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人物事跡
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號稱"太陽王"(Roi Soleil),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路易十四的人物事跡,希望對你有用!
路易十四圖片
路易十四的人物經歷
登基初期
全歐洲處于混亂與廢墟中。當時因為新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不合,造成全面的歐洲大戰-三十年戰爭。1636年-1637年西班牙進攻法國,法軍獲勝。1648年三十年戰爭平息,民窮財盡、瀕臨崩潰的雙方: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圣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宮廷暴亂
但是法國又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暴亂(巴黎為首的投石黨,1648年-1653年),它主要是針對首相馬薩林的政策。因為年幼的路易在暴亂中兩次逃出巴黎,對小路易造成深遠的影響。他決定永不允許這樣的暴亂重現,并對巴黎留下沉重的負面印象,開始計劃在未來定居凡爾賽宮。
1648年投石黨爆發之時,因為法國仍與西班牙作戰(1635年-1659年),所以陷入嚴重的內憂外患當中。法國國力被嚴重削弱,并導致它原本稱霸在即的事業,被硬生生中斷。而且叛亂之后,法國的國力短時間仍難以恢復,國際地位暫時下降至二流國家。可以說叛亂不但造成社會的大混亂,政府還因為稅收大減,軍力從十五萬衰退到五萬多。
法西戰爭的過程就像現代歷史學者保羅·肯尼迪所形容:"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后的法、西11年戰爭中,兩個對手就像被打得昏頭昏腦的拳擊手一樣,在幾乎耗盡體力的情況下,互相緊緊地抓住對方,而不能將另一方打倒。雙方都遭受國內叛亂、普遍貧困化和厭戰情緒的折磨,也都處于財政崩潰的邊緣。"一直到1659年,法國才徹底擊敗西班牙,簽訂比利牛斯條約確認勝利,西班牙將阿圖瓦和魯西永割讓給法國,并承諾在隔年將王室公主瑪麗亞·特雷莎嫁給路易十四,但瑪麗亞公主不得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重新朝稱霸歐洲的方向,大步邁進(埋下1667年-1668年"產權轉移戰爭"的伏筆)。
親政時期
1661年馬薩林病逝,死前密囑路易十四要親自掌權、不再任命宰相。于是24歲的青年國王宣布親政,并把自認為是馬薩林繼承人的重臣尼古拉斯·富凱給解職(理由是貪贓收賄)。他一天工作八小時以上,以無比的熱誠與精神治理國家,很快就成為全歐洲最優秀的英明君王,創立有史以來無與倫比的絕對君主制。借由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家)積極宣傳君權神授與絕對君主制,以及路易自身的努力,他徹底馴服法國貴族與教會主教,并重用有非凡才干的中產階級(布爾喬亞),為他打理分工越趨精細的國家事務,當中最優秀的天才就是柯爾貝爾(見后述),而能干的皮埃爾·塞吉埃(1588年-1672年)則負責外交與法院事務,對法國早期的外交成就貢獻卓著。
因為路易十四在1666年,任命治軍天才盧福瓦(Louvois,1641年-1691年,貴族出身)擔任法國的戰爭部長。嚴厲能干的盧福瓦替路易十四大刀闊斧地整頓軍備、孜孜不倦地訓練將士。在路易十四54年的親政時期,法國的貴族參加了四次大型戰爭:1667年至1668年與西班牙爭奪南尼德蘭(產權轉移戰爭),1672年至1678年的法荷戰爭,1688年至1697年的大同盟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促使貴族服從中央并進化成優秀的軍官。前兩次戰爭因為法國戰勝,獲得豐碩的戰果。而后兩次大戰法國一和一負。
長期執政
路易十四在當時被看做一個奇跡,因為他的父母結婚23年沒有子女。他四歲時(1643年)就登基做國王了,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代他執政,但此后的18年中紅衣主教馬薩林是法國的真正統治者。直到1661年茹爾·馬薩林死后他才開始親政。他的執政期是歐洲君主專制的典型和榜樣。
路易十四對敢于反叛的外省貴族無情鎮壓,同時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路易十四還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整頓軍備擴充兵源,引進新式武器和先進技術,并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里。在思想上, 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經濟上,路易十四將經濟問題交給了柯爾貝爾,推行重商主義。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和馬薩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專制王國。
他發動戰爭、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在大臣如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的幫助下,他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于他的周圍,以此增強了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力量。對他執政不利的事件有他與教皇之間的不和,他對胡格諾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執政期的后期法國國庫空虛瀕臨破產。
1660年路易與西班牙公主瑪麗·泰蕾茲結婚,1683年瑪麗·泰蕾茲死后他又與地位比他低的曼特農女侯爵弗朗索瓦絲·德·奧比尼結婚。路易比他的兒子和最大的孫子活的都長,他的曾孫路易十五才繼了他的位。
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唯一有準確歷史記錄以來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完全掌握君權的時間有54年,然而,這位君王洗澡卻不超過7次。
路易十四的人物事跡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王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使法語成為整整兩個世紀里整個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使自己成為法國史上最偉大、也是世界史上執政最長久的君主之一,與康熙同時代的西方大帝,時人尊稱"太陽王"。
宮廷女官莫特維爾夫人評價說,在公正、仁厚、寬大、自制、嚴明方面,當代與歷代所有的君王都趕不上路易十四。法國貴族學者圣西門伯爵則認為,路易的性情是溫和謹慎的,行動與言語都極有節制。包含伏爾泰在內的批評者,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錯誤歸咎于驕傲自大,認為他對權勢與榮耀的喜好,導致法國社會的貧困與災難。杜克洛說:"許多市民在他的靈柩經過時,甚至認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
同時代德意志的新教哲學家萊布尼茲評論他:"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后來的文學家歌德稱贊說:"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樣本,但是這樣做,卻使他自身耗竭,且毀掉了模子。"反對波旁王朝的拿破侖,贊美說:"路易十四是一位偉大的國王,是他造就了法國在國際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來又有哪位君王能夠與他相比?"(暗示只有自己可與查理曼和路易十四相比)19世紀的英國史學家阿克頓勛爵則認為,他是現代國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最后連伏爾泰也頌揚他的統治是一個"永遠值得懷念的時代"(偉大的時代)。
路易十四的人物影響
對于啟蒙時代的影響
獎勵多位政治家如孟德斯鳩與伏爾泰及其他經濟學者所開創的政治思想。
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在法國,路易十四因為他使法國強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無度的戰爭使法國的國家經濟破產,他不得不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稅收要求。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認為,這個重稅、他對貴族的削權以及沒有政治權力的市民階層對政策的不滿是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