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重耳怎么讀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晉文公重耳怎么讀,歡迎大家閱讀。
晉文公重耳怎么讀
重這個字呢,它不是沒有部首的,它的部首是“里”,除了部首之外還有兩道筆畫。也是有兩個讀音的,一個zhòng,一個chóng。重耳的重呢,在這里是第二個讀音。
這個讀音的“重”字,有三個意思。一個形容次數不斷,反反復復的,一次又一次。另一個意思呢,是說一層層,一種種,很多而且條理分明。最后一個意思呢,是指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九九重陽。
其實這是一個會意字是“人走千里”的意思,后來被人引申成了雙腿沉重。人行千里,每個人的名字都有著與他人生相關的寓意在里面,想起當初重耳逃難的時候,又何止是走了千里啊。
關于“耳”這個字,大家應該不陌生吧,畢竟是人體器官的一部分。讀作er,有二聲的,也有三聲的。因為習慣問題,重已經是二聲了,后面的耳就被人們讀成了三聲。作為一個象形文字,耳的本義呢,就是聽力的器官,因為跟耳朵有關嘛,也被引申成了聽到,谷物在經受小雨的滋潤之后生長出的嫩芽等等。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語氣詞的用法,表示限制、轉折或是結束,文言文中這種句讀法最常用了。在讀一篇文言文的時候,在一個句子的最后有一個“耳”字還蠻常見的。
開玩笑一點的來講,人行千里結束,重耳的名字,重耳的前半生。走走停停,千里之后,變得出息了,成了國君。
介子推與重耳的關系
也許是因為當初重耳的血統問題,也可能是宗法分封的遺留,總之,重耳當初逃亡的時候,身邊還是有一些忠臣的,比如說介子推。
介子推是個人物,很聰明,也很有智慧,還特別的清高。當初重耳逃亡的時候,他跟隨著重耳,給了他很多的幫助。傳說中有一次重耳餓到不行了,身邊只有介子推,沒辦法,介子推也找不到食物,就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可是重耳身邊的有本事的人太多了,重耳當了君王之后,論功行賞,當初給他幫助的人也太多了,所以一開始就把某個人給忘記了,被別人提醒才記起來。
介子推一看哦沒有我什么事情了,那我就走了吧。也是文人的一種清高,帶著自己的媽媽上山住去了。重耳開始禮賢下士了,派人去請,三番五次請都請不動,親自去介子推也不從山上出來見他。這個時候有人給他出餿主意,說君王啊你放火燒山吧,介子推一看起火了,就肯定會出來了。
重耳一聽有道理,于是就讓人照做了。然而他不知道,文人把一種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要,那東西叫做骨氣,而介子推恰巧是文人。所以,介子推寧愿自己死了,也不愿意出賣自己的氣節和骨氣。就這樣,可能介子推一開始不想死的,但是走到了一定絕境,閉著眼咬著牙也要繼續走下去了。
大火越來越旺,最后迎接重耳的,只剩下燒焦的尸體了。
晉文公攻原
晉文公攻原是一篇文章,出自韓非子。他寫了很多民間流傳的典故,這篇關于晉文公征戰故事,除了提出君主通過誠實守信可以更好的順應人心治理國家得天下外,還列舉了君王明察下情的重要性。韓非子寫文的目的是為了給君主們提出各種強國稱霸的方法。
晉文公重耳曾經在外逃亡十九年得到齊國楚國和秦國的幫助,等到他重新回到晉國開始統治晉國的時候,他又該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呢?晉國國力逐漸強盛,開始擴大晉國勢力范圍。韓非子指出雖然晉文公可能與曾經有恩于他的國家對戰,但是晉文公是一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一定會兌現許下的諾言,這樣的君主最后才能夠得到人心,稱霸中原。
晉文公攻打原國就是一個例子。晉國在出兵原國的時候只準備了十天的糧草,晉文公作出約定,如果十天后原國沒有打敗,就退兵。所以希望晉軍能十天內取勝。兩軍僵持,原國的糧草也快用完。而到了約定的日子,晉文公果然如約退兵。
退兵前,原國細作提供情報,再多三天原國可以攻克,軍內大臣也都紛紛勸晉文公再拖遲幾天。晉文公卻回應,說為了得到原國,而破壞了自己的誠實信用,認為不值。晉文公退兵后,他的誠實守信卻傳遍了原國。原國老百姓認為晉文公是一為好君王,都愿意歸屬于他。因此晉文公雖然沒有攻打下原國,卻反而得到了原國民心。
韓非子還在文章里列舉了具體的誠實守信應該如何做到,以及身體力行的去實行的例子。誠實守信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在各個方面都應該去遵守。在與朋友相交,與群臣們制定策略,在對待百姓上,都應該重視信譽,有了信譽,才能真正的使得朋友真心支持相助,賢臣們進行輔佐,百姓們真心擁護。這樣的話,還有什么國家會治理不好,會強大不起來呢?
看了“晉文公重耳怎么讀”還想看:
1.晉文公是個怎樣的人
2.晉文公叫什么
3.晉文公的故事有哪些
4.關于晉文公的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