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相管仲的簡介
管仲(公元前719- 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后代。被譽為"法家先驅"、 "圣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華夏第一相管仲的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華夏第一相管仲的簡介
管仲,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他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后來孔子感嘆說:“微管仲,吾披發左衽矣!”。
華夏第一相管仲的為政舉措
改革措施
(1)承認土地的現實占有狀況,改勞役助耕制為收取實物地租。
(2)設“輕重九府”,通魚鹽之利齊國靠海,魚鹽資源豐富。
(3)實行“叁國伍鄙”制,以整頓行政組織。
(4)軍事上,“作內政以寄軍令”,實行兵民合一。
兵制改革
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其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 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 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見 《國語·齊語》)。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斗體制,亦為后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經濟政策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 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我們現無可征信的材 料。管子書中的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若此記載為可信,則于管仲時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
管子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陰里之謀和菁茅之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管仲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故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漢書·食貨志》下)。這種“準平”制,不但是一種平衡糧價的政策,并 且,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征收額,馬克思級差地租與之相同。
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娼妓制度
三皇時代開始有有分類但不夠細化的妓女,歌妓等。但據史書記載,管仲則為國家管制的“官妓”。
中國最早的官營妓院是春秋時齊國宰相管仲于公元前七世紀中期開設的。即《戰國策·東周策》中的“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女閭,即妓女居住的館所,也就是后世的妓院。目的一是滿足青年男子的要求,二是保護良家婦女不受騷擾。而管仲的妓院作用更大。一是通過稅收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二是有利于社會安定,三是吸引大量人才,四是送妓與敵,兵不血刃。管仲的發明很快被其他各國效仿,一時官妓大興。據古籍記載,當時官府開設經營的賣淫業一是為了收稅,“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錢以入官”。(《魏書·龜茲傳》)二是為了緩和社會上曠夫和工商市民的性饑渴。因為皇宮貴族、士大夫以及富豪鄉紳均蓄養大量美女,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官妓發展到漢武帝時,又分立出一種營妓制度,即《萬物原始》中說的“至漢武帝始置營妓,以待軍士之無妻者”。(見《漢武外史》)也就是說,營妓是為軍隊官兵提供性服務的。但后世也有把在樂營中的妓女稱為營妓的。確切地說,營妓是官妓的別稱。
管仲,春秋齊桓公時為齊國相,其在位時設置“女閭”。所謂“女閭”,就是妓院。也就是說,管仲是第一個設置官方妓院的人。管仲于公元前685年被封為“卿”,死于公元前645年,因此設“女閭”制應該是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之間。
“女閭”制開了國家經營娼妓業的先河。作為政治家管仲,其實行“女閭”制,目的有四:一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二是為了緩解及調和社會矛盾。三是招攬游士,網羅人才。當時諸侯爭雄,齊桓公為了能夠稱霸天下,借助美女來招引人才。四是供齊桓公淫樂。但管仲設立妓院,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從中收稅以作軍費。
在中國的歷史上,春秋時期的齊國管仲設立國營妓院,收取稅金,據說是國家發展妓女事業的開始,后來漢武帝又創立營妓制度。而到了隋朝,隋煬帝設立教坊,廣納歌舞藝人,縱情聲色。唐朝沿襲了隋朝的教坊制度,風流皇帝唐玄宗更是擴大教坊機構,教坊藝人達到11409人;他還不滿足于此,又設立梨園,極盡荒淫無恥之勾當。
華夏第一相管仲的社會評價
一代能臣
孔子曾稱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歷史上管仲相齊,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諸葛亮相蜀,使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二人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且居功至偉。
子路問:“"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后代影響很大。
人品思考
至于管仲的人品,春秋里面說到,鮑叔牙跟他做生意,他要獲利多,理由是有老母要供養,據說還當過逃兵,后來位居相位,納妾甚多,名為代替君主承擔惡名。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獨特想法,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管仲是一個才過德的人,按儒家的說法,這跟和珅一樣,是徹頭徹尾的小人。
但是,對于豪杰的評價不能停留在為人道德上面,正如曹操說,唯才是舉,尾生、許由注定不能平定天下就是因為這個理由,因為沒有必要苛責小節。
換言之,管仲確為小人無疑,但確為豪杰,在肯定功業的同時,不否認他的道德示范,再現一個完整的管仲,才是后人應該做的
論語評價
子曰:“管仲小氣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理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知禮,孰不知禮?”
子回曰:“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也? 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 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今受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讀而莫之知也?”
總言之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儉”與“禮”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