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
你知道哪些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英雄事跡指敢于正面抗擊邪惡,及英勇獻身,無私忘我而令人敬佩和感動的人物故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精選篇1
羅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縣人。原名雨成,新化縣松山鄉人。少時在維新、文德小學讀書,后因家貧輟學。1945年冬,去乾城縣所里鎮(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師附小就讀。1947年,考入省立九師,畢業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學高中部求學,并改名羅盛教。
由于家境貧寒,羅盛教11歲時才上小學,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學了。為了有口飯吃,父親將他送去當了道士。14歲那年,他不得不到鎮上叔叔開的雜貨鋪幫工。
1949年,羅盛教的家鄉解放了。這年11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湘西軍政干部學校的一名學員。羅盛教文化程度較低,聽起課來感到吃力,抓不住重點,筆記記不全。為了不掉隊,每次下課后,他都要將別人的筆記借來,和自我的筆記對照,查缺補課,然后用鋼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在建校勞動中,需要將倒在河中的一棵樹抬到岸上搭橋用。羅盛教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全班二三十個同學都跳進河里,最終將樹拖上了岸,搭起了橋。1950年2月1日,羅盛教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1年4月,羅盛教響應黨的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并隨部隊奔赴朝鮮。任志愿軍第47軍141師偵察隊文書。在朝鮮他曾參加了1951年陣地防御作戰。
在朝鮮的日子里,羅盛教時時感到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他和駐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鄉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經常幫房東大媽擔水、劈柴,鄉親們都夸獎羅盛教是好樣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羅盛教和戰友宋惠云一齊去河邊練習投擲榴彈。正值隆冬季節,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蓋住,幾個兒童正在滑冰,笑聲陣陣。忽然,傳來了呼救聲,有人掉進冰窟窿了!羅盛教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彎腰,直沖過去。他一邊跑一邊飛快地脫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進了冰河里。過了好一會,羅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氣,又鉆進水里。又過了一會,羅盛教最終將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當那少年兩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時,突然,嘩啦一聲,冰又塌了,少年連人帶冰又落入水中。這時羅盛教全身已凍得發紫,體力已快消耗殆盡,但他卻又一次潛入水中,好久,才用頭和肩將少年頂出水面。這時宋惠云已將一根電線桿拖到河邊,少年抱住電線桿被拉上了岸。人們急切地等待著羅盛教,然而,他卻再也沒有上來。為了救落水的朝鮮兒童,羅盛教英勇獻身。
全村老百姓都趕到了河邊,沉痛哀悼這位英雄的志愿軍戰士。村民們將羅盛教安葬在村莊邊的佛體洞山。
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羅盛教追記特等功,同時授予“一級模范”、“特等功臣”的稱號。同年4月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決定追認羅盛教為“模范青年團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國旗勛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精選篇2
李大釗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樂亭縣。那時,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和封建統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災難之中,國家和民族瀕于危亡的邊緣。進入二十世紀,辛亥革命爆發、新文化運動涌起,特別是五四運動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出現了曙光初現的變化。李大釗同志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
19,他東渡日本,就讀于東京早稻田大學,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19回國后,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他和他的戰友們改造舊中國的決心和激情,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
19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同志備受鼓舞,連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銳的眼光,深刻認識到這場革命將對二十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也從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和中國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傳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他自己的覺悟得到迅速提高,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并且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19,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李大釗同志熱情投入并參與領導了五四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和運動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青年》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3月,李大釗同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秋,他又領導建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推動建立全國范圍的共產黨組織。19,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李大釗同志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在北方廣大地區領導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黨的委托,幾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同孫中山先生商談國共合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猛烈沖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統治。
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精選篇3
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 思想。19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手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吉鴻昌回鄉探親時,拿出全部積蓄,利用一所破廟作校舍,創辦了“呂北初級小學”。吉鴻昌立下規定:凡是貧家子弟,一律免費上學。學校規模一度壯大,曾被譽為“豫東第一”。
1925年10月,吉鴻昌升任綏遠省督統署直轄騎兵團團長兼警務處處長。不久又被任命為第36旅旅長。十幾年里,吉鴻昌雖不斷升官,但卻絲毫沒有改變“當兵救國,為民造福”的初衷,時刻銘記著父親“作官即不許發財”的教誨,平時省吃儉用,興辦公益事業。他嚴于律己,也約束部隊不許擾民。吉鴻昌結識共產黨員宣俠父等人,開始接觸革命思想。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響應北伐。吉鴻昌率部參加了西安之戰。1927年4月,吉鴻昌所部擴編為第19師,升任師長,歸屬馮部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所轄。國民革命軍沿隴海路東征,吉鴻昌率部攻克洛陽、鞏縣,又強渡黃河,占領豫北重鎮新鄉,奉軍被打得抱頭鼠竄。吉鴻昌所部被譽為“鐵軍”。
1928年任第30師師長,調防甘肅天水。1929年7月,吉鴻昌進兵寧夏,任____政府主席兼第10軍軍長。他整飭了軍隊和吏治,致力于漢回團結,提出了“開發大西北”的口號,決心為民興利除弊。
1930年4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吉鴻昌奉命率部從寧夏出潼關,參加討蔣大戰。9月,馮玉祥的西北軍戰敗。吉鴻昌為了保存實力,接受蔣介石改編,就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不久被蔣派往光山、商城一帶進攻鄂豫皖蘇區。
吉鴻昌對進攻蘇區十分反感。他“托病”到上海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系,隨后又化裝到鄂豫皖蘇區進行了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觸動。隨后曾在潢川組織所部起義參加工農紅軍未果。蔣介石發現吉鴻昌有“謀反”之意,便解除了他的軍職,逼迫他出國“考察”。(第一次兵變)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么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并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饑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后,吉鴻昌聞訊立即回國寓居天津,秘密與中共華北政治保衛局聯系。不久,他整理出版了《環球視察記》,借以抒發他憂國報國的熱情。同年4月,吉鴻昌在北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愛國的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從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按照黨的指示,到湖北黃陂、宋埠一帶召集舊部策劃起義。(第二次兵變)起義失敗后,他赴泰山動員馮玉祥出山組織武裝抗日。吉鴻昌毀家紓難,變賣家產6萬元購買武器,積極聯絡各地抗日零散武裝,作起兵抗日準備。
1933年5月26日,吉鴻昌同馮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將領依靠蘇聯的武器支援和集合東北義勇軍在張家口宣布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2軍軍長。敗退的熱河軍,蒙古族武裝,察哈爾當地民團和一些當地的土匪武裝建立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2軍軍長,旋任北路前敵總指揮,率部向察北偽軍進擊,在收復康保、寶昌、沽源等城池后,吉鴻昌又指揮部隊向多倫進攻。經過五晝夜血戰,7月12日終于收復多倫。察北四城的收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然而,蔣介石卻反誣同盟軍破壞“國策”,令何應欽指揮16個師與日軍夾擊同盟軍。
1933年8月26日,吉鴻昌率領3000多人試圖去商都同抗日同盟軍高樹勛會合,建立蘇區。但遭到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蘇區因而無法建立。吉鴻昌無奈之下找到了方振武,準備一同進攻由國民革命軍駐守的北平城。9月21日,行進到日軍和國軍交界的非武裝區。日軍飛機投放傳單,要求吉鴻昌部隊3日內離開,不然派兵剿滅,吉鴻昌在3日內離開了。10月10日,吉鴻昌部隊在進攻到北平附近的昌平被中央軍伙同晉軍、西北軍包圍,軍隊大部崩潰。
隨后,日軍主力在察邊境集結,并驅使敗退偽軍準備重新進攻。蘇聯在國民政府的壓力之下也停止了對同盟軍的支援。國民政府中央也派出要員去說服同盟軍領袖馮玉祥放棄獨立割據的念頭,將部隊交給中央指揮。而中共則在同盟軍內部開始宣傳策反,準備將抗日同盟軍發展成紅軍,在河北山西建立蘇區。內憂外患之時,同盟軍內部的東北義勇軍部首先表示歸附中央。馮玉祥也發表聲明取消了同盟軍司令的頭銜。8月15日,偽軍重新進攻多倫。分崩離析的同盟軍不敢正面對抗。在15日夜連夜不戰放棄多倫,全軍轉移。轉移之后,剩下的5萬抗日同盟軍徹底瓦解。
吉鴻昌戰至10月,因彈盡糧絕而失敗。為了保存抗日實力,吉鴻昌與方振武到國民黨第32軍駐地同商震談判。不料,蔣介石卻電令商震把吉鴻昌和方振武押送北平審問。途中,吉鴻昌用計使方振武脫身。車行至北平城外,押送人員在吉鴻昌感化下,冒著生命危險放走了吉鴻昌。(第三次兵變)
1934年5月,吉鴻昌回到天津,組織成立了“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他被推為主任委員,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他家三樓一角,設立了一個秘密印刷所,出版了機關刊物《民族戰旗》報。他的住宅也成了黨組織的地下聯絡站,因而被黨內同志稱為“紅樓”。
6月,吉鴻昌、南漢宸秘密與西安楊虎城將軍取得聯系,并得到楊虎城的援助。吉鴻昌積極籌資購買武器,進行武裝抗日反蔣的準備工作。
吉鴻昌同志還親自約集原西北軍中具有反蔣思想的蘇雨生、刑肇棠、雷中田等人來天津,由天津地下黨組織集中進行開展秘密武裝斗爭的訓練,然后派往西北、豫南、豫西、安徽等地,組織人民抗日武裝自衛軍,作為紅色火種。(第四次兵變)
1934年11月9日晚,吉鴻昌在法租界秘密開會時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被法國工部局逮捕。蔣中正他老婆宋美齡和親戚孔祥熙拿公款向租界行賄, 吉鴻昌被引渡到國民黨“北平軍分會”。11月23日,北平軍分會舉行了一場所謂的“軍法會審”。吉鴻昌在法庭上義正詞嚴地說:“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由于黨的教育,我擺脫了舊軍閥的生活,而轉到為工農勞苦大眾的陣營里來,為我們黨的主義,為全人類解放事業而奮斗,這正是我的光榮……”
11月24日,所謂的“軍事法院”以“叛國罪”(多次煽動兵變)和“叛黨罪”(脫離國民黨加入共產黨)判處吉鴻昌槍決。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鴻昌殉難的日子。面對“立時槍決”的命令,吉鴻昌鎮定安詳地向敵人要來紙和筆,揮筆疾書,寫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終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歷述蔣介石禍國殃民的種種丑行。在給夫人胡紅霞的遺囑中寫道:“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吉鴻昌披上斗篷,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他用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寫下了浩然正氣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吉鴻昌聲色俱厲地對特務喝道:“我為抗日而死,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死后也不能倒下,給我拿把椅子來!”吉鴻昌又命令道:“到前面開槍!共產黨員要死得光明正大,決不能在背后挨槍,我要親眼看著蔣介石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當特務在吉鴻昌面前顫抖著舉起槍時,他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革命萬歲!”在這震山撼岳的呼喊聲中,英勇的共產黨員、中華民族的英雄吉鴻昌壯烈地犧牲了,年僅39歲。)
以上系后人杜撰,真實的歷史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吉鴻昌的絕命詩是有人偷偷從監獄中傳出來的。犧牲的經過也并不像影視作品中那樣壯烈。
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精選篇4
___英雄楊根思
楊根思是___英雄。江蘇省泰興縣人。1944年2月參加新四軍,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等職。歷次作戰英勇頑強,曾榮獲戰斗模范、爆破大王,華東三級和一級人民英雄稱號。1950年9月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勞動模范代表大會。
同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第3連任連長。在同年11月第二次戰役中,他帶領本連第3排守衛在朝鮮咸鏡南道長津郡下碣隅里外圍制高點"1071高地"東南屏障的小高嶺。11月29日,他們打退了敵人在很多飛機、炮兵支援下的8次連續猛烈的進攻。當增援他們的分隊正在途中時,敵人又發起第9次進攻,有40多個敵人爬上陣地。已負傷的楊根思毅然抱起一個5公斤的炸藥包,拉燃導火索,縱身向敵群沖去,炸死了爬上陣地的敵人,完成了切斷敵軍退路的任務,自我壯烈犧牲,時年28歲。
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稱號。并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根思連"。
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精選篇5
董存瑞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日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范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后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只身俘敵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范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