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歷史:呂氏齊國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春秋戰國齊國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齊國的歷史·簡介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自姜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齊國疆域已經是瀕臨大海的大國,齊國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于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時代七雄之一,前221年,最后為秦國所滅。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后,仍以臨淄為都城。
齊國歷史:呂氏齊國·簡介
武王伐紂,周得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于是有齊國。按照《春秋》的筆法,齊國是侯爵。
師尚父,即尚(正史稱太公望、呂尚、呂望;亦稱呂涓、呂牙;據《封神榜》等虛構小說而得來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炎帝之后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岳,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為呂氏始祖,后世從其封姓(根據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稱氏的規定),故曰呂尚。齊國初封于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與山東省昌樂縣皆稱為古營丘地,史學界尚有爭論)。疆域最初只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是在經濟上,齊國成了大國。
武王崩,成王就位,周公旦攝政。管蔡作亂,淮夷叛周;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獲得征伐的權力,在政治上,齊國成了大國。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盟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公子小白君主,是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國是最先邁入霸主地位的,它首先滅掉了位于今天山東壽光西南的紀國,然后在今山東汶上北,滅掉了位于那里的郕國。
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于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于柯。次年,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并與宋、衛、鄭會于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復會于鄄,開始稱霸諸侯。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于召陵。此后,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鄭、許、曹于葵丘。齊霸業達于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于鞌(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于晉的中原強國。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后)、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于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陳釐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齊康公,本名貸。在位時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田和為相。周安王十一年(前386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于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79年齊康公死。
姜齊自太公望立國至康公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享國六百六十五年。后田氏代齊。
齊國歷史:呂氏齊國·歷史
呂尚受封
齊國早在西周時期已出現,當時周武王為了酬謝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于營丘,國名為齊。因國君為姜姓,故又稱為姜姓齊國, 史稱姜齊。太公東去就國,近鄰的夷人萊侯率軍與太公爭奪營丘。太公至營丘后,因應當地風俗,簡化禮節而修政。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
早期歷史
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建都于營丘。
周康王時期,周康王分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伋、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及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齊丁公三傳至哀公,因受紀侯在周夷王前進讒言被夷王烹殺。哀公死后,由他的異母弟呂靜被立為齊君,是為齊胡公。前866年,齊胡公為防紀國暗算,從營丘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令齊人震動及有怨言,齊哀公同母弟公子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胡公,將胡公之子驅逐出境,又把首都從薄姑遷到臨淄,是為齊獻公。獻公兩傳至其孫厲公,厲公昏憒暴虐,國民痛恨他,遂聯絡齊胡公之子入齊國攻殺厲公。胡公之子皆戰死,齊人擁立厲公之子呂赤為國君,是為齊文公。齊文公把參與殺厲公的七十人全部處死,結束長達四十余年的宮廷內亂。
釐公小霸
文公三傳至釐公。齊釐公先后與鄭莊公及魯隱公結盟,得到兩國幫助,在其后十數年間齊釐公先后主持與多國會盟,平定宋、衛與鄭三國之間的斗爭。齊國與盟國鄭、魯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討伐宋國、以郕國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不而討伐郕國、平定許國逼使許莊公出走,立其弟許桓公為國君、平定宋國華督之亂。前706年,齊釐公又在鄭國公子忽幫助下打敗狄戎,但是因贈送禮物給各盟國時,魯、鄭交惡,于前702年,齊國在鄭國要求下聯鄭伐魯。前699年,又應宋國要求,聯合宋、衛、燕三國討伐鄭國,齊國遂形成一個小霸之局面。到了釐公之子襄公在位時,國力更強。在前690年,降服紀國。前686年,齊國又與魯國討伐郕國,郕國降齊。
桓公即位
前685年齊大夫連稱、管至父弒殺齊襄公,立其堂弟公孫無知即位。齊大夫鮑叔牙早有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在襄公在位期間就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山東莒縣),另一大夫管仲則協助公子糾逃奔魯國。公元前685年,齊大臣雍廩殺國君無知與太夫連稱,國內無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相回國,魯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迎公子小白回到臨淄即位,是為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山東省桓臺縣)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莊公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腹獨⒐苤伲U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 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腹凸苤僬務?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國稱霸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后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 等小國。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將齊國的霸業推至高峰。
諸子爭位 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當賢臣管仲、隰朋及鮑叔牙等相繼去逝,齊國開始走下坡。
齊桓公和管仲立公子昭為太子,并囑托宋襄公予以照應?;腹氖?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腹w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身死不葬,蟲流出戶”。后來易牙、豎刁等人擁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公子昭逃奔宋國。前642年春,宋襄公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以助公子昭歸國爭位。三月,迫于諸侯軍隊的壓力,齊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無虧,迎立太子昭。但其余四公子的追隨者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國。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于甗(今山東濟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即位。此次動亂之后,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
孝公死后,其子被衛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是為昭公。昭公死后,其子姜舍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公子商人弒殺自立,是為懿公。四年后,懿公被弒,齊人恨懿公驕恣,廢其子而迎公子姜元于衛。姜元即位,是為齊惠公。一連串的爭位至此結束,但齊國因此國力衰落,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
霸業崩潰
惠公死后,齊國國勢日蹙。頃公在位時(前589年),齊軍在鞍之戰中被晉軍打敗。靈公在位時(前555年),齊國因背盟討伐魯國。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興師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御敵,在平陰被聯軍大敗。自此已無力稱霸。
晏嬰相齊
齊國一向由天子二守的國氏、高氏兩公族輔政,其后有鮑氏(鮑叔牙之后)、崔氏(齊丁公嫡子季子之后)、慶氏(公子無虧之子慶克之后)、晏氏(晏弱之后)、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后)、欒氏(惠公子公子堅之后)等卿大夫掌政,卿大夫勢力日大,互相兼并,更開始廢立齊國國君。桓公由高傒迎立。崔杼迎立莊公姜光即位,殺太傅高厚,獨掌朝政。后來因莊公與崔杼妻棠姜有染,崔杼大怒,聯合棠無咎弒君,另立莊公弟公子杵臼為君,即齊景公。前546年,左相慶封(慶克之子)攻滅崔氏,崔杼自殺。前545年,鮑氏、高氏、欒氏攻滅慶氏,慶封逃到吳國。此后,齊國由上大夫晏嬰主持國政。晏嬰生活節儉,謙恭下士。對內匡輔國政,屢次勸諫景公,拔擢賢才司馬穰苴、越石父等;對外出使別國,機敏善辯,不辱使命,使齊國名揚諸侯。
田氏專權
前532年,惠公后代的欒氏、高氏被鮑氏、田氏聯合所滅,欒施和高強奔魯,齊國公族勢力大大減弱。田氏為陳厲公陳躍后代,始祖為陳完,因在陳國內被排斥,流亡至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公正。陳完傳五世至桓子陳無宇,陳氏施惠于民,民心向歸田氏,陳氏因而強大,晏嬰曾暗地里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于田氏矣。”。陳氏的支系子孫陳穰苴因打敗晉、燕兩軍被任命為大司馬,因陳氏勢力擴大而警惕的高張、國夏對齊景公說穰苴的壞話,司馬穰苴被免官。釐子陳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國氏。前500年,晏嬰去世。由高、國兩家把持朝政。前489年,景公病重,遺命國夏、高張扶立少子公子荼為太子,驅逐群公子,遷他們至東萊。不久,陳乞發動宮廷政變,滅高、國兩家,高張被殺、國夏奔莒、晏圉奔魯。陳乞弒殺安孺子,與鮑牧及諸大夫另立年齡較長的公子陽生為國君,是為悼公。前485年,成子陳恒唆使大夫鮑息弒殺齊悼公,立公子壬為國君,是為簡公。前481年,陳恒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簡公,擁立簡公弟弟公子驁為國君,是為平公。自此之后,田恒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陳氏家族專權于齊國平公、宣公、康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