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歷史相關信息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戰國歷史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戰國歷史相關信息: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
戰國歷史相關信息·概述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兩種觀點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從這以后,天下經過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后,逐漸形成了七個實力強大的國家:韓、趙、魏、齊、楚、燕、秦。而戰國七雄則為七個君王(一說是七個國家):韓昭侯、趙武靈王、魏惠王、齊威王、楚悼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
伴隨著私田制和鐵器的廣泛運用,社會新興階層的崛起,戰國時期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上迎來變革的高峰。戰國時期,土地國有制徹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確立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國的改革或變法運動促進了這一轉變。土地自由買賣已經合法化,參與土地買賣的有貧民、官僚和貴族。秦國在商鞅變法后,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后,都變得強大起來,各國見狀,紛紛變法以圖強。
由于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并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涌現出了大量為后世傳誦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國的雛形。
【秦王掃六合】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只公元前221年,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1、揮師滅韓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虜了韓王安,在韓國故地設置了穎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縣),韓國宣告滅亡。韓國的滅亡是秦統一戰爭全面展開的標志。
2、破趙逼燕。秦滅韓之后,第二個目標就是趙國。公元前229年,趙國接連發生大地震和大饑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楊端向趙國發動全面進攻。王翦施行反間之計,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占領趙國本土。接著揮師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縣),逼近燕國。
3、攻破燕國。秦軍逼近燕國,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國的太子丹收容秦國叛將樊于期,并通過燕國勇士田光結識了刺客荊軻,企圖刺殺秦始皇,但荊軻未能殺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的憤怒。公元前226年,秦軍攻占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4、占領魏地。秦軍攻克燕都薊城后,把打擊的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魏國。王賁看到大梁城地勢較為低下,又離黃河、鴻溝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將黃河、鴻溝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個月后,城垣崩塌,秦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魏國滅亡。
5、大舉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軍攻楚。李信輕敵冒進,先勝后敗。公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請老將王翦,令率60萬大軍伐楚。大破楚軍于蘄南,殺楚將項燕,占領楚國大片領土。公元前223年,王翦與蒙武合攻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次年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降服百越之君。楚國宣告滅亡。
6、吞滅齊國。楚國滅亡后,秦始皇派王賁率軍深入東北,掃除燕、趙殘余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攻占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攻下代城,俘虜了代王嘉。燕、趙兩國徹底滅亡。至此,東方六國中就只剩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界南下進攻齊國。王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沒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況下,猝然攻入齊都臨淄(山東淄博)。齊王建入秦投降,齊國也被納入秦國的版圖。
戰國歷史相關信息·疆域
東南西北上中下;
齊楚秦燕趙魏韓。
秦:約占有今陜西關中、漢中,甘肅東南部,重慶、四川大部。
魏:約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占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占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歷史相關信息·政治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是武官之長。秦國于武王二年(前309)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楚國一直以令尹為最高官職,柱國或上柱國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國次一級的武官為尉,或稱國尉、都尉。國君的秘書稱御史,并有監察之任。郡縣的設置更為普遍,逐漸形成以郡統縣的格局。原來,官吏世襲,各有封地。戰國中期開始,國君對各級官吏改為給以一定糧食作為俸祿,或賞給黃金、錢幣。同時形成璽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璽為憑,調動軍隊以兵符為據。從而將一切權力集中于國君之手。縣以下,有鄉、里、聚的組織。鄉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編制,五家為一伍,有伍長,十家為一什,有什長。
戰國歷史相關信息·諸侯國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國七雄”。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并,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國,蜀國,閩越。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后期,秦昭襄王用范雎為相,采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