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著名的戰爭,其中十大著名戰爭影響深遠!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是什么,供大家閱讀!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繻葛之戰
春秋初期,周王室衰微,無力控制各諸侯國。鄭莊公利用鄭國財力充實、鄭君三世充任王卿的優越條件,挾天子以令諸侯。周王對莊公的專橫跋扈十分不滿,逐步削弱其在王朝的權力,周、鄭矛盾日益加深。周桓王十三年,桓王免去鄭莊公所任王朝卿士之職,莊公因此不朝見周王。當年秋,周桓王統率周軍,并征調陳、蔡、衛等諸侯國軍聯合攻鄭。鄭莊公率軍迎戰周聯軍于繻葛。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假途滅虢之戰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國,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境),但虞(今山西乎陸北)鄰虢的北境,為晉攻魏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采用大夫旬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泓水之戰
春秋初期,宋、楚爭霸中原,楚軍擊敗宋軍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的作戰。齊桓公死后,中原地區出現霸權真空。宋襄公欲代齊稱霸,乘齊國內亂之機,聯合衛、曹、邾等國伐齊獲勝,遂自以為力量強大,公然逞霸主威風。而早已覬覦中原的楚國,正力圖北進,不容宋襄公所為,聯合魯、陳、蔡、鄭、齊等國,形成與宋對立的集團,并設計使宋襄公在盂地之會中被執受辱。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長勺之戰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魯軍迎戰齊軍于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后發制人而獲勝的著名作戰。春秋初期,齊、魯兩個相鄰軍事大國爭衡,時有沖突。周莊王十二年,齊國因襄公之死發生內亂,魯莊公以武力干預齊國立君之事,導致齊、魯戰于乾時(今山東桓臺南),魯軍慘敗,軍力大損。齊桓公君位方定,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國未安”,不可輕動的意見,急于對魯用兵,以報魯助公子糾爭奪君位之仇。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柏舉之戰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吳國大軍深入楚境,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進而攻破楚都郢(今荊沙北)的遠程進攻戰。自周敬王五年吳王闔閭即位后.吳、楚爭奪江淮霸權的斗爭,轉入吳國掌握戰略主動的新階段。鑒于楚國雖然內政腐敗,但地廣兵多,闔閭在行人伍子胥、太宰伯嚭、孫武等人輔佐下,采取分師輪番擾楚,“亟肄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方略……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城濮之戰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 泓水之戰后,楚國憑借強大實力和聲威,控制了中原地區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中小國家,大有囊括中原之勢。時晉國在多年內亂之后迅速振興。自晉文公即位,內修政治,任賢使能,發展經濟,擴建三軍,國力日益強盛。對外積極圖霸,舉“尊王”之旗,派兵護送因內亂而逃亡在外的周襄王返國……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商密之戰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6),秦助晉文公奪取君位,本欲以此控制晉國,但晉國力增強,又拒秦參與“勤王”,使秦控晉以東出中原的企圖未能得逞。秦穆公乃謀南出武關(今陜西商南東南),奪取秦、楚界上附屬于楚的部國(都商密,今河南浙川西南),以求迂回東進。正圖與楚爭霸的晉文公,為減少秦、晉磨擦,增加楚國后顧之憂,亦積極助秦向南發展。次年,秦聯合晉國出兵攻部。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鄢陵之戰
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長期爭霸的晉、楚兩國,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開的一次大戰。晉國經鞍之戰而制服大國齊,與楚國勢均力敵。周簡王七年,在宋大夫華元調停下,晉、楚弭兵議和,實則蓄積力量,等待時機,以利新的爭霸決戰。晉國乘楚背棄秦國之機,擊敗秦國于麻隧(今陜西涇陽北),暫時解除側背威脅;又以會盟方式鞏固與吳國的聯盟,形成南北策應以對楚之勢。楚國亦置弭兵之盟于不顧,于周簡王十年出兵進攻……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雞父之戰
春秋末期,吳軍為奪取淮水流域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臺),大敗楚聯軍于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的作戰。從吳王壽夢至吳王僚60余年間,吳國雖在聯晉制楚的斗爭中逐漸強盛,卻因溯江攻楚實難及淮水流域為楚國控制,而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地處淮域中心的州來,與其東面的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南面的居巢(今合肥西北)互為犄角,成為吳國自陸上西爭北進難以逾越的障礙。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馬陵之戰
戰國中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敗魏軍的一次著名伏擊戰。魏于桂陵之戰中被齊擊敗,又被秦奪去河西重鎮少梁(今陜西韓城西南)、舊都安邑(今屬山西運城),然其實力尚未根本削弱。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魏又召集鄒、魯、宋、衛等國赴逢澤(今河南開封南)會盟,自稱為王。齊、楚、韓等國對此不滿,拒不赴會。次年,魏命龐涓率軍伐韓。韓求救于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