10天里5次被敵人包圍。他機智勇敢地帶領自己的戰(zhàn)士沖出重圍,并且再次冒著槍林彈雨,返回村莊,救出掉隊的小戰(zhàn)士,而自己胳膊受傷,鮮血染紅了小褂……
也是在這年夏天里,陳輝帶領3位隊員,趁著漆黑的夜晚,繞過敵人的崗哨,以最快的速度,悄悄地摸進村子,活捉漢奸“花姑娘”,并將她殺死在村外的樹林里。
1944年冬天里,他寫下了一首首詩,并用蠟紙刻寫印了很多份,到處張貼散發(fā),并且巧妙地通過往日本炮樓里送食品的人把油印詩帶進炮樓,引起了鬼子一片驚慌……
因此日本鬼子聽到“陳輝”這個名字,就嚇得日夜不安,以致懸賞千元大洋買他的人頭。
而淶涿地區(qū)的老百姓,則非常尊敬和愛護這位來自祖國南方的智勇雙全、文武兼?zhèn)涞摹吧癜寺贰保脑S多故事在老百姓里傳開,他的許多喚醒民眾、鼓舞人心的詩句也在老百姓里傳誦,并且主動為他報信、引路,一次次掩護他……
陳輝多次對自己的戰(zhàn)士說:“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勞動人民養(yǎng)育了我,我要為著人民的利益去戰(zhàn)斗,把自己投入到戰(zhàn)火最激烈的地方去,并且時刻準備為他們去戰(zhàn)死……”有時候,他對自己可愛的戰(zhàn)士高聲朗誦抗日名將吉鴻昌將軍的詩:“有賊無我,有我無賊;非賊殺我,即我殺賊!半壁河山,業(yè)經(jīng)變色;是好男兒,舍身救國。”
1945年2月8日,離傳統(tǒng)的除夕只有4天了,除夕第二天便是春節(jié)。可是平原大地上死一般沉寂,沒有一點兒準備過年的氣氛。已是深夜了,大概轉鐘2點多鐘的光景,陳輝坐在一株大槐樹下,背靠著樹干,對著自己日夜相處、生死與共的戰(zhàn)士,傳達了上級的指示精神。緊接著一支抗日的武裝便告別陳輝,百里行軍,去執(zhí)行新的任務。而他因為病重便留了下來。陳輝無力地揮出自己的手,目送著像一支利箭脫弦的隊伍,向黑沉沉的寒夜射去。冷風吹拂著他的衣裳,冷風搖蕩槐樹枝,冷風送來了遠處兩三聲犬吠的聲音,使他不禁想起沅江畔的小村莊,想起延安的寶塔山……他在心里呼喚著親人和戰(zhàn)友,回憶著當年小時候在家里過年和在延安“抗大”過年的熱鬧情景……
隊伍遠去了。陳輝在通訊員王原祥的攙扶下來到了拒馬河畔的韓村,敲開了抗日堡壘戶王德成家小院的門。
王德成像迎接親人似地把他們安排在小院西屋住下。
天快亮了。王德成的媽媽起個早床,煮了一碗面條,送到了西屋。
陳輝用右手剛端起熱氣騰騰的面碗時,無恥的叛徒領著特務魏慶林、傳杰英破門而入,搶口對準了陳輝,魏慶林得意地說:“這次,你跑不了啦!”
陳輝趁著放下面碗的霎那間,順手抓住了身邊的手槍,“叭”的一聲,打中了魏慶林的手腕。兩個特務于是慌忙地退出了房門。
陳輝與王厚祥趕忙將門死死地堵上了。
一百多名日偽軍已把小院圍得像鐵桶一般。王德成一家人被堵在東屋。
敵人開火了,密集的子彈像暴雨似的傾瀉過來。
戰(zhàn)斗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王厚祥犧牲了,陳輝的左腿也負了傷。
于是陳輝退守到一間耳房里。
敵人最后挖開房頂,把燃燒的柴草不斷地投入房內。狹小的耳房內頓時火焰熊熊,煙塵滾滾,陳輝的衣服燒著了,連頭發(fā)、眉毛也燒著了.子彈也打光了.他意識到他這是為祖國的最后一戰(zhàn),也是他人生的最后博擊,便把手搶摔碎,把衣袋里的詩稿、征件等統(tǒng)統(tǒng)地投進火海里,然后揭開最后一顆手榴彈的彈蓋,把引線繞在右手上,便迅速地打開耳房的側門,艱難地也是勇敢地朝門外沖去。
哪知埋伏在門邊的敵人一下就死死地抱住了他的腰。
已是精疲力竭的陳輝無法掙脫敵人的鐵臂合圍,于是就拉響了手榴彈……
一位年輕的勇敢的抗日戰(zhàn)士就這樣英勇地倒在血泊里了。
陳輝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譜寫了一首雄壯的愛國之歌。
那時,他才24歲!
他做到了他生前多次對自己的戰(zhàn)友說的:“一個戰(zhàn)士,把子彈打光了,就把血灌進槍膛里。槍斷了,用刺刀和手榴彈,手榴彈爆炸了,用手、牙齒……敵人不能活捉我,當他們捉住我的時候,也正是我把生命交給土地的時候……”
人們記住了這個日子:那天,陰云密合,寒風喚號,大地靜默,太陽始終沒有露臉……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篇6
你們用生命化作一葉方舟,承載著千年文化,堅強意志,輝煌燦爛,駛向光明的地方……
——題記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烏江情,霸王淚,殘陽鋪江似血,英雄們最終都以高大的身軀屹立在人們的心中。
當紛飛戰(zhàn)火與濃濃硝煙在中國地土上彌漫時,有著一批勇士即將注定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他們沖在殺敵的前方,他們不顧生命的危險,也要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他們用鮮血,為中國的發(fā)展做好了奠基,他們是英勇的革命戰(zhàn)士,他們將一腔熱血投入到抗日殺敵中。
滾滾長江淘盡歷史英雄,翻騰著民族的血脈,巍巍高山能覽眾山之小,屹立著民族的志向,千年長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夢想,這是一個由革命英雄打拼出來的時代。
革命英雄們,為了和平的幸福,為了拯救被蹂的正義的尊嚴,為了幫助在苦難中掙扎的中國人,他們毅然踏上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奉獻自己的青春及生命……
但,正是有了他們,時間才會定格在那一剎那:今井武夫顯然被受降方正氣凜冽的氣勢鎮(zhèn)住了,一邊用手帕不停地擦試額角,一邊哆嗦著宣讀早已設計好的臺詞。此時的`他早已沒有戰(zhàn)爭中兇狠惡煞的狠樣,此時的他,狼狽的如喪家之犬,我為這個傀儡感到好笑和悲哀,日本人羞于啟齒的國恥在此定格,同時中國人的歡呼聲回想在天穹。
也許一壺酒,一把劍,一路征舞,一身豪邁,就是一個俠士,但這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的革命英雄,靠的不僅是這些,可他們卻只能活在人們心中。
我,一個普通學生,雖不能改變昨天,但我可以決定今天;雖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可以改變心情;雖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我珍惜今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像革命英雄學習,讓我們大聲呼喊:“革命英雄們,您們太棒了”。
峰巒如聚,浪濤如怒,華夏大地英雄,望古今,意澀苦,多少忠烈都入土,多少英雄都做了古……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精選篇7
河北省淶源縣,位于河北西部,與山西交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晉察冀根據(jù)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長在這里、關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說、
鬼子發(fā)現(xiàn)上當后,先是殘忍地剁去二小右手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頭上。八路軍一舉全殲此股日寇,戰(zhàn)斗結束后,幾個戰(zhàn)士沖向二小,當時他還活著,和另外兩名受傷八路軍戰(zhàn)士一起送到劉家莊,可惜傷重無治,為國犧牲,三位戰(zhàn)士永遠長眠在劉家莊的深山老峪里。當時來源縣青救會干部張士奎寫了王二小在反"掃蕩"斗爭中,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而自己壯烈犧牲的材料,報道給邊區(qū)青救會的。《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fā)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jù)這篇報道,在1942年創(chuàng)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很快在邊區(qū),直至全國傳唱開來,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們來到這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秋日的太陽暖融融掛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蘋果掛滿枝頭。山坡上羊兒成群,牛兒悠閑地甩著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誰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個東洋倭國賊寇窺我中華,在這條美麗的山谷中殘殺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聲中永遠記住十三歲的放牛孩子王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