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齊國的歷史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秋戰國齊國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齊國的歷史·簡介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自姜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齊國疆域已經是瀕臨大海的大國,齊國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于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時代七雄之一,前221年,最后為秦國所滅。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后,仍以臨淄為都城。
春秋戰國齊國的歷史·呂氏齊國
武王伐紂,周得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于是有齊國。按照《春秋》的筆法,齊國是侯爵。
師尚父,即尚(正史稱太公望、呂尚、呂望;亦稱呂涓、呂牙;據《封神榜》等虛構小說而得來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炎帝之后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岳,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為呂氏始祖,后世從其封姓(根據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稱氏的規定),故曰呂尚。齊國初封于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與山東省昌樂縣皆稱為古營丘地,史學界尚有爭論)。疆域最初只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是在經濟上,齊國成了大國。
武王崩,成王就位,周公旦攝政。管蔡作亂,淮夷叛周;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獲得征伐的權力,在政治上,齊國成了大國。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盟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公子小白君主,是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國是最先邁入霸主地位的,它首先滅掉了位于今天山東壽光西南的紀國,然后在今山東汶上北,滅掉了位于那里的郕國。
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于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于柯。次年,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并與宋、衛、鄭會于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復會于鄄,開始稱霸諸侯。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于召陵。此后,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鄭、許、曹于葵丘。齊霸業達于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于鞌(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于晉的中原強國。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后)、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于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陳釐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齊康公,本名貸。在位時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田和為相。周安王十一年(前386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于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79年齊康公死。
姜齊自太公望立國至康公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享國六百六十五年。后田氏代齊。
春秋戰國齊國的歷史·田氏齊國
“周天子許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于周室”,田氏代齊,呂齊消亡,田齊興盛。
田氏出于陳厲公之子陳完。陳完,媯姓,陳氏。其先虞舜之苗裔封于陳,遂以國為氏。陳厲公有子完,避禍奔齊,齊桓公使為工正。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史稱田敬仲完。傳五世至田桓子,“事齊莊公,甚有寵”,田氏始大。田桓子的孫子田釐子乞,事齊景公。齊景公薨,齊國的卿國氏、高氏立晏孺子為君,結果田釐子連同鮑氏殺高昭子、逐國惠子,立陽生為齊君(齊悼公),弒晏孺子,“田乞為相,專齊政”。田釐子的兒子田成子恒與與監止(監,一作“闞)為齊簡公左右相。于是田氏與闞氏相爭,結果田常獲勝,弒齊簡公,立平公,益專齊政。
田恒的曾孫田和,相齊宣公。“宣公卒,子康公貸立”,“貸立十四年,淫于酒婦人,不聽政。太公(田和)乃遷康公于海上”,不久,通過魏文侯,田和順利讓周天子承認自己是諸侯,“田和立為齊侯,列于周室”,田氏代齊,成為大國,都臨淄。
田和,史稱齊侯太公和,是田齊的第一代齊侯。
田氏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于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于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愍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愍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后,使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