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漢族在中國無疑是一個聞名于世的大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人文景觀精彩絕倫。漢族文化中的節日極多,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族的傳統節日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漢族的傳統節日簡介
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有的一直延續至今,有的則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淡化了。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漢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鐘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鐘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里,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鐘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立春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一.鞭春。就是于立春之日造土牛鞭打以勸農事。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宮,由皇帝派人鞭春,開封、祥符兩縣也要進春牛至開封府門前以供鞭春。其它各州府按例也要在立春之日鞭春勸農。鞭春過后,圍觀群眾往往蜂擁而上搶奪打碎的土塊。因為都說牛身土入宅,其家宜養蠶,牛角土入宅,其家宜種田,所以搶奪十分激烈,有時甚至出人命。另外立春這天泥塑的小春牛還是受歡迎的節日禮品。
二.剪春勝。東漢時立春即有剪春幡的習俗,宋時“莫不鏤刻金繒,加飾珠翠,或以金銀,窮極工巧,相交遺問,”儼然高級的裝飾品。立春之日皇帝也要賞賜百官春勝,“彩勝飄揚百辟冠”即反應了百官出宮、幡勝飄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