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為什么會離開秦國
公孫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為大良造,后居魏國。楚使者陳軫,也是一個縱橫家,他經過魏國時,獻計于公孫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公孫衍為什么會離開秦國,歡迎大家閱讀。
公孫衍為什么會離開秦國
公孫衍在秦國辦事,主管軍政大權,而且秦國是一個秦國,照理說能進入秦國而且手握大權怎么會輕易離開秦國轉向其他國家呢?這期間發生什么事情了呢?公元前333年,公孫衍任職于秦國,受到了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在此期間公孫衍積極謀劃,助秦攻魏,殲滅魏國數十萬大軍,并且收復河西這個戰略要地,而且此時秦國正商鞅變法,整個秦國國力強大,魏國完全就沒有抵抗之力。
魏國無力抵抗只能舉投降旗,向秦國割地求和,并割讓了河西重地。之后魏王派人去尋公孫衍,用重金來賄賂他,并且賄賂成功。公孫衍之后就向秦惠王提議,現在魏國會老老實實的,可以先去進宮別的國家。其實如果真為秦國考慮,應該要大舉伐魏,因為魏國現在四面樹敵,孤立無援,而且國力衰敗,現在不攻打等他強大了就難對付了。但是公孫衍已經被收買,所以要保全魏國,出此下策是耽誤了秦國的前程。
此時張儀出現,并面見了秦惠王,告訴秦惠王現在秦國的處境及下一步應該這么做。秦惠王聽完以后,煥然大悟,立馬重用了張儀作為自己的客卿。
公孫衍受到了排斥和排擠,丟了秦惠王的信任和在秦國的地位,無立足之地只能離開秦國,去尋找下一個棲身之地。
公孫衍怎么死的
從史籍記載來看,公孫衍在韓國擔任宰相,率軍與秦國作戰失敗后,再次回到了魏國。但魏國朝廷勾心斗角,公孫衍沒有能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據《韓非子》記載,他與大臣張壽有積怨,田需對他也懷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殺掉張壽嫁禍于他。魏王誤以為是他殺的,就把他殺掉了。
公孫衍和蘇秦
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于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后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于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茍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合縱一策根本不是蘇秦所首倡,而是公孫衍。公孫衍,子犀首,魏國陰晉(今陜西華陰)人,比張儀還早出道四五年。公元前333年,公孫衍已出任秦國大良造。公元前329年,他的老鄉張儀入秦。一山不容二虎,秦惠王受張儀之誣,公孫衍見疏,與是年返回魏國,魏惠王遂予以重任。
公元前328年,張儀任秦相,首倡連橫之策---“事一強而攻眾弱”。與其針鋒相對,公孫衍于323年始運合縱之謀---“連眾弱以伐一強”,合縱連橫對抗賽在歷史上正式揭開序幕。公孫衍并與是年成功促成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共抗虎狼之暴秦。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趙、燕以及中山稱王便起于是年。公元前319年,齊、楚、趙、韓、燕五國共舉公孫衍為相,加之公孫衍已于是年為魏相,公孫衍“遂佩六國相印”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魏、楚、趙、韓、燕五國聯軍西征,攻伐強秦。這是戰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列國征伐,楚懷王擔任此次聯軍盟主(縱約長)。聯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抵函谷關(河南靈寶北),秦國大震。然而五國聯軍終為秦國“空谷計”(“空城計”的歷史原型)所迷惑,徘徊觀望,進退維谷,坐失良機,最終為秦兵有機可乘。三輔精銳盡出,襲擊聯軍,聯軍敗績。轟轟烈烈的“第一次關東軍西征”就這樣斷送了。
公孫衍人物評價
《史記》稱公孫衍于張儀死后,“入相秦,嘗佩五國相印,為約長”。此所謂五國約長,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國攻秦之事。
《孟子·滕文公下》記景春的諸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系附于張儀傳。《戰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是關于蘇秦、張儀的專書,不知是否他二人的作品,均已久佚。關于公孫衍的專書,未見著錄。《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還著錄有西漢的蒯通、鄒陽、主父偃、徐樂等人的書,可見西漢前期,縱橫家之風猶有存者,但比起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當有很大的不同。
看了“公孫衍為什么會離開秦國”還想看:
1.秦宣太后鮮為人知的秘聞
2.關于屈原的生平簡介
3.戰國七雄的歷史介紹
4.戰國七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