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改革的作用介紹
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管仲改革的作用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管仲改革的作用介紹
行政改革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叁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叁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余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并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人事改革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后科舉制度的雛形。
兵制改革
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其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的是士鄉十五。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君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五家為一軌,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見《國語·齊語》)。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斗體制,亦為后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經濟政策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若此記載為可信,則于管仲時就已經實行了統治鹽鐵的經濟政策了。
管子熟練的運用輕重之術對外策劃了衡山之謀、石壁謀和菁茅謀,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管仲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則準平。……故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漢書·食貨志》下)。這種“準平”制,平衡糧價,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征收額,同于馬克思級差地租。
管仲面對當時“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為了有效利用齊國的林木和漁業資源,制定了“山澤各致其時”。即歷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即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免遭破壞。伐木和捕獵只準在適當的季節進行。
管仲修齊太公“九府圜法”,在齊國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輕重九府呻”。齊國由政府統一鑄造貨幣,這種規范的貨幣呈刀形,名為“齊法化”或“節墨法化”,俗稱“齊刀”。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統的闡述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效用。
法制改革
管仲以法治國,“事斷于法”。提出:“明主者,一度量,立儀表,而堅守之;故令下而民從。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百姓知主之從事于法也,故吏所使者有法,則民從之;無法則止。民以法與吏相距,下以法與上從事。故詐偽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賊心,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千里之外不敢擅為非。故明法曰: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
“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戮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確;殺有罪,不寬赦;執行刑罰一定說到做到,民眾就會畏懼。權威明示于眾,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嚴格執法,公開執法。
“君一置其儀,則百官守其法;上明陳其制,則下皆會其度。君之置其儀也不一,則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譯過來就是:國君統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開,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如果國君立法不能統一,下面為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會增加。換成今天的說法,就是公開公平公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虧令則死,益令則死,不行令則死,留令則死,不從令則死。五者死而無赦,唯令是視。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譯過來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根本中沒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說,隨意增刪法令的,不執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扣押法令的都必須處死,法令有了權威,下面的人就畏懼了。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實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同意管仲以法治國的法制主義理念,在齊國實施。此后,“事斷于法”便成為法家法治的基本理論。在這一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管仲整肅齊國內政,上下齊心,國家實力得到迅速提升,從而實現了稱霸中原。
社會改革
管仲推行禮法并重,即推行道德教化,也可以稱為“德治”,形成了“霸業”和“禮治”相結合的思想體系,即禮、法統一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在治國的過程中,禮義教化與厲行法制是相輔相成的,“明智禮足以教之……鄉置師以導之;然后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故百姓皆說為善,則暴亂之行無由致矣”(《權修》)。這一理論較之儒家的重禮教輕法制,較之秦晉法家的嚴刑峻法,較之道家的消極無為思想,無疑是一種更全面、更有價值的理論。
外交主張
管仲輔佐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號,打敗侵燕的北戎,“存邢救衛”,制止了狄人的侵襲,又舉兵擊敗了兵力強盛的楚國。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大會各國諸侯,周天子也派人前往,此次盟會齊桓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戰略獲得了很大成功,后來孔子稱贊管仲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管仲歷史評價
孔子曾稱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歷史上管仲相齊,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諸葛亮相蜀,使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二人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且居功至偉。
看了“管仲改革的作用介紹”還想看:
1.高三歷史備考資料:我國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2.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之重大的變法與改革
3.初一上冊歷史《大變革的時代》期末檢測試題
4.2016歷史七年級暑假作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