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歷史沿革
霍亨斯陶芬王朝是歐洲歷史上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王室。在12世紀,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德意志「皇帝黨」勢力的首領。1138年此家族取得德意志王位。1254年德意志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1268年該家族滅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歷史沿革,希望對你有用!
霍亨斯陶芬王朝圖片
霍亨斯陶芬王朝介紹
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德語名稱Staufer)1138--1254是歐洲歷史上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王室。最初霍亨斯陶芬家族為現時德國南部士瓦本(又稱為斯韋比亞)的世襲伯爵與統治家族。當地有一座名為"斯陶芬"的城堡,這就是家族的命的原因,"霍亨"是表示光榮、尊貴的前綴詞(如霍亨索倫)。由腓特烈一世在1079年迎娶了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兒阿格尼絲公主并繼任士瓦本公爵起,是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
和皇室聯姻使霍亨斯陶芬家族擠身于最高的統治階層,而且由于阿格尼絲公主的弟弟亨利五世沒有子嗣,法蘭克尼亞王朝告終。霍亨斯陶芬家族即成為理所當然的皇位繼承人。其后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為法蘭科尼亞和萊因的統治家族。在12世紀,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德意志「皇帝黨」勢力的首領。1138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在紅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權勢最盛,與羅馬教廷展開權力斗爭,并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島的統治權。但在腓特烈二世死后,此家族日漸衰落。1254年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性后裔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斬首示眾,該家族滅絕了。
霍亨斯陶芬王朝與周邊關系
在1138年,皇帝羅退爾二世駕崩,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女婿:薩克森和巴伐利亞的亨利(驕傲的)。但德意志貴族們害怕強大的王權會傳承下去,因此選擇了弱小的霍亨斯道芬的康拉德為王,就是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不甘為傀儡,并和德意志另一家族威爾夫家族進行了長期的斗爭,至死未見輸贏。正因如此,康拉德沒能到羅馬加冕,他是神圣羅馬帝國第一位沒有加冕的國王。
康拉德三世和腓特列一世時代,威爾夫家族是皇帝政權最大的敵人。此時,皇帝對諸侯采取強硬的態度。康拉德三世時代,曾一度剝奪了威爾夫家族的領地薩克森和巴伐利亞。在亨利二世(驕傲的)死后,蘇普林堡的格特魯德(羅退爾二世之女)獨立支撐著家族的事業,并于1142年追回了薩克森。亨利三世(獅子)親政后,于1156年和腓特烈一世交好,追回了巴伐利亞。
獅子亨利在德國歷史上的作用不容質疑。他曾跨過易北河,擊敗斯拉夫人,在這些土地上建立了德意志民族的秩序,同時建立的還包括一些著名的城市:不倫瑞克、呂訥堡還有著名的"獅子城"慕尼黑。
獅子亨利開疆擴圖的政策引起了包括皇帝在內的德國諸侯的恐慌。1166年他曾擊敗了反對他的德國諸侯聯盟,但腓特烈大帝于1180年強行瓜分了他的全部領地。由于需要和強權諸侯斗爭,皇帝的政策發生了變化,腓特烈一世時期,采取對其他諸侯的懷柔政策。1156年巴本堡家族得到了奧地利作為邊地侯爵領地,1180年瓜分薩克森和巴伐利亞之后,德國諸侯又進行了一次分贓。
在腓特烈一世之后,霍亨斯道芬家族的德國君主們對諸侯的政策都比較寬容。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間,幾乎對德國諸侯放任自流,諸侯們在自己的領土上享有很高的自治權,皇帝也沒有實質的政策制約諸侯勢力的發展。這些原因導致了霍亨斯道分王朝的根本產生了動搖。歷史證明,在腓特烈二世時期,帝國的中心從士瓦本轉移到了西西里,這里是腓特烈二世的故鄉。
霍亨斯陶芬王朝對意政策
康拉德三世在位期間,對意大利沒有什么大規模的動作,主要是因為當時家族的力量薄弱,主要精力都被放在和德國諸侯周旋。腓特烈大帝、亨利六世和腓特烈二世時期,對意大利的政策發生了兩次變化。
腓特烈一世時期,帝國對意大利一入侵為主。這種政策引起了包括教皇和意大利封建主們的恐懼和仇視。倫巴第、帕爾馬、威尼斯和教皇組成了強大的倫巴第聯盟,和腓特烈一世的德國軍隊展開了斗爭。1153年意大利戰爭威脅到了教皇的政權,雖然腓特烈一世達到了恐嚇教皇的目的,不甘失勢的教皇在加冕問題上對皇帝百般阻撓。1166年羅馬戰爭之后,倫巴第聯盟建立(1167),并在1176年雷納諾戰爭中徹底擊敗皇帝。腓特烈一世被迫簽署了《康斯坦茨和約》,在意大利皇帝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除了確定他的兒子亨利六世和西西里女王儲康斯坦絲的婚姻之外。
《列女傳》中記載,西西里公主出生時,被預言會顛覆西西里王國。因此她被送到修道院中,直到34歲還沒有出嫁。34歲那年,根據腓特烈一世的安排,她和年輕的亨利六世成婚。40歲那年,她生下了獨生子腓特烈二世,這次婚姻改變了霍亨斯道芬家族的意大利政策,取得了腓特烈大帝征戰半生所沒有得到的戰果。這是王朝對意大利政策的第一次轉變,此后意大利成為王朝安撫的對象,而皇帝同時兼任西西里國王的身份惡化了教皇和皇帝的關系,最終導致家族悲慘的結局。
由于腓特烈二世的身份,加之父親早亡,母親放棄了德國王位,并把孩子帶到了意大利,腓特烈二世自小就生長在西西里,并把西西里當作自己的故鄉。王朝對意大利態度第二次發生了變化--意大利成了帝國的中心,而士瓦本乃至整個德國都成了附屬品。同他的祖父不同,德意志諸侯將紅胡子腓特烈一世視為英雄,而對腓特烈二世不屑一顧。腓特烈二世則認為自己是個意大利人,在西西里,他被看作國王的典范,而在德國,連皇帝自己也感到不自在。"他一生中往往自稱西西里國王,只有一次公開稱自己為德國皇帝"。
霍亨斯道芬王朝對意大利政策的變化是王朝由盛轉衰的一條主線。一方面它造成了皇帝對德國疏于管理,另一方面,它引發了皇帝和教皇尖銳的矛盾,而這成為葬送王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霍亨斯陶芬王朝權利角逐
皇權和神權的斗爭
在中世紀,一個王朝要是想在意大利擴張領土,勢必會遭到強大的天主教會的攻擊。康拉德三世時代,德意志國王(康拉德沒有加冕為皇帝)必須和國內諸侯對抗來保證王權的鞏固。但紅胡子腓特烈時代,隨著英國、法國和國內分裂諸侯勢力的加強,腓特烈決定利用教皇的加冕鞏固自己作為皇帝的地位。1153年腓特烈入侵意大利。教皇不甘失勢,因此拒絕給皇帝加冕。1153--1155年中,先后有三位教皇坐鎮意大利,直到阿德里安四世1155年繼位之后,才給腓特烈一世加冕為德國皇帝。
腓特烈認為,要控制德國就必須鞏固皇權,因此就要改變皇帝由教皇加冕的被動狀況。他擁立巴塞爾三世為教皇,和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分庭抗禮,但隨著德國軍隊和教皇軍隊交鋒的失利,腓特烈逐漸喪失了和梵蒂岡對抗的資本。1177年,腓特烈放棄了擁立教皇的想法,重新回到羅馬教皇的庇護下,1179年,亞歷山大三世為首的羅馬教廷又修改了教皇選舉辦法,將一致通過改為三分之二原則,從此教皇選舉徹底擺脫了皇帝的束縛。
腓特烈二世時期,教皇在王權和神權的斗爭中明顯占了上風。少年時代的腓特烈正是在教皇英諾森三世的庇護下成長的,1215年,腓特烈在向教皇保證"決不將兩西西里和德國領土和并"之后被教皇加冕為德國國王,后來還成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因此,腓特烈在和神權的斗爭中表現并不積極。1221年,十字軍東征失利,格里高利九世把戰爭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腓特烈沒有履行諾言帶病出征,從而引發了皇帝和教皇的戰爭。1229年,腓特烈在和教皇戰斗失敗后和教皇簽訂了和約,從此皇帝再也沒有力量和神權斗爭。
霍亨斯陶芬王朝影響
霍亨斯道芬王朝可以稱為一個失敗的王朝,從一開始,王朝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打擊國內諸侯和鞏固家族利益在腓特烈二世死后都沒能達成。至于家族統治中期的目標:控制意大利,也沒有真正實現。腓特烈二世死后,意大利很快脫離了帝國。1268年康拉德在意大利戰死,霍亨斯道芬王朝絕嗣,留下了強大的教皇、英國、法國和國內紛爭的強權諸侯。這些成了阻礙和影響德國發展的力量。
霍亨斯道芬王朝的失敗,除了對諸侯、意大利和教皇政策的失當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缺乏強大的家族根據地。統治德國超過500年的哈布斯堡家族從奠基人魯道夫一世開始就致力于完善和壯大奧地利的家族領地,因此后來,這個王朝統治的中心甚至從德國轉移到了維也納,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構成了這個國家統治的中心,這就保證了皇帝在和諸侯作戰的時候能夠有自己的兵源。
霍亨斯道芬王朝之前的薩克森王朝和薩克森-蘇普林堡王朝都沒有喪失皇權對諸侯的制約。霍亨斯道芬王朝時代是諸侯權力劇增的關鍵時代,此后,即便是教皇失勢之后,德國內部仍然保持了足以和皇帝對抗的強大分裂勢力。三十年戰爭之后德國內部的諸侯、騎士莊園領地和主教、大主教等分裂勢力多達1789個,嚴重阻礙了德國的發展,這些和霍亨斯道芬王朝的統治都存在著直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