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首霸齊恒公是怎么死的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是春秋時期的首個霸主,這一傳奇霸主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春秋首霸齊恒公是怎么死的,希望對你有用!
齊恒公畫像圖片
春秋歷史簡介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1]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并,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于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
公元前453年晉國出現了韓、趙、魏三家大戶,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齊桓公—尊王攘夷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終年73歲。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內亂后,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齊國在今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后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齊恒公的死因
齊恒公晚年信任豎刁、易牙、開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時,曾警告桓公,說他死后一定要驅逐豎刁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管仲死后,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已面臨立儲之事。豎刁、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后來齊桓公生病,豎刁、易牙他們為了矯托王命把王宮用高墻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里送入。并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饑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后,眾公子忙于爭奪王位,直到六十七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尸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這么一位傳奇霸主最終竟然是被餓死的,真實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