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概述
傳統節日端午節是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如今端午節已經被全球的人們所知曉,可見其知名度之高。而作為與端午節緊密相連的屈原更是人人皆知。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屈原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屈原的故事
屈原原名叫做正則,取字靈均,生于公元前342年,自殺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出生高貴,是楚國王族之后,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屈原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末期,這時候天下最強的諸侯國只剩秦、楚、趙、齊、魏、韓、燕,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戰國七雄。
七國之間的戰爭日益頻繁和激烈。屈原看到了秦國的強大威脅,所以屈原對內主張變法,舉賢任能,嚴明法律,對外強調聯合五國,六國合力抗秦。可惜的是屈原雖然是楚國大貴族,管理者內政外交的大權,但他的理念沒有得到楚國大夫貴族的支持,還因此獲罪慘遭流放。
遠離了權力中心的屈原,只能看著祖國在秦軍的鐵蹄下一步步淪陷,卻無力報效家國。楚國于公元前278年被秦國大將白起所滅,楚王室歷代先王的陵墓更是被秦軍焚毀。屈原聞此噩耗,悲痛不已,最后在抱石自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投江故事介紹
楚國都城郢都被秦國占領的消息傳來,屈原心喪若死。屈原披頭散發地游蕩到了江邊,他在汩羅江邊一邊吟唱著詩歌一邊行走。有一個在江邊打漁的漁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問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嗎?為什么衣冠不整的來這里?發生什么事了嗎?”屈原回答道:“眾人皆醉我獨醒,整個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他們不愿聽見正確的聲音,所以我被流放到這里了啊。”
漁夫追問說:“我聽說古時候的圣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響束縛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隨著世俗的變動而變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聵不智之人,為什么不隱于眾人而要出來反對所有人呢,為什么不隨波逐流呢?為什么一定要潔身于淤泥之中,顯耀于污穢之上,卻使得自己遭受不應該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們都知道,剛清洗過頭發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塵,剛剛沐浴的人要穿清洗過的衣裳。誰會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軀蒙受塵土的污染呢?對我來說,我寧可遠離那混沌的廟堂也不能忍受與他們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這汩羅江中葬身魚腹,我也不愿讓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潔的污垢。”于是屈原懷抱石頭,以身投汨羅江。
擁有一身才氣、心懷天下的屈原,被皇帝流放都不曾感到絕望的他,因為楚國被秦國所打敗而感到絕望,心中沒有了歸屬。在這樣情況下的屈原選擇投江身亡,而屈原投江的地點就是汨羅江。
屈原的愛國詩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他具有非凡的自信與自負,為人狂傲,詩也是常常含著瑰麗出奇的想象,超脫物外的浪漫情懷,憂國憂民的愛民之心,更有那磅礴洶涌的愛國熱情。
他的詩就如他的人,感情真摯,一不小心就會噴涌而出。
恰如《九歌·國殤》。
《九歌》創作于屈原晚年被流放的時期,那個時期的屈原懷著對于天地的敬畏,對于楚國先祖創下基業的懷念,滿懷著屈原對于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公認的屈原作品的最高峰,而《國殤》是其中的佼佼者。
穿著鎧甲,拿著吳戈的戰士在車轂交錯中噴灑熱血,既然離開國家想要開創基業,保家衛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回國。他深愛著他的國家-----楚國,愿意為塔放棄生命,只求它的屹立不倒,所以即使是身首異處也從不后悔,他拿起武器就不曾放下,保衛它,守護它,只求在死后也能化作英魂,來看著它——他的楚國。
這是屈原對于英雄的贊歌,但這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感情,對于他深愛的國家,他愿意拋頭顱,灑熱血,希望他的君王能理解他的苦心,希望他的國家能夠長盛不衰,希望哪怕失去了軀殼也能守護它。全詩不過十句,就將一場激烈異常,場面驚險的詩句描繪的栩栩如生,滿含著屈原異乎偏執的愛國之心。
雖然現在對于這段歷史幾乎不可考,我們不知道交戰的對方是誰,但是誰在乎呢,我們在乎的只有屈原的委屈憤懣,屈原的愛國之心。這就夠了,愿他的詩陪著他的英靈,永生!
看了“屈原的故事概述”還想看:
1.屈原的故事概述
2.關于屈原的故事有哪些
3.屈原投江的故事簡介
4.關于屈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