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歷史介紹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法國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一、法國歷史簡介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占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后,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于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同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侖·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后,于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二、早期歷史
史前時期
舊石器時代鐵器時代
遠古時期,在法國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盡管歐洲不能與非洲的考古記錄相比,因為非洲發現了400萬年以前的人類遺跡,而在法國發現的人類祖先的遺跡則是200萬年以前的。特別是在法國發現的直立人類的生物遺跡大約是屬于50多萬年以前的;然后發現的是穴居人,他們出現在公元前10萬年,特點是身材矮小粗壯,頭顱碩大,面部多皺紋,五官突出。直到公元前4萬年時才發生變化--其原因完全不得而知--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人類。
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跡,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
凱爾特人時期
凱爾特人
公元前1000年左右凱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于法國境內。對于這一時期的歷史,第一個觀點,在地中海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發生了逐漸的變化,外來民族逐漸擴散。第二個觀點,凱爾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領土,這些原住民從前史一直到凱爾特人的來臨前,變化很小。而實際上既發生了漫長的文化擴散過程,也發生了凱爾特人的入侵(前500年至前2世紀)。
一部分凱爾特人從內陸地區越過萊茵河進入法國東北部,在塞納河以北,阿登山區以西和以南的地區定居。公元前500年以后,法國已成為凱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區。之后他們曾經一度廣泛分布在歐洲大陸上,先后征服了今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區。
鼎盛時期的凱爾特人占據著大片土地,幾乎可與后來的羅馬帝國媲美。然而,他們最終沒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羅馬時期
高盧人羅馬帝國
古羅馬人把居住在現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把高盧人居住的地區稱為高盧。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侵入高盧,征服高盧南部,建立了納爾博南西斯行省。公元前58~前51年,高盧的其余部分又為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率領的羅馬軍隊所征服。屋大維統治時,把高盧分為4個行省。公元1世紀末~2世紀,高盧經濟繁榮,農業、紡織業、冶金業均有發展。城市中點綴著羅馬式的建筑物,如神廟、凱旋門、競技場和劇場,羅馬式公路貫穿高盧全境。奴隸制莊園廣泛流行。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統治時期(公元41~54年),高盧地方貴族開始進入元老院,逐漸和羅馬統治階級合流,促進了高盧的同化。高盧人民在羅馬的重稅政策和高利貸的壓榨下,生活艱難,幾次起義。3世紀,羅馬奴隸制度危機波及高盧,引起高盧商業和手工業衰落,城市凋敝,并不斷遭到日耳曼部落的襲擊。曾經一度脫離羅馬帝國獨立。
外族入侵
日耳曼人
5世紀初,高盧形勢急劇惡化,勃艮第人侵入萊茵河西岸。418年,西哥特人以帝國同盟者身份獲得高盧西南部阿基坦。486年法蘭克人(位于萊茵河下游的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征服高盧北部。6世紀中葉,法蘭克人統治整個高盧后改稱法蘭克,并建立法蘭克王國,高盧之名遂廢。
三、兩次世界大戰
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和約第二次世界大戰亨利·菲利浦·貝當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夏爾·戴高樂
1870年后,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于英國的資本輸出國。普法戰爭后,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準備對德復仇,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與英國締結協約,三國協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通過《凡爾賽和約》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后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1914~1940年,內閣變更45次之多。在1920年,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奇諾防線,并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占領德國魯爾區。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但英國法國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
納粹德軍在1940年6月繞過馬奇諾防線,法國節節敗退,德軍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阿爾薩斯-洛林。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在法國南部的維希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征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希法國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占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貝當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1945.9~1958.10)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戴高樂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看過法國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