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歷史趣事3則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秋歷史趣事3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秋歷史趣事·蘇秦“合縱”的故事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拜師學藝,與張儀一起在鬼谷子那里學習縱橫之術。他曾經去見周天子,可是沒有人在周天子面前推薦他。于是,他改變主意,到秦國去求見秦惠公,向他獻計如何兼并六國。
可秦惠公剛剛殺了商鞅,對游說之士非常反感,他對蘇秦說:“翅膀還沒長硬的鳥,是不能夠高飛的,你的意見很好,可惜我現在還無法做到。”
蘇秦碰了軟釘子,可他并不死心,一次又一次地寫信給秦惠公,秦惠公卻依舊不理睬他。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身上的錢花光了,衣服也破舊不堪,蘇秦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家后,父母、兄弟、嫂子、姐妹,包括他的妻子都嘲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每天靠賣嘴皮子混飯吃,竟不知羞恥,怎么好意思回來呢?
家人的話讓蘇秦十分傷心。
從此,蘇秦埋頭苦讀兵書,仔細研究各諸侯國的政治情況,察看他們的地理位置,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十分用功。夜里讀書困倦了,就用錐子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把血都扎出來了,疼痛讓他重新精神起來,他便又聚精會神地看書了。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充分準備,他覺得自己能夠說服諸侯,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了。
公元前334年,蘇秦來到燕國,見到了燕國的國君燕文公。
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有土地二千里,壯士幾十萬,戰車六百乘,戰馬六千匹,糧食充足,百姓安樂,國家太平。可是,大王知道這一切是因為什么嗎?因為燕國的南面有趙國這個大屏障!大王為什么不親善近鄰趙國,反而要把土地送給遙遠的秦國呢?大王如果依我的計策,跟趙國訂立盟約,然后再去聯絡中原諸侯共抗強秦,這樣,才會永保燕國安全。”
燕文公非常贊同蘇秦的主張,他說:“先生說得有理,我愿意聽從您的建議。”
于是,他為蘇秦提供了大量的禮物,讓他去游說趙國。
蘇秦前往趙國,趙肅侯聽說他來了,親自到郊外迎接。
蘇秦對趙肅侯說:“秦國之所以不敢發兵來打趙國,原因在于他害怕韓國和魏國從背后襲擊它。如果秦國一旦消滅了韓國和魏國,您想一想,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您了。我曾仔細研究過地圖,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各國諸侯聯合起來,發誓結盟,一起對付秦國,那秦國就孤立了,怎么還敢來欺負六國呢?”
趙肅侯說:“我年輕,做國君的時間短,您的合縱計策我聽了,感覺受益匪淺。如今,您有心保全天下,安定諸侯,我愿意跟隨。”
趙肅侯送給蘇秦一百輛馬車,一千斤金子、一百雙玉璧、一千匹錦繡,請他去聯絡其他各國諸侯。
蘇秦奉趙肅侯之命,先后向韓、魏、齊、楚四國諸侯,詳細說明了割地求和的弊端和聯合抗秦的好處,各國諸侯都覺得他說的有理,一起趕到趙國去簽訂盟約。
蘇秦憑借他的如簧之舌,終于使六國合縱的局面形成了。所謂合縱,是指弱國聯合進攻強國,具體點說,是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
南北為縱,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謂之“合縱”。
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在趙國的洹水,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北部,正式訂立了合縱的盟約,大家公推蘇秦為“縱約長”,把六國的相印都交給他,讓他專門管聯盟的事。
蘇秦“合縱”計劃實施之后,秦國十五年未敢派兵出函谷關。
春秋歷史趣事·張儀“連橫”的故事
張儀是魏國人,他跟蘇秦一樣,原來也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政客。張儀師從鬼谷子學習游說之術,學成之后,開始在各諸侯國之間游說。他曾求見過魏惠王,可魏惠王沒有見他,于是,他又來到楚國,可是,楚國也沒有他的用武之地,而且,楚國相國的門客們懷疑他偷走了相國的玉璧,把他抓起來,打了幾百板子。
他回到家里,妻子見他被打成這個樣子,眼淚不由流了下來,心疼地說:“你如果不去學游說之術,會受到這樣的恥辱嗎?”
張儀張開嘴,問:“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妻子說:“舌頭還在。”
張儀自信地說:“舌頭在,這就足夠了。”
張儀得知蘇秦在趙國為相,就去投奔他。原以為蘇秦會看在同窗好友的分上,給他一份差事,誰知,蘇秦不但不幫他,反而譏諷他:“你那么有才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我有權向大王推舉你,可是,你不值得收留啊。”
張儀一氣之下去了秦國。
他去秦國的時候,有一個朋友一直跟著他,與他同吃同住,還給了他馬車和金錢,資助他去見秦惠公。秦惠公聽說張儀來了,十分高興,很快召見了他,并拜他為客卿。張儀得到重用,他的那位朋友卻要回趙國去了。到這時,張儀才知道,這個朋友其實是蘇秦的門客,而暗中幫助他的人正是好友蘇秦。
原來,蘇秦怕張儀貪圖小利而磨損斗志,特意用激將法激發他前往秦國。另外,蘇秦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讓張儀暗中幫他,不使秦國拆散六國剛剛建立的聯盟。
張儀非常感激蘇秦。
后來,蘇秦被人害死,他的“合縱”謀略漸漸不被六國采用,六國互相攻擊,給秦國創造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公元前313年,秦惠公準備發兵攻打齊國,可是,齊國和楚國結成了一個新的聯盟,這兩個大國聯合在一起,對秦國極為不利。
秦惠公找來已是丞相的張儀商量對策。
張儀說:“只要我去一趟楚國,一定可以拆散齊楚聯盟。”
秦惠公一聽,十分高興,馬上派他出使楚國。
楚懷王聽說張儀的聲望很高,便親自召見了他。
張儀說:“臣下奉秦王的命令,特意來同貴國結盟來啦。如今天下最強大的國家就是秦國與楚國,秦王看在大王的面子上,愿意與您聯起手來,一起平分天下。大王聯合弱小的齊國,哪有聯合強大的秦國合算呢?”
楚懷王一聽,有些心動,就問:“丞相所說的都是實話嗎?”
張儀一本正經地說:“我乃一國丞相,說話怎能不算數呢?要是大王肯聽從我的意見,下決心與齊國斷交,秦王愿意把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
楚懷王一聽,心花怒放,馬上答應了張儀的要求。
群臣都向楚懷王表示祝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說:“秦國為什么要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與齊國簽訂了盟約嗎?楚齊結盟,秦國才不敢來欺負我們,這個結盟一解除,恐怕秦國的軍隊也就到了。如果秦國真的愿意把六百里土地給咱們,大王不妨先派人去接收,等土地到手了,再和齊國斷交也來得及。”
楚懷王哪里聽得進陳軫的話,他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去接收商於。
誰知道,張儀一回到秦國,就聲稱自己出門翻車摔傷了腳,一連三個月沒有上朝。楚國的使者不耐煩了,派人回去向楚懷王報告,楚懷王以為秦國懷疑自己與齊國斷交不徹底,便專門派了一個人到齊國去,把齊宣王辱罵了一通。
齊宣王氣憤極了,他派人來見秦惠公,要求和秦國結盟,一起發兵攻打楚國。
張儀見楚齊聯盟徹底破裂了,這才重新出面,接見了楚國的使者。
楚國的使者提出商於六百里土地的事,張儀吃驚地說:“大概你們聽錯了吧?我是說我的封地六里,可不是商於六百里。秦國的土地都是征戰所得,怎么可以隨便送人呢?”
使者無奈,急忙回國向楚懷王報告。
楚懷王這時才發現自己上了張儀的當,他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就發兵攻打秦國。秦惠公派大將魏章迎戰,結果楚軍一敗涂地。楚懷王派去的十萬人馬只剩下兩三萬,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被秦國奪去了。
張儀用欺騙的手段收服了楚國,后來又先后到齊、趙、燕等國去游說,推行他的“連橫”策略。所謂“連橫”,是指跟隨強國去攻打其他弱國,具體點說,是指“戰國七雄”的某幾國跟隨秦國去進攻別的國家,瓜分他人,壯大自己。東西為橫,秦地偏西,六國居東,因此,六國服從秦國為“連橫”。
春秋歷史趣事·孟嘗君雞鳴狗盜的故事
孟嘗君姓田,名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的異母弟弟。因為孟嘗君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按照當時的習俗,說這樣的孩子一旦長得跟門框一樣高了,對他的父母是十分不利的。于是,父親便想把他扔掉,可是母親舍不得,堅持著把他養大了。
長大后,他問父親為什么不要自己,父親不耐煩地說出緣由。不曾想,孟嘗君的一番話令父親大吃一驚。孟嘗君說:“人生究竟是受制于天呢,還是門框?如果受制于天,那你再憂慮也是沒有用的,如果受制于門框,那就把門框抬高就是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孟嘗君的才能越來越顯現出來,父親也拋棄了偏見,讓他主持家政。父親去世后,他接替了父親的爵位及封地。
孟嘗君的門下有三千多門客,他們無論出身貴賤,只要到了孟嘗君這里,都能受到相同的待遇。
秦昭公聽說了孟嘗君的名氣,就邀請他到咸陽去,說是要拜他為丞相。孟嘗君的門客們知道后,都極力反對,可是,孟嘗君猶豫一番,最終還是到秦國去了。秦昭公親自歡迎他,孟嘗君則把一件純白的銀狐皮衣送給秦昭公作見面禮,秦昭公十分高興,命人把它藏在內府的庫里。
秦昭公本來真心打算拜孟嘗君為丞相,可是,他的大臣說:“這個人是齊國的貴族,手下又有那么多的門客,他當了丞相,一定事事先替齊國著想,哪里還會想著我們秦國呢?”
秦昭公一聽,有些后怕,馬上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后悔沒有聽取門客們的意見,冒險到秦國來。到了這時,只得想方設法地逃出去。他打聽到秦王身邊有個受寵的妃子,便托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救你們并不難,不過我也希望能有一件銀狐皮衣。”
皮衣只有一件,已經獻給秦昭公了,哪里還能要回來這時,有一個門客站起來,說:“您放心吧,我有辦法。”
當天夜里,這位門客便潛入王宮的內府庫里,把那件銀狐皮衣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銀狐皮衣送給了那位妃子,妃子果然在秦昭公耳邊大說好話,并一再為孟嘗君求情,秦昭公真的釋放了孟嘗君,并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國。
孟嘗君一刻不敢停留,急急忙忙往函谷關趕去。他怕秦昭公反悔,半路上更改了通行證,連自己的姓名也換了。半夜里,他們來到函谷關,只見關門緊閉,根本無法出去。依照秦國的規矩,關口要在雞叫的時候才能開關放人,可現在離雞叫的時候還早,如何才能過關呢?
正在大家愁眉苦臉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學起了雞叫,他一聲接一聲地叫著,竟把關里的公雞引逗得全都叫了起來。
守關的兵士以為天要亮了,便開了關門,放孟嘗君他們出去了。
孟嘗君他們出關不長時間,秦國的追兵就趕到了。原來,秦昭公真的后悔了,他要殺掉孟嘗君,可惜追兵晚到了一步,孟嘗君已經跑遠了。
其實,這兩個立下大功的門客初到孟嘗君門下時,許多人還瞧不起他們,自從有了這次經歷,大家都很佩服他們。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了齊國的相國,他手下的門客就更多了。
一天,有一個叫馮諼的人,聽說孟嘗君善待門客,就穿著草鞋來見他。孟嘗君把他安頓在門客們居住的傳舍里,讓傳舍的舍長善待他。誰知,這個馮諼每天吃飯的時候,都用手指彈自己的佩劍,一邊彈,一邊唱:“長劍回去吧,吃飯沒有魚。”
孟嘗君聽了,覺得很有趣,就對舍長說:“給他魚吃。”
馮諼吃到魚了,可是,他依然彈劍唱歌:“長劍回去吧,出入沒有車。”
于是,孟嘗君給他備了馬車。
這個馮諼“得寸進尺”,又彈劍唱道:“長劍回去吧,沒有錢養家。”
孟嘗君一打聽,知道馮諼家里有個老娘,馬上派人送去許多吃的和穿的。如此一來,馮諼不再唱歌了。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諼到他的封地薛城去收賬,臨行前,馮諼問孟嘗君:“回來的時候需要買點什么?”
孟嘗君說:“你看著辦吧,家里缺什么,你就捎點什么回來。”
馮諼到薛城之后,收回了十萬利息錢,他用這些錢置酒宰牛,把所有借債的人召集在一起,大家開懷暢飲。酒至半酣,他讓眾人把債券拿出來一一核對,有能力付出利息的,重新約定期限;沒有能力付出利息的,就把他們的債券一把火給燒了。
馮諼對大家說:“孟嘗君放債,是為了讓貧窮的百姓過上富裕的日子,之所以收利息,是為了養活那些門客。現在,已經富足的百姓與我約定了付利息的期限,還很貧窮的百姓,孟嘗君已經免除了他的債務這是多好的主人啊,我們可不能辜負他呀!”
眾人一聽,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后,孟嘗君十分生氣地問他:“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里的三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馮諼說:“我臨走的時候曾問您需要買點什么,您說,家里缺什么,就買些回來。我覺得您這里什么也不缺,就是缺少對老百姓的‘情義’,所以,就為您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這才恍然大悟。
后來,齊王聽信謠言,罷了孟嘗君的官,他的三千門客一哄而散,只有馮諼一個人陪著他。他們回薛城的時候,百姓出城百里迎接,場面之大,讓孟嘗君十分感動。
孟嘗君對馮諼不停地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春秋歷史趣事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秋歷史趣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