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的嗎
說起古代的巾幗英雄,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會是代父從軍的花木蘭。花木蘭作為一個女子,能夠在軍營中生活多年,還不被人發現,這是很困難的。因此有人會懷疑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的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的嗎,歡迎大家閱讀。
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的嗎
首先要從花木蘭所處的歷史年代和背景環境說起。《花木蘭》中有一句是“可汗大點兵”,縱觀整個北魏時期,自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國家上下全方位漢化之后,稱呼國君就不再使用“可汗”這種原本屬于胡人的稱呼。所以花木蘭的活動時期應該是在這之前,也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在位時期。
拓跋燾發動對柔然族長達25年的戰爭,一直從424年打到了449年才宣告結束,這與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事件也基本吻合,為花木蘭代父從軍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還未發生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所以實行的還是胡人自己的奴隸制度那一套,可汗要發動戰爭的時候,每一家每一戶都要出一名男丁參加可汗的軍隊。花木蘭沒有兄長弟弟,家里父親年紀也大了,當不了兵,所以花木蘭因為孝順所以裝扮成男子假冒父親去當兵是有事實可能的。
這就是《木蘭辭》所說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故事的最后,北魏大敗柔然族,木蘭凱旋歸,“策勛十二轉”,北魏朝廷要封賞花木蘭為尚書郎。花木蘭卻“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與她身為女子不方便為官相呼應。最后,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在民間傳開,文然以此為寫實創作了《木蘭辭》,也就是所謂的民間述史。
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
花木蘭的故事只是記載于《木蘭辭》,我們要考證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也只能從《木蘭辭》入手。《木蘭辭》是屬于《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并稱樂府雙璧,《木蘭辭》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可見非同一般。
我們先從源頭入手來考察一下《樂府詩集》所包含的歷史真實性是否可靠。《樂府詩詞》的詩歌收錄來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的文人創作,另一種是采集民間的故事創作。毫無疑問,《木蘭辭》是屬于民間故事創作而被收錄進《樂府詩詞》。據記載,是宋代的郭茂倩將《木蘭辭》收入到《樂府詩詞》。
所以《樂府詩詞》又帶有寫實的特點,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都是根據真實的民間故事藝術加工而成,它們既是詩歌也是歷史的真實記載,可以當作史料依據,
是另一種形式的歷史補充。
所以雖然史書沒有確實的關于花木蘭的記載,但是依據可以作為民間史實的《木蘭辭》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花木蘭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按照《木蘭辭》的創作時間來推算,花木蘭應該是北魏時期的人。
并且歷朝歷代都有文人雅士確認花木蘭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杜牧,明代學者徐文長等人。
依上所述,歷史上是有花木蘭這個真實人物的。
在歷史上對于花木蘭這個巾幗女英雄的記載更多的是出于詩歌當中,在正史上并沒有記載,但從其他方面來考究,花木蘭這個人物形象是真實存在的。而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是真實事情的可能性極大。
花木蘭的故事
花木蘭作為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女英雄,關于她的故事流傳地很廣。這里就跟大家介紹一個最為熟悉的花木蘭的故事,就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花木蘭從小就跟隨在父親的身邊,因為父親本就是一個軍人,所以花木蘭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等,還很喜歡看兵書,久而久之她也可以說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人”了。后來因為國家要招兵去打仗,每家人都要出一個男子去大戰,但當時父親已經年老,上不了戰場,而弟弟也還年幼。情急之下,花木蘭決定代父從軍。好在最后花木蘭不僅沒有被發現自己的身份,而且還獲得了很多不錯的戰績,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從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這位女英雄不僅才貌雙全,有勇有謀,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是一個忠孝節義的人,真不愧是我們的巾幗英雄。
看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的嗎”還想看:
1.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勵志句子
2.花木蘭的資料簡介
3.花木蘭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