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的人物簡介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齊桓公的人物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齊桓公的人物簡介
前685年即位為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于乾時(今山東桓臺南),穩固了統治地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于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主政大夫。次年,不聽管仲之勸,過高估計齊國軍事實力,發兵攻魯,被魯軍擊敗于長勺(今曲阜北,一說是今萊蕪東北)。繼又聯合宋國攻魯,亦無**而還。遂采納管仲提出的先內后外,富國強兵,以實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經濟、政治、軍事改革,增強戰爭潛力。同時,出兵攻滅近鄰小國,多次與諸侯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國語·齊語》)的外交手段控制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霸業始成。鑒于“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的形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3)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進擊令支、孤竹,獲勝而還。此后出兵擊敗狄人,救邢于危難,助衛復國。
二十一年,率八國之師擊破蔡軍,進而伐楚,因見楚抵抗決心甚堅,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之會中,按兵修禮,假周王之命責楚,與楚妥協。后與諸侯平定王室內亂,多次抗擊戎人擾周。周襄王二年(前651),與周王卿士及諸侯會盟于葵丘,將霸業推向鼎盛。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豎貂、易牙、開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時,曾警告桓公,說他死后一定要驅逐豎貂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管仲死后,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已面臨立儲之事。豎貂、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后來齊桓公生病,豎貂、易牙他們為了矯托王命把王宮用高墻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里送入。并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饑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后,眾公子忙于爭奪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尸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齊桓公的個人作為
政事方面
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每十軌為一里,里設里司。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對于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并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范圍,屬大夫管形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匯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
軍事方面
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每里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領。每連二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農閑時訓練,由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斗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
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
尊王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莊公送齊桓公到齊境。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桓公妹妹哀姜是魯閔公的母親,她和魯公子慶父淫亂。慶父弒閔公,哀姜想立慶父,而魯人立僖公。桓公召回哀姜,將其殺死。齊打敗狄人,并為衛國筑楚丘城,把衛國臣民遷到那里。
齊桓公的人物評價
齊桓公容人之量
由管仲拜相這一點可以看出齊桓公的容人之量。
桓公用人不疑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里貧困,苦于沒人舉薦自己。最后他心生一計,于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面。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里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于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回去。
齊桓公回到宮中后,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后更加高興,準備任用他擔任要職。
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后,紛紛勸諫道:“寧戚是衛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了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
最后,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寧戚委以了重任。
齊桓公庭燎求賢
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使齊國國力迅速富強,成為春秋的第一位霸主。他為了表現自己廣集賢士的決心,在宮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準備日夜接待各地前來晉見的人才。雖然他求賢若渴,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火炬整整燒了一年,都沒有人上門求見。一時間齊桓公一籌莫展。
《說苑·尊賢》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設庭燎之禮接待來齊國的士以后,整整一年,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候東野地方有一個地位低下的人前來求見。齊桓公很是高興,立即升堂接見。他滿懷喜悅地詢問來人有什么才能。來人回答說:“我會九九算術。”齊桓公一聽心里涼了半截,當時,在齊國會九九算術的人很多,不是為稀奇的。齊桓公就調笑他說:“九九之術也能算是一技之長拿來見我嗎?”東野之人回答說:“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江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會成為大山、大江、大海。<詩經>中曾說:‘先民有言,詢于爭蕘’。教導人們施政要廣泛征詢意見,包括那些割草打柴的人。九九之術固然算不得的什么高深的學問,但如果您也能以禮相待的話,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齊桓公頻頻點頭,認為東野之人說的很有道理,就按照庭燎之禮接待了他。
果然一個月后,四面八方的賢士就接踵而至了。為了大開賢路,招集天下人才,齊桓公不但設立了庭燎之禮,還注意接待好各諸侯國的客人,齊桓公曾委派隰朋管理東方各國的事務,委派賓胥無管理西方各國的事務。齊國國內每30里設置驛站,貯備一些食品,設官司管理。凡諸侯各國來的官吏,派專人用車為他們負載行裝。若是住宿,派人替他喂馬并以所備食品招待。如待客標準與收費標準不當,則要治管理者的罪。齊桓公還規定,凡國內官吏引薦其他諸侯國來的齊國做事的人,引薦得好,看所薦對象能力的大小,給予賞賜。引薦的不好,也不追咎。齊桓公還走出去派人四處招攬人才。“為游士八十人,奉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游于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管子·小匡》)最終,使得齊國人才濟濟,輔助齊桓公完成霸業。
齊桓公的這些措施,經過歷代齊君的繼承,逐步在齊國形成了一種招賢納士的風氣,在齊宣王時還出現了稷下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