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什么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鐘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鐘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里,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鐘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清明最早開始是一個表征物候的節氣。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為清明”的說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漢朝以來定為農歷五月初五,沿襲至今,成為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提到端午,總要與愛國詩人屈原聯系起來。據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譜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劉秀年號)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楝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做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其遺風也。此外,端午還有龍舟競渡、飲雄黃酒、懸艾及菖蒲等習俗。不過古今學者也有不同看法。
關于吃粽子,東晉范汪《祠制》載,“仲夏薦角黍”;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日食粽”,又載,“民斬新竹為筒粽,楝葉插頭,五彩縷投江,以為避水厄。”都認為并非僅僅端午食粽,且與紀念屈原無關。
關于飲雄黃酒、插艾及菖蒲,有人認為主要是驅邪去病,與仲夏疾病流行、毒蟲活躍有關。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而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
關于龍舟競渡,春秋時吳越一帶就有了。有人認為是紀念伍子胥,聞一多先生則認為是古代越人祭祀龍神的節日。
另外端午與夏至關系密切。端陽即陽氣之端,正是夏至的本義。以后兩個節日逐漸演變成一個端午節了。
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動,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雛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這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看了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