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人物生平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墨子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墨子的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墨子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后來他的后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后簡略為墨姓。
約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約公元前480年,一說公元前476年,墨氏喜添貴子,墨子應運而生。雖然其先祖是貴族,但墨子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
早年經歷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
師從儒者
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天下,開始在各地游學。墨子曾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批評儒者對待天帝、鬼神和命運的不正確態度,以及厚葬久喪和奢靡禮樂,認為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故背周道而行夏政”。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么捍格。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匯,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創立墨學
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并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廣收門徒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余力的反對兼并戰爭。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
周游列國
墨子在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北到鄭、衛,并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墨子曾阻止魯陽文君攻打鄭國,說服魯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訪問楚國,獻書給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終沒有接受。后來他又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越王邀請墨子作官,并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遭到越王拒絕。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
十大主張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他認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等。
墨家團體
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墨家的最高領袖稱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甚至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后來的“矩子”有孟勝、田襄子、腹等。由“矩子”執行“墨子之法”。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惠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命令不殺。腹卻說,墨者之法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這是禁止殺人傷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義”,還是堅持把自己的兒子殺了。這個故事生動的反映了墨家紀律的嚴明。
正因為如此,墨者很能戰斗。但是,墨家是一個具有宗教性的集團,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矩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后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于陽城君。他傳“矩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俠客"的精神。正如《史記·游俠列傳》所說的游俠那樣,可能行為并不符合正義,但是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必須辦到。而且行動果斷,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
墨家三分
在墨子晚年,儒墨齊名。墨子死后,墨家弟子仍“充滿天下”、“不可勝數”,故戰國時期雖有諸子百家,但“儒墨顯學”則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后,墨家分裂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莊子·天下》所說的相里勤的弟子、鄧陵子的弟子苦獲、己齒,即這三派中的兩派。他們都傳習《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都攻擊對方是“別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約就是墨家分裂為三派的證據。據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團到秦惠王時,有集中于秦的趨勢。因此,從第四代“矩子”時起,墨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秦國。
此后還有記載,東方的墨者謝子,不遠千里入秦而見秦惠王。這時墨學還是興盛的。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消亡。為什么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關于這個問題,答案分歧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墨家內部來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論上是可取的。墨家與儒、法、道等家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由墨者組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集團,有嚴格的紀律,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些,作為一般人是難以辦到的。禽滑厘是春秋時期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禽滑釐曾是儒門弟子,學于子夏,自轉投墨子后,便一直潛心墨學。
墨子怒耕柱子
這篇古文寫了墨子對他的門生耕柱子的批評。耕柱子驕傲自滿,自以為還有勝過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馬和羊作比的方式,告誡耕柱子,正因為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馬。以此勉勵學生不斷進步,能夠真正承擔得起責任。
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策驅而非驅羊也?”耕柱子曰:“驥足以驅。”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驅,故怒子。”耕柱子悟。(出自《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譯文
墨子對他的門生耕柱子感到生氣,耕柱子說:“我沒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嗎?”墨子說:“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馬或一頭羊來駕車,你是要鞭策馬還是要鞭策羊呢?”耕柱子說:“那我當然鞭打好馬了。”墨子說:“為什么要鞭打好馬呢?”耕柱子說:“馬兒跑得快才值得鞭策。”墨子說:“我也認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才生氣。”耕柱子醒悟了。
看了“墨子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墨子的生平簡介
2.墨子的生平是怎樣的
3.墨子的生平典故
4.墨子生平的發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