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
寫事跡材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根據真實的事跡來描寫;關于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匯總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篇1】
祖國西部邊陲,喀喇昆侖高原,常年冰雪覆蓋、高寒缺氧。就是在這樣的生命禁區,一茬茬年輕的官兵戰斗在衛國戍邊一線,守衛著祖國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寧。因在邊境沖突中誓死捍衛國土,中央軍委為5名官兵授予榮譽稱號、記一等功,他們是團長祁發寶,被授予“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營長陳紅軍,被追授“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戰士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被追記一等功。
雪山回蕩英雄氣,風雪邊關寫忠誠。當我們致敬5名英雄時,猛然發現,團長祁發寶和營長陳紅軍都是甘肅籍——祁發寶是武威市天祝縣人,陳紅軍是隴南市兩當縣人。
兩位隴原鐵血漢子,在與越線外軍的斗爭中,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突入重圍營救,英勇犧牲。展現了誓死捍衛祖國領土的赤膽忠誠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彰顯了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官兵的昂揚風貌。
斗爭精神是經歷了時間檢驗的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贏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和實踐原則。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信仰是靠斗爭來堅持的。進入新時代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嚴峻,面臨的風險考驗越來越多,更加要求黨員、干部重拾斗爭精神,提高自身素質,善于用斗爭精神解決問題,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只有堅定斗爭意志、牢記斗爭精神,才能真正做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支軍隊只有甘于奉獻、勇于擔當,才可能凝聚戰斗精神,形成強悍的戰斗力。在深化國防和軍隊的改革中,我們勁旅人要清楚明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并將自身的價值和部隊的需求保持一致,要始終堅持“舍我其誰”的勇敢擔當,直面調整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絕不推諉,絕不退縮,為改革強軍順利推進匯聚力量。
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篇2】
初春,陽光灑滿小院。延津縣石婆固鎮東龍王廟村,劉利霞走出堂屋,揉揉眼,對陽光還有些不適應。
穿過院子,她輕輕推開東廂房的門。這是兒子肖思遠的房間,里面整整齊齊擺著衣服、箱子、鞋子等兒子生前的遺物,她拿起又放下,在床頭,她坐下又立起,思緒時時回到過去。
那是祖國西部邊陲,喀喇昆侖高原,常年覆蓋冰雪,兒子每天都從這里給家里打電話。父母不善言談,兒子性格活潑,他總是逗父母開心。
“媽媽,今天做的啥,多吃點兒,多休息。”
“爸爸,干活累不累,咱要不少種一點地。”
說的是日常,傳遞的是親情。肖思遠18歲前,從來沒有走這么遠。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從小就備受老人和父母關愛。當兵前,在家中澆水、打藥,農活樣樣拿得起,放得下。2016年9月去當兵后,回家的次數少,電話就成了最常用的溝通方式。
“他光哄我們開心,自己的苦和累一點都不說。”劉利霞說,兒子很懂事,在鄭州上大學時放暑假打工掙學費,能不伸手就不伸手,“回到家,十幾畝地的農活,從來沒有說過累。”
在父親肖勝松眼里,兒子肖思遠十分孝順老人。肖思遠的曾祖父在世生病時,他一連十幾天晚上照料服侍,曾祖父去世后,只要回家探親,就去給曾祖母刷鍋刷碗。
“本來今年準備給兒子辦婚事,誰知道……”,說著說著,肖勝松就紅了眼睛,“去年疫情,婚事沒有辦成,今后再也辦不成了。”
后來,家人在肖思遠的錢包里,第一次看到兒子女友的照片,至今,他們還不知道女孩的名字。
東廂房的外間,是新吊的頂,墻壁新刷了涂料,新買的電冰箱還沒有開箱。地上,擱置著許多慰問品,肖勝松說,兒子不在后,部隊和政府多次來家中看望,這對他是莫大的安慰。
母親對兒子的思念,綿長無期。劉利霞對記者說,前些天,她天天在夢里見到兒子,后來,她一直想在夢里見到兒子,但再也夢不到了。
她似乎對手機產生了幻聽,鈴聲響起,她總以為是兒子打來的。她又多么希望電話是兒子打來的:“如果知道他是平安的,即使年年不回來,我的心也是幸福的。”
劉利霞的床頭,放置著一張全家福。照片上,全家都繃著臉,唯有肖思遠笑著。劉利霞說,兒子最后一次離家回部隊時,和照片上一模一樣是笑著的,這個笑容,也將一直保存下去。
據報道,從2020年6月,有關外軍違反兩國協議協定,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在與外軍交涉和激烈斗爭中,戰士肖思遠突圍后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直至戰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日前,中央軍委給肖思遠追記一等功。
英雄哥哥的事跡,一直感染著弟弟。肖思遠的弟弟目前在鄭州上學,前年,思遠探親結束回部隊時,專程到鄭州看望弟弟。這個寒假,弟弟常常端詳著哥哥的照片,在內心暗下決定,等自己18歲了,也要去保家衛國。
“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這句肖思遠寫在日記里的話,時常撫慰著母親的心。
當劉利霞坐在院子里,開始和外人交流時,她傷感的情緒里,有一種驕傲在:“關鍵時刻,這是軍人職責,兒子的選擇是全家的驕傲。”
院子外,村里的孩童追逐著,嬉戲著。村外的田野里,到處春和景明。
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篇3】
鋼鐵長城 熱血鑄就
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
近日,一篇《英雄屹立喀喇昆侖——走近新時代衛國戍邊的英雄官兵》的文章在媒體上迅速傳播,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作為有著21年軍旅生涯,曾經與戰士朝夕相處、摸爬滾打的一線帶兵人,當我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眼淚模糊了我的雙眼。雖然離開部隊已經12年了,但部隊生活凝聚著我的青春和熱血,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仿佛就在昨天,歷歷在目,深入骨髓,不管離開部隊多少年,我都是一個兵,一個隨時聽候黨和國家召喚沖鋒陷陣的兵。正因如此,我才對報道里的英雄群體有著更深的感情和更強的共鳴,因為他們就是我的戰友、我的兄弟,我為他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英雄是時代的杰出代表。以團長祁發寶為代表的英雄群體,是我們這個時代英雄精神的寫照。這些衛國戍邊的英雄官兵,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成才在火熱軍營,在關鍵時刻為了祖國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舍生忘死,以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戰斗精神,體現了敢打必勝、矢志打贏的使命擔當,彰顯了聽黨指揮、聽令而戰的忠誠品格。在他們的身上,傳承著革命英雄主義的基因,燃燒著愛國主義的熱血,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官兵一致是戰斗力的源泉。“對峙時干部站前頭、戰士站后頭,吃飯時戰士不打滿、干部不端碗,野營時戰士睡里頭、干部睡風口。”這是祁發寶所在團不成文的“規定”。官兵一致是我軍的優良傳統,是我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力量源泉。正是因為有著官兵一致的深厚戰友情誼,才有了生死與共的強大凝聚力和戰斗力。在這場斗爭中,官兵們面對瘋狂挑釁和暴力攻擊,毫不畏懼,不惜犧牲生命保護戰友,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以身報國、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體現了團結奮戰、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
人民軍隊是祖國的鋼鐵長城。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但是,當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的生活和發展環境時刻需要保衛。而擔負著這神圣職責的,就是我們的人民軍隊,他們用實際行動,用鮮血和生命,打敗一切來犯之敵,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踐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鏗鏘誓言,他們是祖國的鋼鐵長城。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正因為有了他們,人民才能生活在安寧和幸福之中。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新時代衛國戍邊的英雄官兵,是鋼鐵的戰士,是時代的先鋒,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精神光照千秋,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從他們身上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堅定必勝信念,發揚斗爭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力拼搏。
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篇4】
他們成為英雄不是偶然
2月19日,中央軍委對守衛祖國西部邊陲的5名官兵進行表彰,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為了緬懷3位衛國戍邊烈士,記者采訪了他們的親友和母校的教師。
出生于1996年的肖思遠,入伍前是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汽修2014級3班的學生。大三那年,一直懷揣綠色軍營夢想的肖思遠,看到學校里的征兵通知,便積極報了名。
“報名、體檢啥的,都是他自作主張,甚至都沒跟家人商量。”在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鎮東龍王廟村的家里,母親劉利霞提起兒子當初的選擇,雖然還有些埋怨,但還是不自覺地夸起思遠,“每年母親節,思遠總會第一時間給我發信息,給我發祝福紅包。特別懂事、孝順!”肖思遠的曾祖父生病時,他連續十幾個晚上守在床邊服侍。
“思遠從小就有英雄膽,這次為國捐軀也是他性格使然。”在肖思遠就讀的初中——延津縣胙城鄉城南初級中學,提到肖思遠,班主任告訴記者,“他活潑、熱情、熱心、樂于助人,但凡同學遇到困難他都會竭盡自己所能伸出援手。”
肖思遠的大學班主任校振華告訴記者,有幾次周末在街上見到了勤工儉學的肖思遠,詢問他的工作時,他總是笑呵呵地說這是體驗生活。而校振華很清楚,肖思遠的父母在家務農,為了供肖思遠和其弟弟兩個人上學,肩上的擔子很重。肖思遠除了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還一直在校外勤工儉學貼補家用。
“當兵一直是思遠的夢想,汶川大地震時看到電視中官兵救援的場景,就告訴我說‘一定要當兵’,如今夢想實現了,衛國戍邊而犧牲,我的思遠好樣的!”父親肖勝松悲痛中也充滿著對英雄兒子的自豪。
2月20日,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制定了《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學習宣傳肖思遠事跡工作方案》。
王焯冉,1996年出生,犧牲時只有24歲。王焯冉的母親楊素香介紹,初中畢業后,王焯冉考上了一所中專。讀書期間,他曾和楊素香透露過“想去當兵”的念頭,楊素香以為兒子只是說說。沒想到,最終王焯冉瞞著家人,自己在學校報了名。
“兒子要去當兵的消息,我是全家最后一個知道的。”采訪中,楊素香說到此處,又忍不住淚濕了眼眶,“但兒子卻摟著我說:‘媽媽,我最愛你,最舍不得你,所以才一直不敢告訴你。我去當兵,鍛煉好身體保護你。我覺得要是不當兵,我會后悔一輩子。’”
楊素香說,2020年5月23日,最后一次和王焯冉通電話。當時她告訴王焯冉,家里在市區新買的房子快要裝修好了,等他2020年9月份回來探親,就能“找媳婦兒”了。可王焯冉沒能等到那一天,他將赤膽忠心永遠留在了祖國邊疆。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是18歲的陳祥榕寫下的戰斗口號。
陳祥榕的家鄉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是素有“紅旗不倒縣”之稱的革命老區。陳祥榕家境不好,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父親生病期間常陪伴在身邊。陳祥榕還曾給遭遇車禍的同學捐款,甚至還走到街上幫同學募捐。
“當兵是他一直以來都有的想法。”陳祥榕的初中班主任陳臻蘇,回憶起陳祥榕入伍前來找他的情景,“他很開心地來告訴我要去當兵了,而且是邊防兵。”
3位英雄,都一直懷有參軍保家衛國的偉大夢想,并不斷為此而努力。他們成為英雄,不是偶然。
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篇5】
人民是歷史的締造者,英雄則是歷史的推動者。近日,中央軍委對守衛祖國西部邊陲的5名官兵進行表彰,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以國之名回應人民崇尚英雄的心聲,充分表達了對英烈的崇高敬意。英雄走了,但英雄的精神不會走,英雄的氣概必將永久留芳。
表彰的背后是要銘記英雄的事跡。“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面對人數遠遠多于我方的外軍,我們不但沒有任何一個人退縮,還頂著石頭攻擊,將他們趕了出去。”面對外軍的公然越線挑釁,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突入重圍營救,奮力反擊,英勇犧牲;戰士肖思遠,突圍后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戰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沖散的戰友脫險,自己卻淹沒在冰河之中。他們四名犧牲的軍人中最年輕的陳祥榕只有18歲,王焯冉23歲,肖思遠24歲,陳紅軍也才33歲,他們用年輕的生命、堅定的信仰把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鐫刻在巍巍雪山之巔。祖國山河終無恙,守邊護邊志更堅。請記住這些英雄的名字!
他們“為人民戍邊、為祖國守防”的赤膽忠誠,他們“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的鐵血堅守,釋放出最為慷慨激昂的精氣神和震撼無比的原動力,讓無數人致以由衷的敬意,仿若英雄從未離去、英雄一直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為我犧牲”,英雄烈士的壯舉,祖國永遠不會忘記,人們始終都會銘記。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據不完全統計,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約有萬名烈士為國犧牲。正是這些英雄的前赴后繼、舍生忘死,才有了我們強大的祖國和人民的歲月靜好。然而,網絡上卻出現了一些扭曲英雄形象、歪曲事實真相的聲音,令人憤慨。今天我們崇尚英烈、學習英雄,就是要喚醒民族的初心,讓更多人“記得來路”,賡續英烈精神,照亮逐夢前行道路,凝聚起激勵我們前行的磅礴力量。
表彰的背后是要傳承英雄的火炬。“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回望過去,李大釗、焦裕祿、黃文秀、陳祥榕等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串串難忘的名字,挺起民族脊梁,用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譜寫一曲曲感動天地的壯麗史歌,擘畫出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深刻坐標。英雄是大難大險中走出來的主心骨,是砥柱中流、守護萬家燈火的“定海神針”。無論過去還是將來,英雄精神都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都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我們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是充滿風險挑戰,在征服“婁山關”,跨過“臘子口”的關鍵時期,更需要傳承英雄精神,淬煉敢打必勝的過硬本領,只有我們勠力同心地接過英雄手中的“接力棒”,以一往無前的姿態“干事業”,那么,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