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什么歷史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人種屬于純蒙古人種,是黃色人種的代表民族,語言為蒙古語。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那么蒙古族有什么歷史?
元帝國
全世界蒙古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元國,或稱“拖雷汗國”是為元帝國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忽必烈成為皇帝,蒙古人后尊稱元世祖。在元國時,蒙古人實現了亞歐大陸歷史上最大范圍的統一,成為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和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版圖空前遼闊。蒙古人開創的元帝國創設了“行省”制度,從800年前一直用,“省”的名稱也一直用。現內蒙古、新疆、廣西、云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自治區的管轄之下。把云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蒙元帝國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臺灣,同時在云、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蒙古大汗對邊疆地區統轄。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的統一,在世界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它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清帝國統一的政治局面,尤其是蒙古在元帝國實現了最大范圍的統一,把吐蕃納入版圖。多民族統一的元帝國形成在世界歷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清帝國時期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大部(外蒙古)、漠西蒙古部分納入清帝國版圖。外蒙古喀爾喀受漠西蒙古準葛爾部進攻,外蒙三部落潰敗,外蒙古哲布丹尊巴活佛(藏傳佛教,與清王帝國信仰相同)歸附清帝國,而不是投向沙皇俄國。他說“俄國不信佛教,衣服奇形怪狀。滿清帝國一片繁榮景象,又信佛教,有用不完的財寶,綾羅稠緞,依靠他們,生活一定愉快”。哲布丹尊巴活佛與玄曄私交實篤,外蒙最終主動歸附清,清出錢出力,派精銳協防,1696年,葛爾丹在清軍三路大軍圍剿下失敗,次年葛爾丹兵敗自殺。自此180多萬平方公里的漠北納入清帝國版圖。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后沖破沙俄阻撓回歸清。
世界上一半的蒙古人住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政策讓蒙古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發展,中國民族大家庭與其他民族共同繁榮,體現了開明的其他民族關系。
文獻
13世紀初,蒙古人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后,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人的三大歷史巨著。
《蒙古秘史》
又稱《元朝秘史》、《元秘史》,蒙古語為《忙豁它紐察脫卜察安》,作者不詳。約成書于13世紀中葉,具體年代有戊子(1228年)、庚子(1240年)、壬子(1252年)、甲子(1264年)之說尚無定論。是蒙古民族第一部用蒙古文寫成的歷史和文學巨著。全書共282節,有12卷和15卷兩種分法。這部編年體史書。根據古代蒙古人民世代相傳的口頭故事,生動地記述了十二世紀以前發生在蒙古草原,包括成紀司汗【成吉思汗】先世的動人傳說在內的種種事件,同時如實地敘述了當時蒙古社會政治、經濟狀況、階級關系,以及成紀司汗【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跡,窩闊臺時期的史實等。該書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了成紀司汗【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偉大業績,歌頌了新興的蒙古汗國。是研究蒙古人早期歷史、社會、風俗、語言文學的寶貴資料,一直深受中外學者的關注與重視。
《蒙古黃金史》
亦譯稱《蒙古黃金史綱》、《阿勒坦·托卜赤》。為別于無名氏的《黃金史綱》,俗稱《大黃金史》。蒙古族編年史,蒙古族學者羅卜藏丹津著,成書于明末清初,是一部承上啟下較為完整的古代蒙古史,書中記述了蒙古族從古代至明末清初的歷史,書的前半部轉錄了《蒙古秘史》全書282節中的233節,補充了蒙古族興起前后的一些歷史和其他內容。后半部主要利用了無名氏的《黃金史綱》等書,對窩闊臺之后至明末清初的蒙古史作了較為完備的記述和補充。由于作者篤信佛教,書中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但仍不失為研究蒙古史,特別是明代蒙古史的重要著作。
《蒙古源流》
原名《哈敦·溫教蘇努·額爾德尼·托卜赤》,蒙古編年史。清康熙元年(1662年)鄂爾多斯部蒙古族學者薩囊徹辰用蒙文著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喀爾喀親王成兗扎布把家傳手抄本進獻清高宗,次年奉敕譯成滿文,后又由滿文譯成漢文,定名為《欽定蒙古源流》,簡稱《蒙古源流》。全書共分8卷,第一二卷敘述印度、西藏佛教概況,第三至第八卷按時代順序和蒙古世系記述蒙古的歷史。其內容廣泛,從世界的形成、佛教的起源與傳播,到蒙古族的起源、元明兩代蒙古各汗的事跡等等均有涉獵,其中對達延汗和俺答汗的活動記述尤詳。書中關于蒙古族的起源等內容雖有牽強附會之處,史事和紀年也有錯亂,但仍是研究蒙古族歷史、文學、宗教,特別是明清蒙古族歷史的重要貢獻。
史料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貶稱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匈奴(突厥)部落打敗后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后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瀾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包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包【巴】塔赤罕就是蒙古人的始遷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包侕帖赤狼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人出自東胡一支。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于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于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于《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后,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包【缽】室韋、深末恒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