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果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王位,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國家參與的大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起因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發狂的程度。戰勝了傳統的海外商貿的殖民大國西班牙和荷蘭的法國利用軍事優勢在歐洲稱霸,在亞洲印度占據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領了馬達加斯加,在美洲,除了繼續加強在加拿大地區的殖民統治外,又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今美國)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使得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狂妄起來,他號稱"太陽王",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開辟巨大的園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許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頒布《楓丹白露條約》驅逐了國內的胡格諾教徒,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只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對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奪取尼德蘭地區(包括西屬尼德蘭和荷蘭),以便取得易于攻守的天然疆界;讓法國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奪取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并控制西班牙海外殖民地。 曾經在16~17世紀時稱霸海上及歐洲的西班牙在三十年戰爭后漸漸衰落,而歐洲新興的列強英國、法國、荷蘭等均對西班牙的領土和殖民地虎視眈眈。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沒有子嗣承繼王位。按照親屬關系,既可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法國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卡洛斯二世屬于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是宗親,但他又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表弟兼小舅子)。由于法國外交的積極活動,卡洛斯二世的遺囑要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公爵腓力,路易十四興高采烈。這引起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他們認為西班牙的王位應該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大公查理(即后來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查理六世)繼承,而法國王后瑪利亞·特里薩(卡洛斯二世的姐姐)曾宣布放棄西班牙王位。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其對法宣戰,并奪回西班牙的王位。當時的西班牙除其本土外,還有意大利南部、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以及遍布美洲、亞洲、非洲的遼闊殖民地。這就是說,法國得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也就意味著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正因為如此,英國、荷蘭、德意志地區的奧地利以及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結成同盟,決定對法國作戰。這場戰爭敵對雙方各自與友好國家結成同盟,形成了兩派陣營。法國與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及數個神圣羅馬帝國下的德意志邦國、薩伏依(就如一戰時的意大利,很快便投向敵方)組成同盟;而神圣羅馬帝國最大的邦國奧地利則與普魯士結盟,神圣羅馬帝國以外的英國、荷蘭、、葡萄牙以及數個德意志小邦國及大部份意大利城邦組成反法同盟。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經過
早在1701年,法國軍隊與奧地利軍隊在未宣戰時已于意大利地區部署。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后,兩方部隊正式開戰。1702年- 1704年,雙方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面上不斷發生戰事,陸上的戰斗行動僅局限于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回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1702年夏季,法軍曾進逼萊茵河,但卻幾乎被約翰·丘吉爾所統率的英荷聯軍包抄,只得撤退。該年9月,法國與巴伐利亞盟軍再攻萊茵河,成功突破防線,進逼奧地利。但是在1702年10月23日,西班牙艦隊在維哥灣海戰被英荷聯合艦隊殲滅,在1704年,英國海軍攻占了西班牙本土南面的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脅。該年8月13日,奧英聯軍在薩伏依的歐根親王與約翰·丘吉爾統率下,集中6萬奧英聯軍,在豪什塔特戰役中攻破法國和巴伐利亞聯軍,斃俘達2.8萬人,巴伐利亞元氣大傷,只得退出戰爭。1706年9月17日,歐根親王再度統領的奧軍于意大利的都靈近郊大敗法軍,法軍只得退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御戰中以線式戰斗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該年,法軍在荷蘭的拉米利地區又被反法同盟所敗,弗蘭倫德地區被反法同盟所奪。戰事發展至此,形勢對法國極為不利。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勝利,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法國南部的土倫而長期未攻克之后返回意大利。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慘敗后,法軍被迫退出意大利戰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后一次大規模交戰,于1709年7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尊拉凱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戰事發展至1710年,反法盟軍雖然有著兵力上的優勢(盟軍共有16萬人,法軍只有7.5萬人),但卻不再主動進攻法國。這是因為反法同盟的主力英國鑒于俄國于大北方戰爭(1700年- 1721年)中大敗瑞典,為防俄國從此稱霸北歐,對英國和荷蘭造成威脅,必須趕快對法停戰,以抽身制衡俄國。因此英國開始獨自與法國進行和談,停止對法的戰事。而由于英國態度的轉變,反法同盟各國都停止了主動進攻,逐漸與法國停戰。同時間,在1711年奧地利君主約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大公即位,是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君主國君主查理六世,這使得查理六世對西班牙王位要求的合理性降低。
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采取積極行動。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
反法同盟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于:當時俄國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愿將法國徹底擊敗,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斗行動。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而西班牙方面,則于1713年7月,與英國簽訂《英西條約》及《西班牙-薩伏依條約》;1714年6月,與荷蘭簽訂《西荷條約》;1715年2月,與葡萄牙簽訂《西葡條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根據和約,法國將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殖民地劃歸給英國,將阿卡迪亞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將它改名為新斯科舍。法國承認了英國對北美紐芬蘭和哈德孫灣周圍殖民地的權利的要求。法國還割讓一些本土給奧地利和荷蘭,撤回駐洛林的軍隊。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把意大利的大部分領土(撒丁島、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托斯卡納的一部分)、整個西屬尼德蘭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弗賴堡)并入自己的領地。西西里島歸屬薩伏依。英國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羅陀外,還有梅諾卡島的一部分。根據和約,法國的腓力五世普雖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王位,并規定法西兩國永遠不能合并。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影響
17世紀末18世紀初火器取得重大發展,刺刀的發明,燧發滑膛槍代替了火繩槍,使火槍完全取代了長矛,使用火槍的步兵橫隊戰術代替了火槍-長矛方隊戰術。火炮開始采用爆炸彈和霰彈,大大增強了殺傷力,采用了彈性懸掛的四輪馬車提高了部隊后勤補給的效率,交戰各方開始進行大范圍的機動作戰和頻繁要塞攻防戰。
這次戰爭是以掠奪殖民地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規模的大沖突,其基本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多數交戰在夏季進行;注重機動作戰,進攻行動的地位更加突出等。這些特點,特別是攻勢作戰、機動作戰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