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什么
春秋戰國來源于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那么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什么?
中國特定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后,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并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戰國分界線
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關于春秋戰國斷代,歷來說法不一: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
得名由來
春秋戰國來源于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而戰國的來源是《戰國策》,是國別體的史書,作者是西漢的劉向。
延伸閱讀
春秋五霸
齊桓公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這五個人。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于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于葵丘(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睢陽(今河南商丘)。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于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后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后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后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的"仁義之師"成為千古笑柄,宋襄公的霸業不過曇花一現。
楚莊王: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秦穆公塑像秦穆公: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于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以后,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于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后,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于“禮壞樂崩”的境地。
作為霸主,一本國經濟要發達,二實力(指軍事)強大。而且對于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宋襄公無才無能,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另,春秋五霸向來說法不一。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見初中歷史教科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或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