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歷史上一談到紙上談兵,就會自然而然的聯系到趙括這個名字。誠然,這個成語的出現確實是源于趙國與秦國的大戰,更為確切的說,是源于趙國趙括與秦國白起的戰爭。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歡迎大家閱讀。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但趙括難道真的是半點才能都沒有嗎?真如歷史上人們對他的評價嗎?又或者是有什么隱情導致了人們對他的認識發生了偏差?
我們對趙括的評價,應該是來源于歷史的,但是也要考慮到當時的一些客觀實際情況,這樣作出判斷才較為全面和客觀。
趙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親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趙奢,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兵二代,他從小也算是天資聰穎,學習能力極強,很小都能熟讀兵書,也能從趙國發生過的戰役中總結經驗教訓。可以說, 趙括并非是一個純粹的書呆子,他并非那種死讀書的人,他能將書上的知識結合實際發生的戰役來進行評判,那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非是毫無應變經驗的。
那么為何趙括的出征會導致失敗呢?敵我兩方,失敗的原因不是從自身來尋找就是從對方來尋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對方太強,這里,我們要花點時間談談秦國的白起,趙括這場戰爭的對手。
白起的作戰才能是極其強大的,他是一個偉大的將領,并被稱為四大戰將,可謂對他的評價之高。
趙括也許是缺乏對戰經驗,但換做任何一個新起之秀,面對強敵如白起,估計也只能慘敗而歸了。
趙括是誰
趙括何許人?他因何出名,他有什么成就,他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趙括,趙國武將,其父是趙奢,趙國著名的,大將之才。小時候,趙括也是十分聰明伶俐,大有成為神童之跡象,記憶力尤為突出,對詩詞熟讀幾遍后便能爛熟于心,但趙括對詩詞歌賦卻并不熱衷,反倒是對兵書、兵法、排兵布陣尤為喜愛。
在趙括的潛心鉆研下,逐漸對各國戰爭的評價也基本能夠切中要害,大有一代大將之潛質。
外人都道虎父無犬子,紛紛恭賀趙奢生了個聰明之子,以后能繼承大業,繼續為大趙國貢獻,成為國之棟梁,一國之呢。但趙奢對趙括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自然是得到這么個聰明的兒子,心思剔透,基本上稍加點撥便能夠舉一反三,但憂的卻是,此子小時候就如此出眾,眾人對他的稱贊是不是會害了他,讓他泯然眾人矣,除此之外,如果長期讓他處于這種被羨慕的環境,那他是不是會變得更為自負,俗話說自滿便是失敗的前兆。
在趙奢死后,趙國的發展歷史用鮮血將這個事實證明,趙奢的擔心,確有未雨綢繆長遠之眼光,在長平之戰中,趙括便自持過高,不聽勸阻,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見來進行排兵布陣,但由于他本身并未親身獨立指揮任何一場戰爭,空有理論經驗卻沒將其付諸于實踐,正是這點最后讓趙國的40萬余人全部成了他陪葬,也開啟了趙國的末路序幕。
趙奢趙括
趙括趙奢都是中國古代有名的人物,其中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現在他還是人們嘲諷的對象,而趙奢則是趙括的父親,他有著優秀的才能,曾經在閼與之戰里面擊敗了秦軍,為趙國得來了一場大勝。
趙奢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他不只是有著出色的軍事能力,在政治上也有著不錯的表現,他早年的時候在趙國收稅的時候就有過不畏強權,勸諫平原君的事跡,在閼與之戰以及閼與之戰以后的論兵的時候更是展現了驚人的才能,讓當時著名的齊國大將田單都覺得自愧不如,而且趙奢這個人不只是才能出眾,人品也是非常好,他在軍中當將領的時候,從不曾貪污受賄,而且得到了趙王的獎賞也都是拿來和將士們分享,而且待人溫和,因此深受手下將士們的敬重,他去世之后,被趙王后葬在了邯鄲附近的西山之中,被稱為馬服君,后來他的子孫都是以馬為姓,是馬姓的一大重要來源。
趙括和他父親則不同,雖然從小就飽讀兵書,但是他畢竟年輕,沒有上過戰場,雖然說到軍事辯論就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所以他覺得自己的軍事能力已經天下無敵了,因此趙奢非常擔心他,曾說:“兵家征戰本來是生死之事,是非常危險的,但是趙括現在卻覺得他很容易,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趙國讓他當將領的話,會很危險的。”果然后來在趙括第一次打仗的時候就失敗了,還累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使得趙國從此勢弱,失去了大量的新生力量。
看了“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還想看:
1.趙括紙上談兵的歷史故事
2.紙上談兵的趙括簡介
3.《趙括紙上談兵》相關閱讀題的答案
4.紙上談兵的趙括
5.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