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歷史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春秋時期的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春秋時期的版圖圖片
春秋歷史簡介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實際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后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燕國、楚國、宋國、鄭國、衛國、魯國、吳國、越國、秦國等。
秦國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養馬之功,“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作為周朝的附庸,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占領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領的原周朝在陜西的領地。從周僖王五年(公元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
秦人善戰,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早期它是一個不顯眼的國家,直到秦穆公時代方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于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后。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
齊國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已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并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齊國已稱霸北方。后來,齊國又于周靈王五年(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于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晉國
晉國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后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后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與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后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占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并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楚國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君熊通自號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后吞并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并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宋國
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于河南商丘一帶。 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武王分封諸侯時,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于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
宋國后來逐漸發展強大,宋襄公曾經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歷史記載宋襄公在軍事作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 以后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令尹向戎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交兵疲憊之際,發起和平大會,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國保證了十余年的和平時期。
戰國時期,宋國終被齊國所滅。
鄭國
鄭國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甚至,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于鄭國。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叛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逐太子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因此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繆公,以后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繆公下傳兩代到襄公時期,楚國曾攻占鄭國,襄公忍辱存國。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為相執政,鑄造刑鼎,發展經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簡公下傳四代到哀公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強盛,鄭國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時期,韓武子攻占鄭國,殺害了幽公。后來幽公之弟繻公復國,多次與三晉發生戰爭。繻公之后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占鄭國,鄭國滅亡,國土并入韓國。立國432年,歷21君。
吳國
吳國,也叫勾吳、工吳或攻吾。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于今蘇皖兩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
周太王生有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于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于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太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采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
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為其子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礎。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成功后,但卻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并令伍子胥自殺,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馀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吳地盡屬越國。
越國
古國名,姒姓。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無余,禹封泰山,禪會稽中封禪大典中的會稽本來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時越國封地在古雷澤,即今山東菏澤一帶,再后來卻逐次南移,在周朝諸侯的排擠下一路南遷,西周初遷至今浙江紹興一帶。春秋末年,越逐漸強大,其王勾踐經常與吳國對抗,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敗于夫差,向吳臣服。但經過二十年的韜光養晦,重新崛起,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勾踐滅吳后北上爭雄,橫行江淮,號稱霸王。戰國時,勢力衰弱,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
春秋時期其他諸侯國
鄫國、呂國、虞國、州國(姜姓)、州國(偃姓)、州來國、萊國、蕭國、舒國、譚國、鄖國、芮國、沈國、庸國、權國、謝國;巴國、蜀國、息國、郤國、祝國、鄣國、聶國、鞏國、葉國、項國、江國、葛國、戴國、宿國;炎國、鄅國、畢國、申國、鄧國、唐國、劉國、黃國、厲國(后改為隨國)、淳于國、鐘離國、鐘吾國;鄀國、肥國、鼓國、鄟國、蓐國、耿國、蘇國、冀國、諸國、共國、井國、縉國、楊國、毛國;邘國、皖國、邿國、郜國、弦國、郕國、梁國、向國、凡國、谷國、賴國、牟國、柏國、焦國;羅國、蓼國、絞國、茅國、巢國、雍國、頓國、黎國、費國、郇國、胙國、夔國、鄶國、應國;鄾國、任國、邳國、胡國、代國、彭國、苴國、魚國、軫國、扈國、荀國、桐國、極國、賈國;祭國、道國、微國、豐國、六國、瑕國、觀國、岐國、箕國、莘國、鄚國、逼陽國、小邾國、祝其國;倪國、濫國、遂國、盧國、須句國、顓臾國、大庭國、根牟國、甲父國、翨陽國、有窮國。
春秋時期著名戰役
繻葛之戰
戰爭的起因:春秋初期由于西周的滅亡導致了鄭國的遷徙(鄭國本來在陜西,因為西周的滅亡遷徙到了河南),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這些矛盾有鄭國和周邊諸侯國的矛盾,也有周王室和鄭國之間的矛盾。
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只有周天子擁有制作禮樂及發令征伐的權力的傳統從此消失。繼鄭國之后,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后興起。諸侯爭霸,周王室無力征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
先以戰車沖陣,讓步兵在后跟隨彌補空隙的“魚麗之陣”的出現,使中國古代車陣戰法逐漸趨向嚴密、靈活,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戰術的革新和演進。
鞍之戰
鞌之戰又名鞍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齊國和國之間發生于前589年的一場戰斗。作戰的地點是鞍。
鞍之戰也是極具春秋時期戰役特點的一戰,其中包括的細節有,交戰之中追到了敵方國君的戰車不先抓人,而是先行君臣之禮;戰場上因為認定對方是“君子”就不射殺等等。這些細節只有在我們國家的春秋時期的戰爭中才可能見到的。
公元前589年,齊頃公率齊軍討伐魯國及衛國,魯國及衛國派使者至晉國求援。郤克隨即率晉軍車八百乘,討伐齊國以救魯、衛。韓厥在出戰前的那天夢見自己的父親子輿警告他不要站在戰車的兩側,以防被射殺。他因此戰在車的正中。他在追趕齊頃公的時候為齊侯駕車的邴夏認出他是個君子,要讓人射殺他。齊頃公認為他是君子還射殺他不禮。因此射殺了韓厥的左右。齊頃公出戰時輕敵,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陣出擊,結果被晉軍大敗。齊頃公在逃跑時為了不被人認出,和下屬逢丑父替換衣服。他們被晉軍中軍司馬韓厥追上,韓厥下馬行禮,逢丑父假裝命令偽裝的齊頃公去打水,齊頃公因此才逃脫了被俘虜的命運。
鞍之戰中,晉國出場的主要人物郤克、范燮、韓厥、欒書等都出自是晉國有名的“十大夫”家族。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于前684年的長勺 (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后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后齊魯息兵言和。
齊、魯兩軍對陣于長勺。曹劌深知,魯雖因乾時之敗而軍力弱于齊,但抗擊齊軍入侵則占人和、地利優勢,且作戰制勝靠“氣”,“氣”的變化可使強弱易位,“氣盈”則勝,“氣竭”則敗,故未戰即確定避敵銳氣,待敵疲再反攻,以“氣”制勝。兩軍布陣方畢,莊公按照當時通行的兩軍相對推進、互為進攻的慣例,欲擊鼓揮軍接敵,被曹劌勸止。齊軍兩次擊鼓前進,魯軍都按兵不動,只是嚴陣以待。齊軍見魯軍反常之舉而疑慮之心愈重,更因兩次進攻耗損體力、消減銳氣。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沖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氣竭志衰,戰斗力大為削弱,魯軍則因以逸待勞而保持高昂斗志、旺盛體力。曹劌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數量占優勢的齊軍。莊公急于追擊,又被曹劌勸止。為防備齊軍佯敗設伏,曹劌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上車軾眺望齊軍旌旗,見“轍亂”、“旗靡”,判明確實潰敗,乃請莊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魯境。
泓水之戰
泓水之戰是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30里)發生的一場戰爭。楚以優勢的兵力、旺盛的士氣、有利的地理條件,大敗宋國,獲得全勝。戰爭以宋國失敗而告終,宋襄公也因此戰受重傷而喪命。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范。也是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所進行一系列戰爭的第一場大戰,據說是先軫的謀劃。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后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子玉自殺。
晉文公十年磨一劍,打敗楚國是他整個生涯最輝煌的頂點,晉國的國勢也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城濮一戰,晉國君臣協和,決戰前,“伐謀”、“伐交”,爭取與國,分化敵盟,壯大自己,力求戰略主動;決戰中,料敵而謀,由弱及強,各個擊破,以奇制勝。楚軍謀不為先,坐失戰略優勢,君臣意氣用事,主帥驕傲輕敵,判斷失誤,受制于人,終致兵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