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榭麗舍大道的發(fā)展歷史是怎樣的
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又名愛麗舍田園大街,是巴黎城一條著名的大街,被法國人看作是“世界上美麗的大街”。那么香榭麗舍大道的發(fā)展歷史是怎樣的?
17世紀中葉
香榭麗舍田園大道始建于1616年,當時的皇后瑪麗·德·梅德西斯(Marie de Medicis )決定把盧浮宮外一處到處是沼澤的田地改造成一條綠樹成蔭的大道。因此在那個時代香榭麗舍被稱為“皇后林蔭大道”。
十七世紀中葉,凡爾塞宮的風景設計師勒諾特(Le Notre)在對盧浮宮前的杜樂麗花園的重新設計中延伸了花園中心小路的長度,新的林蔭道從盧浮宮出發(fā)直至現(xiàn)今的香榭麗舍圓形廣場。太陽王路易十四可順著這條無任何建筑物遮擋的道路觀看每天消逝在西方地平線上迷人的晚霞落日。
1709年兩旁植滿了榆樹的中心步行街的建成勾勒出了香榭麗舍的最初雛形。 這條街道也成了當時巴黎城舉行慶典和集會的主要場所。1724年,昂丹(Antin)公爵和瑪雷尼(Marigny)侯爵接手了皇家園林的建設管理,在此期間他們完成了香榭麗舍的全線規(guī)劃工作,從此香榭麗舍成為了巴黎最有威望最重要也最具誘惑力的一條街道。
18世紀末
香榭麗舍所在的那片田園水澤還分屬不同的所有者,其上還零零星星建有一些房屋和商店。1828年,這條大道的所有權全部收歸市政所有,后來的設計師希托夫(Hittorf)和阿爾方德(Alphand)改變了對香榭麗舍最初的規(guī)劃方案:他們?yōu)橄汩葵惿崽砑恿藝娙⑷诵械篮兔簹饴窡簟?/p>
香榭麗舍大道的演變史同巴黎的市政發(fā)展史緊密相聯(lián)。據(jù)史書記載,1667年,皇家園藝師勒諾特為拓展土伊勒里花園的視野,把這個皇家花園的東西中軸線向西延伸至圓點廣場,此為大道雛形。當時,道路兩側還是荒野和沼澤。1828年香榭麗舍成為市府的資產(chǎn)后,市府為它鋪設人行道,安裝路燈和噴泉,使之成為法國花園史上第一條林蔭大道。
19世紀
第二帝國時期,拿破侖三世耗時18年(1851—1869)轟轟烈烈地擴建巴黎,他委任塞納省奧斯曼主持擴建工程。為在阻塞的城市重新安排交通,奧斯曼把交叉路口的廣場改為交通樞紐,為此擴建了許多街頭廣場,如星形廣場、巴士底廣場等。連接各大廣場路口的是筆直寬敞的梧桐樹大道,兩旁是豪華的五六層建筑;遠景中,每條大道都通往一處紀念性建筑物。這種格局使城市氣勢恢宏,車流通暢,當時即引得世界許多大都市紛紛效仿。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仍不失為實用標準與審美標準相結合的典范。
正是這次擴建工程,使香榭麗舍大道真正成為“法蘭西第一大道”。奧斯曼將星形廣場原有的5條大道拓寬,又增建7條,使廣場成為12條呈輻射狀大道的中心。香榭麗舍大道則從圓點廣場延長至星形廣場,成為12條大道中的一條。巴黎擴建后,香榭麗舍迎來了發(fā)展史上的春天。企業(yè)家紛紛在那里蓋房,開設了富有法國特色的時裝店、高檔化妝品店,銀行、高檔轎車行、高級夜總會等也紛紛進駐。在19世紀法國資本主義飛速發(fā)展的“美好年代”,香榭麗舍西段順應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成為重要的商業(yè)大道,同時保留了法國式的優(yōu)雅情調(diào)。
一條城市大道得到人們的普遍贊美,不僅因為它是一個完美的市政工程,還因它有歷史文化積淀,和民族命運緊密相聯(lián)。香榭麗舍兩端,協(xié)和廣場上的方尖碑,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有多少關于征服與被征服,光榮與屈辱的故事!香榭麗舍一側,大宮和小宮留下了萬國博覽會時期法國曾經(jīng)有過的榮華富貴。與香榭麗舍一街之隔的愛麗舍宮,記載著權力的興衰交替。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在香榭麗舍。1814年,反法聯(lián)盟軍進入巴黎,普魯士和英國士兵宿營在這里;1885年,大文豪雨果的出殯隊伍走過這里;1944年,解放巴黎的軍隊在這里接受民眾的歡呼;1970年,還是在這條大道上,法國人為戴高樂默哀……
巴黎城的第一條地鐵線的貫通帶動了香榭麗舍兩旁奧斯曼式(Haussmann)建筑的興盛,成功的例子就有著名的法國香水嬌蘭(Guerlain)生產(chǎn)工廠在這里的安家落戶。
20世紀以來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香榭麗舍的容貌受到毀損。不少城市規(guī)劃設計者痛心地指出,香榭麗舍也難免大都市街道的通病,最大的問題是行人與車輛關系位置顛倒,人行側道一半以上停放著各種車輛,加之交通擁塞,行人行走受阻。其次是街景出現(xiàn)混亂,從電話亭到報亭,從告示牌到廣告欄,各種藝術形式雜陳。就連建筑物本身,也貼滿留言和各種色彩艷麗的廣告。三是存在著向嘈雜的商業(yè)街演變的危險。快餐店油膩的包裝紙和商場的霓虹燈,漸漸遮去了它高貴典雅的形象。
法國民間有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傳統(tǒng)。著名皮件制造公司“路易·威登”1914年進駐這條大道后,發(fā)起成立了“捍衛(wèi)香榭麗舍委員會”,后幾經(jīng)易名,1980年改為“香榭麗舍委員會”,其宗旨是“捍衛(wèi)世界上最美麗的散步大道的聲譽”。委員會成員由香榭麗舍兩側商家和居民代表共約400人組成,全是志愿者。委員會靠會員繳納的會費維持運轉,故能對私人或利益集團保持獨立,提出一些出于公益目的的建議。該委員會自1985年起對香榭麗舍受毀損情況作跟蹤研究,于1989年提出“拯救香榭麗舍計劃”。
在它的推動下,巴黎市政府于1992年2月啟動整修工程,工程主旨在于恢復散步大道原貌,為行人騰出活動空間。內(nèi)容主要有:一、取消路邊停車側道,興建一個擁有850個車位的地下五層停車場,把騰出的4公頃路面拓為人行道;二、重鋪人行道路面,用淺灰色間有小藍點的花崗石鋪設,給人以寧靜沉穩(wěn)的感覺;三、拓寬人行道后,再種兩排梧桐樹木,大道兩側就有了4排樹木,出現(xiàn)綠樹掩映的散步大道景觀;四、給大道重置“家當”,包括重新安裝路燈、長椅、公共汽車候車亭、海報柱、報亭等。工藝美術設計師們將奇巧構思與傳統(tǒng)風格結合,融現(xiàn)代風格與古典情調(diào)于一體。新“家當”基調(diào)為灰黑色,配件則用發(fā)亮的深色鑄鐵,保持著典雅莊重的風格,忠實于香榭麗舍的傳統(tǒng)形象。
經(jīng)過兩年多的整修,香榭麗舍工程于1994年9月竣工。整個工程耗資2.4億法郎(約合3700萬歐元),這還不包括大道兩側商家自己出資整修門面所耗3000萬法郎(約合460萬歐元)。在竣工典禮上,時任巴黎的希拉克登上凱旋門,點亮大道兩側樹上的燈帶。翡翠色的燈光彩帶透過樹木枝丫一波一波地變幻著,蔚為壯觀。希拉克向歡慶的人群宣布:“香榭麗舍,世人潛意識中的奇妙地方,已恢復了它的聲譽。”
經(jīng)過300多年的演變,香榭麗舍大道成為法國最具景觀效應和人文內(nèi)涵的大道,法國人毫不謙虛地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散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