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烈士事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跡吧;關于抗震救災烈士事跡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抗震救災烈士事跡(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抗震救災烈士事跡篇1
武文斌是2008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武文斌的頒獎詞:山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豎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在那災難的黑色背景下,他26歲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2008年6月17日,武文斌在都江堰胥家鎮災民安置點卸活動板房建材時,因過度勞累引發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經搶救無效,于6月18日4時45分光榮犧牲,倒在了抗震救災的戰場上。
當地老百姓感嘆:他是為救災而累死的。
2002年12月,武文斌入伍到原濟南駐洛某部,2005年9月考入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工程與導航士官一隊,2007年7月被分配到原駐洛71282部隊炮兵指揮連實習。
2008年5月13日,武文斌實習所在部隊接到赴四川抗震救災命令后,連隊考慮到武文斌實習期滿即將返回學校,便安排他留守。
“指導員,你是不是不把我當連隊的兵看?能為災區人民做點貢獻,就是最好的畢業證……”武文斌反復找領導申請,并說服了馬上要舉行婚禮的妻子,義無反顧奔赴前線。
到達災區后,武文斌強烈要求參加黨員突擊隊執行急難險重任務,救人沖在前,轉移群眾走在先。
“救救我妹妹吧,她剛來這里打工,就遭遇地震被埋在廢墟下面了。”武文斌和部隊戰友剛趕到都江堰,還沒放下背包,便聽到一對夫婦的求救聲。當時,兩棟5層的樓房已經搖搖欲墜,看到教導隊的突擊隊員奮不顧身往里沖,武文斌一把拉住教導員,“我是學測繪的,我有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在前頭吧” !
武文斌剛爬進廢墟,突然發生一次余震,碎水泥塊不斷往下掉。他顧不上這些,經過半小時的搜尋,和突擊隊員們抬出一具遺體,但不是這對夫婦的妹妹。
看到武文斌身上多處擦傷,戰友打算替換他,但他沒有同意: “樓內很危險,我剛進去了一次,有經驗,還是我去吧!”
武文斌和突擊隊員們再次返回危樓搜尋,沒有使用工具,而是用手一點一點往外摳斷木碎石,就為了將遺體從廢墟中完整地挖出來。整整3個小時過去了,他們剛把遺體抬出來,危樓又在余震中倒塌了一部分。
6月17日晚,連續勞累幾天的武文斌再次和戰友執行8車活動板房材料的卸載任務。任務完成后,連隊安排他休息,他卻放棄休息,前往幫助別的班排戰友卸車,終因勞累過度犧牲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搶救的醫護人員發現,他犧牲后,手上還有3個血泡。連隊干部說,武文斌同志平時在連隊是最聽話的兵,到災區后變成了“最不聽話的兵”,不停地干活、拼命地干活。連隊以排為單位組織輪休,他就偷偷地跟著其他的排干。
武文斌犧牲后,兩萬多名群眾從四川各地去參加他的遺體告別儀式。隨后,武文斌被授予“抗震救災英雄戰士”榮譽稱號,被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追記一等功,被批準為革命烈士,榮獲2008感動中國年度人物。2008年6月26日,中共洛陽市委、洛陽市人民政府和洛陽軍分區決定,在全市廣泛開展向武文斌同志學習活動。
抗震救災烈士事跡篇2
張泮林,男,漢族,1932年10月出生,196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川遂寧人,外科主任醫師,華西醫院教授。因在“5.12”地震中的英勇表現,被人社部、衛生部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稱號。
保家衛國,矢志不渝。
張泮林家庭條件雖不富裕卻很溫暖,在家庭的庇護下,度過了衣食無憂的少年時光,并接受了基本的教育。在父親的影響和鼓勵下,他立志從醫,于1950年順利考入川北軍區醫院,從此正式踏上醫學道路,開啟了70年漫長的從醫生涯,同時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的一員。朝鮮戰爭爆發后,還是學生的他提出申請,于1951年1月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1951年1月到十六兵團補訓營,隨即隨部奔赴朝鮮安東的志愿軍總后留守所。1951年10月被分配到六十軍直屬軍衛生所補訓營任衛生班長、當衛生員,為全營戰士服務,直到1953年10月才奉命回國,1955年軍隊授銜,他被授予少尉(衛生長職),同年復員回川。
投身華西,醫教雙馨。
1955年復員回家后他專心復習備考,次年參加全國統考,一舉考入四川醫學院(華西醫大前身)醫學系本科讀書,并于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本科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秀留校任教,從此在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雙線并進,直至退休。在華西醫院工作期間,從事普外臨床兼教學工作50余年,在腹部外科、甲狀腺外科、乳腺外科、肛腸腫瘤外科、急救醫學科等學科的臨床診療與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學術上有較深的研究,曾先后任急診科主任、副教授、教授、外科主任醫師,先后發表科研論文40余篇,在省內及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醫療技術得到業界公認,深受同行敬重和廣大患者尊敬。
情歸什邡,發揮余熱。
1992年10月,張泮林退休后放棄高薪和優渥的生活,接受返聘,選擇來到什邡,繼續完成他的醫學事業。在什邡第二醫院工作期間,堅持每周一到周五全日制工作,為醫院學科建設及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幫助什邡基層醫院培養了多門學科的后備人才,促進了本地區整體醫療業務的全面提升。5.12地震期間踐行著當初“舍生忘我,救死扶傷”的無悔誓言,奮戰在救治傷員的第一線,并且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黨代表大會召開之際分三次向組織繳納共計30000元的大額黨費。
張泮林的這一生,從戰士到教師、醫生,他始終恪盡職守,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他還要始終堅持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共產主義戰士,當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抗震救災烈士事跡篇3
5月12日,2點28分,我國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消息傳來,全國震驚。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小紅也在學校里參加了“獻愛心”的活動…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我國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這次地震造成了數以萬計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財產損失。
晚上從電視畫面上,小紅看到:“真是太可怕了!”很多很多的房屋倒塌了,許許多多的人都被埋在了廢墟下,特別是幼兒園和學校的倒塌……“多么令人痛心的災難!”小紅一邊看,一邊忍不住淚流滿面。
5月16日,小紅的學校也發起了“心系災區,愛心捐款”的大行動,小紅是班里第一個捐錢的同學,班級的同學們在她的帶領下,也積極踴躍,紛紛把自己的零花錢捐了起來,5元、10元、100元、200元…533!
“小紅居然捐了533元錢!”當老師報出小紅的捐款數字時,同學們都發出了難以置信的叫聲。大家都知道,小紅的“吝嗇”在整個年級里都可算得上是小有名氣呢!
當老師問她怎么會捐出那么多錢,并問她怎么會有那么多錢時,小紅眼眶又開始發紅了:“可怕的地震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其中有很多和我一樣的孩子們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兒,也有很多人失去了親人無家可歸。每天晚上,我都從電視中看到,許多人,他們都通過自己的力量給四川的災民捐錢捐物,以自己的力量幫助災民。每天看到這樣的場面我都很感動。我現在捐出的錢一大半是我所有的壓歲錢,還有一小部分是我平時省下的零用錢,這些錢雖然不多,但我希望能盡我的愛心來幫助災區的人民。”
多么樸實的語言,多么善良的心靈!
陽光總在風雨后,相信災區人民一定能挺過困難,在祖國大家庭的幫助下共建美好的明天。
抗震救災烈士事跡篇4
災后恢復重建需要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充分發揮災區人民的主體作用。從“5·12”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起,四川便進入了一個極為特殊而關鍵的時期。自強自立自救的精神與堅定堅強堅韌的意志相互激勵,我們勇敢地從地震廢墟中站起來,強忍悲痛,自救互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們從災難中學習,從災難中汲取信心,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把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重建家園的堅強意志,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強大力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村民喊出了災區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共同心聲:“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帶著泥土和草根的芳香,兩條樸實無華的標語展現出災區人民昂揚向上、自強不息、腳踏實地、實干苦干的精神狀態。
災區人民是抗震救災精神的創造者。大災之后的恢復重建,是一個原地起立的過程,是一個發展起跳的過程,既具有抗震救災普適的共性,也具有從災區實際出發的鮮明個性。抗震救災的精神取向,應該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行為和社會實踐中得到張揚。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汶川大地震,震出了億萬國人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震出了災區人民的堅強意志,更激發了災區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創業精神、拼搏精神、英雄精神和科學精神。
兩條標語——一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災后恢復重建不僅要著眼于當下災區急需恢復的基礎設施和災區群眾急盼回歸的日常生活,還要以長遠的眼光、人性的視角、科學的舉措,謀劃災區未來的持續發展。作為一場攻堅戰,不能沒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總動員;作為一場持久戰,不能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主創業。走進今日災區,田坎上,河灘頭,公路旁,到處可見自搭自建的過渡安置房,到處可見災區群眾不等不靠、重建家園的忙碌身影。廢墟上站起的四川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都有一種共同愿望,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抓住恢復重建的機遇,重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機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
兩條標語——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拼搏精神。山高水急的巴蜀大地培育了四川人民敢為人先、智慧包容、自強不息、堅韌奮進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四川人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獨特品格。在這次地震災難中,四川人民特別是災區人民表現出無比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山垮了,路毀了,水斷了,房塌了,糧沒了,但災區人民并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災難嚇倒。他們知道,危急時刻,生死關頭,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不拋棄,不放棄”;“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從災難中活下來的災區人民更加懂得吃苦耐勞,更加懂得拼搏求生,更加懂得感恩圖報。用災區群眾的話說:雙手在,希望就在;腳踏實地,一切可以從頭再來!
兩條標語——一種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精神。汶川地震災難彰顯四川人民的英雄本色:越是苦難越是堅強,越是苦難越是團結,越是苦難越是奮進。山搖地動間,9歲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林浩從廢墟上爬出來,奮力救出兩個同學;三歲多的郎錚從廢墟中被抱出來時,一個敬禮感動中國;埋在廢墟下的女孩鄧清清打著手電筒看書,這一幕感動世界——他們的原生態行為,傳承著一種大無畏的“川軍精神”。一個外國記者在綿竹災區采訪,親眼看到失去房屋、家人和財產的.農民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認為“中國農民是人類的一座豐碑”。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正是這樣一種不彎腰、不低頭、不服輸的英雄精神。
兩條標語——一種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科學精神。汶川大地震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生在世,要讓自己的血肉之軀得以保存,更要用自己的雙手做事。面對地震災難,逝者已去,活下來的人不但要挺起脊梁,奮起工作,而且要努力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更為重要的是,要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穿越災難,重建家園,災區人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加懂得尊重科學,更加懂得求真務實。災后恢復重建,任何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都是對人民的犯罪,必須堅決杜絕。
抗震救災烈士事跡篇5
陳紅兵,男,44歲,中共黨員,現任九寨溝景區荷葉社區居委會副主任。自從事社區工作以來,甘于奉獻、干練創新,在社區這方舞臺上服務居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用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2017年8月8日晚21:19分,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面對突兀其來的災難,陳紅兵同志身先士卒,臨危不懼。一方面,按照九寨溝管理局紀委書記白志遠現場指示,迅速組織社區黨員和社區兩委干部組成突擊隊第一時間將留宿荷葉寨的游客和社區居民900余人疏散到安全地帶,并積極與社區內小賣部店主溝通,為疏散人員發放了食物、水等基本生活用品;另一方面及時安排人手進行人員搜救和災情調查,并積極組織挖掘機對堵塞的道路進行搶修。
地震造成日則溝交通、通訊完全中斷,日則溝變成了孤島,20余人被困于箭竹海和熊貓海之間,進出不能。8月9日,陳紅兵同志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迅速帶領社區居民突擊隊冒著山體滑坡、余震不斷的危險,徒步進入日則溝進行搜救。由于山體滑坡嚴重,阻礙了搜救道路,搜救工作被迫停止。經管理局領導批準,8月10日上午,陳紅兵同志帶領突擊隊員長海繞行熊貓海再次進行搜救,走懸巖、過險坡,全程數十公里,鞋破了、腳腫了,兩進兩出,他沒有一句怨言。
目前,抗震救災工作已告一段落,進入過渡安置時期,陳紅兵同志絲毫沒有松懈,他抖擻精神,忘我拼搏,帶領社區群眾奮戰在第一線。
陳紅兵同志作為一名社區黨員干部,他始終保持了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原則性強,明辨是非,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舍小家顧大家,不畏艱難、不怕吃苦、臨危不懼、沖鋒在前,處處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奉獻犧牲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