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傣族其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國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區。傣族的節日也有很多,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傣族的傳統節日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傣族的傳統節日簡介
浴佛節
浴佛節,又名“潑水節”,源于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傣歷六月舉行,相當于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后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經過西雙版納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動,浴佛節被宣傳成“潑水節”,成了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
入夏節
傣語稱“豪洼”,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后,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洼”,意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征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后,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谷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巡田壩節
云南省綠春一帶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
巡田壩意在迎春。節日里,傣族人個個穿著節日盛裝,匯集到枝葉繁盛的大青樹下,圍成一個花環形。在一陣鑼鼓聲中,人們的慶?;顒娱_始。歌手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起了傳統的對扭舞。在中午時分,達到高潮,在眾人盡興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巡田壩”開始,于是慶祝隊伍就形成了秩序井然的隊伍,由八名彩旗手為先導,后面是吹嗩吶、敲鑼鼓、放鞭炮、鳴火槍的大隊群眾,人們離寨,向田壩走去。
彩蛋節
是傣族兒童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十舉行。
節日當天,傣族每家的小孩胸前都掛著一個小兜,里面裝著幾個染成黃、紅、綠、紫等色的熟雞蛋。他們成群結隊地到村旁的樹陰下或小河邊游玩,之后,在一起聚餐,把各自帶來的彩蛋的蛋白吃掉,留下蛋黃帶回家中給自己的父母或兄長吃,表示對自己的父母或兄長的尊敬。
堆沙節
云南省紅河州傣族民間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節期三天。
節前,家家要到江邊先掏挖一籮未曾被人或牛馬踩踏過的潔凈的沙子。節日里,人們聚集在一起,依次倒出準備好的沙子,由寨中最有威望的長者將沙子分成兩個大堆和若干個小堆,然后拍成圓錐形。小沙堆簇擁著大沙堆。接著將采來的松枝插在沙堆上,象征著全寨的人長青不老;并采來莫楠巖花纏繞在松與竹圍成的欄柵上,再栽一棵喜人的芭蕉樹,以祝愿大家的命運像芭蕉的根一樣穩定,希望明年的豐收碩果像沙堆一樣堆成山。一切完畢,老者用潔凈的水向沙堆倒去,以表示驅走旱魔,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傍晚,附近的彝族、哈尼族等各族兄弟,紛紛前來祝賀。傣族老者把貴賓迎進寨中,敬酒敬茶。之后,全村人攜嘉賓踏著像腳鼓的節拍,縱情地跳舞唱歌。
播帕
傣語即升和尚,傣族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四月或八月舉行。
屆時,在佛寺內當預備和尚的“科勇”請好教父“波臥”,并由教父為其備辦出家需用的黃袈裟、小圓帽和一切出家用品,在教父家舉行祝賀儀式后,將其歡送進佛寺內,念誦經文,受誡出家為僧。送科勇進寺院是非常講究的,有騎馬的,也有人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