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鮮族簡介大全
朝鮮族人口過百萬的國家有中國和美國,人口均在兩千萬以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朝鮮族是中國官方認定的一個少數民族,也被稱為中國朝鮮族。在美國境內的朝鮮族屬于美國亞裔少數民族,被稱為韓裔美國人。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朝鮮族簡介
早期遷徙朝鮮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長期以來在朝鮮半島或是聚居或是與其他民族雜居。1677年,清朝為保護其民族發祥地,將包括長白山區在內的中國東北地區實施了封禁令,持續近200多年。不過,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自然災害的朝鮮人仍然攜家眷、牽牛馬而潛居中國東北謀生。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難,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日俄對東北的爭奪戰爭使搖搖欲墜的清廷意識到人煙稀少對東北邊疆防衛的巨大不利影響,于是正式徹底廢除了延續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使更多朝鮮人進入東北。
隨著日本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朝鮮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半島,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抗日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民族歌曲朝鮮族歌曲旋律流暢婉轉、歡快明朗,朝鮮族稱民歌為“民謠”,其旋律優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常常是一人放歌,眾人隨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謠》、《阿里郎》、《諾多爾江邊》等,幾乎家喻戶曉,人人會唱。
朝鮮族民間盛行歌舞,群眾能歌善舞,音樂別具一格,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歌詞樸實淳厚,曲調優美豐富,情緒熱烈歡快, 結構完整勻稱。以《桔梗謠》、《囑嘿呀》等民歌最為著名。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
民族樂器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嗩吶、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余種。
保家衛國朝鮮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侵入朝鮮族聚居區以后,朝鮮族人民開始了抗日活動,從自發到有組織抗日活動層出不窮。抗日知識分子在各地普遍建立了朝鮮族私立學校作為據點,不斷宣傳抗日思想。
1919年3月13日,在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朝鮮“三一運動”的影響下,朝鮮族人民大規模的抗日斗爭在延吉縣龍井(今龍井縣)爆發。此后,各地普遍建立抗日武裝組織,并于1920年開始聯合。與此同時,延吉道立中學、吉林省立一中、吉林毓文中學等學校的朝鮮族學生,同漢族和其他各族學生一起,積極響應五四運動的號召,舉行罷課游行示威。
20世紀20年代初期,馬列主義部分經典著作和介紹社會主義的書刊陸續從上海、北京和蘇聯、朝鮮傳入朝鮮族聚居地區,先進的知識分子秘密組織了“讀書會”等馬列主義研究小組,在朝鮮族中產生了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在他們的領導下,出現了“延吉運輸組合”、“龍井建設者同盟”等工人團體和“農民會”、“青年會”等農村群眾組織。
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成立時,在朝鮮族地區也先后建立朝鮮共產黨的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聯合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建立起來。
1930年5月1日,延吉縣龍井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接著數千名小學師生也罷課罷教。同年5月26日,和龍縣藥水洞人民經過斗爭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同年8月,舉行了規模和影響更大的以敦化、額穆兩縣為中心的“八一吉敦暴動”。1931年秋至1932年春,東滿朝鮮族人民掀起了秋收、春荒斗爭。
1932~1933年,汪清、延吉、和龍、琿春、饒河,珠河(現尚志)、密山等地先后建立抗日游擊隊。1932年4月,在中共盤石中心領導下,由李紅光(朝鮮族)等人組織朝、漢等族人民舉行了蛤螞河子暴動,并建立了“東北工農義勇軍”。
1935年春,東北各抗日武裝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后,至1937年先后建立11個軍,第二軍中朝鮮族戰士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約占半數,其他各軍也有朝鮮族戰士。
在抗日戰爭中,朝鮮族人民不僅以物資支援抗日聯軍,而且先后有10多萬人參加了戰斗。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譜寫了一篇篇悲壯的抗日詩篇。
1938年秋,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冷云(原名鄭香芝)、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為掩護大部隊突圍,在強大敵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顆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1945年11月,中共延邊地委成立。勞動同盟、農民同盟、青年同盟、婦女同盟等群眾團體分別合并為“民主大同盟”(延邊地區)、“民主同盟”(牡丹江地區)、“民主聯盟”(遼寧、哈爾濱、通化等地區)。1946年,朝鮮族人民又積極參加和支援解放戰爭,僅延邊參軍的朝鮮族就達5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后,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普遍開展愛國捐獻運動和擁軍優屬工作,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第一任主席為朱德海。1955年改稱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后建立了幾十個民族鄉。__時期,毛遠新到延邊挑撥民族爭端,迫害了數千名無辜的朝鮮族干部與人民。
朝鮮族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朝鮮族為抗擊日寇和解放祖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