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的結果及意義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普魯士王國同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因長期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魯士和法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同時也促成了意大利統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普法戰爭的結果及意義,希望對你有用!
普法戰爭圖片
普法戰爭起因
1866年的普奧七星期戰爭,普魯士以快而驚人的勝利攪亂了歐洲的局勢。早先,法國的拿破侖三世有支配歐洲大陸之勢,雖然法蘭西第二帝國內部并不鞏固,然而憑著法軍在克里米亞戰爭和奧意法戰爭中不斷獲得的軍事勝利平息了不少內部矛盾。然而此時的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的籌劃下,正積極使得自己在德意志聯邦中扮演重要角色。1866年的普奧戰爭的勝利確定了其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領導地位,嚴重威脅到法國在歐陸的霸權。
法國當局意識到普魯士的崛起對其地位的威脅,因此國會中的帝國主義分子遂提出一積極的對外政策,他們甚至把此政策看成是對國內慷慨讓步政策的補償。拿破侖三世要求俾斯麥同意,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合并于法國,作為對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守中立的報償。俾斯麥斷然拒絕,并立即把拿破侖三世的這個意圖通知了巴伐利亞國王及南德諸邦政府,從而在南德諸邦造成了令法國恐懼的心理。利用南德的這種心態,俾斯麥遂與它們締結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條約。在這種情勢下,只要打一場普法戰爭就可以激發南德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動它們與北德聯邦合并。
1870年戰爭的起因是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因為私生活放蕩,政局混亂而遭放逐,致使王位虛懸。西班牙的內閣會議決定尋找適合的繼承者,其中與普魯士國王有遠親關系的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似乎有希望成為候選人,消息不幸在6月底走漏,結果大大激怒了法國外長格拉蒙公爵,在當事人本人拒絕后他還威脅威廉一世,要求保證永遠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威廉圓滑的的拒絕了對方的要求。但俾斯麥卻在電報上做文章激怒了法國輿論界,正愁找不到出兵借口的法國皇帝,號稱杜伊勒里宮的狐貍,神秘的斯芬克斯的拿破侖三世馬上宣戰。
普法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
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但在此之前的數天法國已經開始動員,很多熱衷的法國人支持這場戰爭,而包含極高比例之職業軍人與經驗豐富之退役軍人的法軍一致被認為無人能敵。但由于法軍介入太多的殖民戰爭,使他忽略對付這個歐陸大敵時,應該在動員前先行計劃,到7月底才集結于邊境8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侖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拿破侖三世將自己的軍隊作了3線部署:第1線為主力萊茵軍團,轄3個軍,配置在法德邊境的提翁維爾和比奇之間,開始由法皇親自指揮,后由巴贊元帥指揮;第2線為2個軍,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麥茨,由麥克馬洪元帥指揮;第3線為預備隊2個軍,配置在南錫和夏龍。這本來是一個先發制人的進攻部署,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
但與此同時,普軍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于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于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火炮1584門。
1870年8月2日,法軍以3個師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并無有力的作戰行動,僅同敵人前衛部隊進行一些小規模接觸。普軍旋于1870年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軍團以10倍之眾在維桑堡會戰擊敗法軍杜埃的師(1870年8月4日),法軍死傷23%、1870年8月6日兩軍在沃爾特再戰,法軍重騎兵發動勇猛的沖鋒,但普軍卡爾·腓特烈親王的第二軍團有13萬,重創麥克馬洪元帥的第1軍4萬人。同日屬于巴贊軍團的法國弗羅薩爾的第2軍也在福爾巴克被普軍第一軍團以壓倒的人數優勢擊退,敞開了進入洛林的大門。
戰后有一個戰役間歇期,由于普軍主力也未能充分展開,不能連續進攻,乘勝追擊。而法軍雖由于戰前準備不足,在邊境地區會戰中打了敗仗,但主力并未受到普軍的重大打擊,損失有限;同時邊境的陣地是為進攻而設的,根本不適于防御。在這種態勢下,法軍主力理應有計劃地撤向戰區縱深,補充兵員,調整部署,待機與普軍決戰。但是,初戰失敗后立即產生政治影響,埃米勒·奧利維耶垮臺,8月10日夏爾·庫贊·蒙托邦組閣,此人已經74歲,屬于皇后為首的主戰派。由皇后攝政的巴黎政府出于維護本身統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干預前線指揮員的作戰部署,阻止一線部隊向戰區縱深后撤;而身在前線指揮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從而鑄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錯。本來由法皇指揮的主力萊茵軍團,最初已下令向戰略腹地夏龍兵營退卻,但巴黎政府卻認為,如果軍隊一撤退,首都就要造反,堅持不應后撤。
于是,在1870年8月9日,法皇改變了原計劃,停止部隊撤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梅斯。1870年8月12日,疾病纏身的拿破侖三世把萊茵軍團的指揮權交給了巴贊元帥。然而巴贊只有匹夫之勇,并無良好的指揮與戰略能力,他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夏龍與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御。當最后決定向夏龍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經8月16日的馬斯拉圖爾之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戰役,兩軍都表現了難以置信的勇猛,法軍炮火十分猛烈,康羅貝爾和格本捉對廝殺,雖然法軍成功的擊退了普軍的攻擊,并使得普軍第一軍團和王軍禁衛軍損失慘重,但未能打開通往凡爾登的道路,巴贊軍團再次退回梅斯要塞,陷入了普軍第1、第2軍團7個軍和3個騎兵師(16萬人)合圍中。
麥克馬洪率軍(12萬余人、393門火炮,76門"米特拉約茲"(Mitrailleuse)機槍)退往夏龍。他原準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攝政的歐仁妮皇后和帝國首相八里橋伯爵夏爾·庫贊·蒙托邦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蕩或革命,皇后認為:"只有皇帝的敵人才會同意他返回巴黎"。1870年8月22日,由議長勞爾率領一個代表團來到法皇大本營,勸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麥克馬洪向梅斯進發。接著,巴黎的攝政會議又給皇帝發來電報:"若不支援巴贊,則對于巴黎將發生極惡劣的后果。面臨著這個局勢,首都能否防御實頗有疑問。"于是皇帝又附命于巴黎。就這樣,夏龍軍團走上了在色當被殲的絕路。麥克馬洪于1870年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消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軍團,并向右實施大膽迂回,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拿破侖三世一起圍困于色當。
在1870年9月1日至2日,巴贊率領被圍在梅斯的法軍突圍失敗,成為代價最高的一次戰役,此后法軍紀律大壞,于此同時普法兩軍于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占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并從后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并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后,拿破侖三世被逼于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1870年9月2日,拿破侖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0.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普軍能夠楔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并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里;第三,援救巴贊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恩格斯在這里講的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戰略指導外,也和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的錯誤有關。
首先,當法軍在邊境初戰失敗決定后撤,而巴黎政府不讓主力萊茵河軍團后撤時,作為法軍右翼部隊統帥的麥克馬洪理應審時度勢,從戰爭的全局出發,率部向萊茵軍團靠攏,以便協同作戰。這樣,萊茵軍團就有可能避免被普軍合圍。但他卻機械地單獨退向夏龍,從而給普軍提供了一個趁勢把整個法軍分割成兩部分,進而予以各個擊破的條件。
其次,退到梅斯的十幾萬法軍,如果不是巴贊和拿破侖三世的因循貽誤,也是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撓,在陷入重圍之前安全地后撤到夏龍地區的。但他們猶豫不決,仍想在麥茨要塞作毫無希望的固守,結果被普軍堵住了退路;被圍后,巴贊又消極等待援軍,不積極組織突圍。對此,恩格斯在他的《戰爭的危機》的短評中就敏銳地指出:如果巴贊不想把整個法國奉獻給入侵者,不想使自己困在一個饑餓很快會迫使他投降的地方作戰,他就應立即從麥茨退卻。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動。
再次,更為直接的是麥克馬洪違背作戰的基本原則,選擇了繞道邊境城市色當去解救麥茨的錯誤行動路線。從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看,對麥克馬洪來說,去麥茨的路線,最短、最快、最可靠的是直接穿過普軍第3軍團。當然,這樣做既需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又需要有戰勝強敵的勇氣和魄力,但他在這兩個方面都缺乏應有的素質,因而也就不得不走上色當被殲的道路。色當這塊彈丸之地,北面距離比利時邊境只有8公里,西面和西南面又是一條大河--麥士河。會戰過程中,10余萬法軍在普軍四面夾擊下,最后被擠壓到縱深和正面僅三四公里的弧形地帶內,既無法實施機動,又難以進行適當的疏開配置。這樣,僅普軍集中幾百門火炮進行炮擊所造成的損失,就足以使法軍無法支持下去。
第二階段
色當的慘敗立即引發連鎖反應,1870年9月4日,資產階級趁機于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路易·朱爾·特羅胥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轉變為侵略戰爭。
對法國來說,普法戰爭到第二階段已轉變為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人民要求實行普遍武裝。"國防政府"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革命運動繼續發展,并已著手同俾斯麥舉行秘密談判,此時懾于人民的壓力,雖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強巴黎的防務。德軍向法國首都推進時如入無人之境,1870年9月19日即將巴黎團團圍困。1870年9月23日,普軍占領圖勒,1870年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全靠人民的愛國熱情,法國才得以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國民自衛軍、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軍在內共約一百萬人,其中巴黎有40萬軍隊),這給普軍指揮部帶來了極大困難。所有普軍被牽制在各要塞,繼續圍攻梅斯和巴黎。集結于圖勒和布爾歇兩地的法盧瓦爾集團軍準備前去為巴黎解圍。此時,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卻同敵人進行秘密談判,這一叛變行為對共和制法國是個打擊。結果,法國最精銳的一個集團軍(17萬人)在被圍梅斯72天后,于1870年10月27日不戰而降。恩格斯指出:"……這是戰史上前所未聞的事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頁)。普軍將由此而騰出的兩個集團軍壓向法國盧瓦爾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兩個集團軍均被普軍主力部隊所擊敗。 由于巴贊投降,法國政府又無意組織防御和同敵人進行秘密停戰談判,人民饑困交加,巴黎勞動群眾遂于10月31日舉行起義,但遭到鎮壓,1870年11月7日,盧瓦爾集團軍發起進攻,1870年11月9日,在庫爾姆附近擊潰敵巴伐利亞第2軍,占領奧爾良,但12月4日遭到普軍反擊,被迫退出奧爾良。
1871年1月,法北方集團軍在圣康坦附近失利,東方集團軍又在貝爾福附近遭到失敗。法國戰事每況愈下,處境艱危。1870年12月27日起,普軍使用502門重炮對巴黎實施轟擊。 巴黎守軍被困4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氣球(先后有65個氣球載164人飛出巴黎,包括堅決主抗抗戰的甘必大)和信鴿與各野戰集團軍保持聯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舉行起義。法國政府鎮壓起義后,同普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后的談判,于1月26日簽訂關于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又簽訂了停戰協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臺連同火炮和彈藥移交給了德軍,賠款2億法郎。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在國民議會批準和約草案之前,德國人獲得了隊開進巴黎的權利,這些軍隊到3月3日和約批準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參見巴黎公社起義),這個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1871),確認凡爾賽和約草案的基本條款,但條件更為苛刻,賠款從2億法郎增加到50億法郎,還要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區。
普法戰爭勝敗原因
普軍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裝備優于法軍(在普軍用身體檢驗了法軍沙斯波式擊針槍的優越性之后,普軍就把部隊撤到法軍步兵射程之外,用優越的鋼制克虜伯大炮痛擊法軍)。到1870年,一支軍隊想靠近敵軍已經非常不容易,普軍步兵襲擊法軍,法軍輕騎兵襲擊普軍陣地,都是傷亡慘重,普軍最后之所以勝利,一方面是它的大炮,另一方面是他的兵力上優勢,允許他們使用側翼包圍。
普魯士的鐵路網對于軍事具有重要的意義。英國軍事學家說:"德國鐵路系統優越的運輸能力,是它在1870年贏得勝利的一個有力因素。"在普法戰爭的各次戰役中,正面進攻很難取勝,需要動員優勢兵力從兩翼包抄敵軍。而動員大量兵力進行包抄,就需要迅速調動部隊,運輸能力必須跟得上。普魯士發達的鐵路網不僅能夠迅速地把大量部隊運往前線,集結到作戰地區,而且能夠使部隊的給養得到及時的補充。比起普魯士來,法國的鐵路運輸能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戰爭爆發后,它未能及時地調集足夠的兵力。1870年8月初,當毛奇率領的37萬普魯士軍隊越過邊境時,法國只能以24萬多人的兵力相對抗。據另一資料說,1870年8月2日,法國在邊界上只能陳兵26.5萬人,而普魯士在萊茵河已集中了50萬人的兵力。關于鐵路運輸與軍事的重要關系。正如戴萊加蓋在《現代戰爭》一書中所指出的:"一個國家在組織本國邊疆的防御時,首先要考慮的事情,不是把國土用要塞地帶圍起來,而是使鐵路網布滿全境,以保證盡可能迅速集中兵力。"由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鐵路運輸能力,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聯軍僅就投入戰爭的兵員數量來說,始終占有2比1的優勢。《歐洲歷史上的戰爭》甚至說,北德聯軍投入的總兵力為120萬,超過了拿破侖入侵俄國的一倍。
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法國雖然常備兵上素質優于普軍的征召兵,但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后勤供應落后,作戰指揮混亂。此戰表明全賴職業軍人的做法是無用的,國家的軍隊應交給細心而有謀略的將官統馭,人數優勢又再一次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
編輯本段普法戰爭意義
法蘭克福和約的條款十分苛刻,從而使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的一個原因。普法戰爭的經驗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于建立龐大的資產階級軍隊并使其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準備具有重大意義,總參謀部在準備和實施作戰方面作用極大,編制動員計劃和鐵路運輸計劃以及在軍事上使用電報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德軍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對方完成動員和戰略展開,從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軍隊指揮亦有變化。毛奇不是靠下達集中統一的命令指揮各集團軍,而是給各集團軍司令官下達個別訓令,各集團軍司令官則依據訓令和本區具體情況機斷行事。軍隊可在寬大正面作戰,并可實施包圍敵軍兩翼的機動。大量軍隊在寬大正面上協同作戰的做法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現代戰役的特點。普法戰爭期間,新式作戰兵器和較完善的武器裝備(德軍的火炮和法軍的沙斯波式擊針槍(Chassepot))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步兵戰斗隊形繼續得到完善,散兵線隊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火力的加強大大增強了軍隊防御的穩定性,給敵方突破防線增加了困難,并提高了戰術機動的作用。普法戰爭后,許多國家都實行普遍征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