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
巴黎公社(法語: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希望能幫到你。
一、巴黎公社革命簡介
巴黎公社(法語:La Commune de Paris)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期間短暫地統治巴黎的政府。由于評價者意識形態的不同,對它的描述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它是無政府主義;也有人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更有被認為標志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光輝起始里程碑,影響廣大深遠。馬克思認為它是對他的共產主義理論的一個有力證明,而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巴枯寧則對此持反對意見,因為它既沒有依賴于一個先鋒隊,也沒有掌控國家或者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革命政府,所以它實際上還是無政府主義。
二、歷史背景
挑起戰爭
法國與普魯士的戰爭,是于1870年7月由法國拿破侖三世挑起的,結局卻是法軍慘敗。1870年9月2日,被圍困在色當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下令投降,第二帝國也就隨著皇帝的投降而崩潰。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國。由資產階級共和派和奧爾良派分子組成的新政府,稱為“國防政府”。普魯士并不滿足于皇帝的投降,繼續大舉進攻法國。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多年來不斷加劇的貧富分化,再加上當前的食物短缺,軍隊失敗,還有普魯士軍隊的不斷炮轟終于大大激化了社會各界的不滿情緒。巴黎市民,特別是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一個比較明確的要求是巴黎應該自治,擁有自己的經選舉產生的議會,享有與其它法國小城鎮同樣的權利,而這一要求一直被政府出于對不法平民的擔心而拒絕。一個與此相聯系的但不那么明確的愿望是謀求以一種更加公平的甚至是以社會主義的方式來管理國家經濟,這些要求匯總起來變成了一句口號:建立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
1871年1月,圍城四個月后,執政的國防政府謀求與新宣告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簽訂?;饏f定。德國人要求在和平協定里加入一條要讓德國軍隊以凱旋儀式進入巴黎。盡管被圍困多日,但許多巴黎市民還是非常憤慨并堅決反對普魯士人(普魯士當時已經是新帝國——德意志帝國)以任何儀式宣布對他們的城市的占領。
當時有30萬巴黎市民是一個被稱作“法國國民自衛軍”的市民部隊的武裝成員,這一部隊已極度擴張以協助保衛城市。自衛軍選舉了他們自己的官員,都是來自于工人階級,包括激進分子和主張社會主義的領導者。
他們進一步組建了一個自衛軍的“中央委員會”,包括愛國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共同保衛巴黎,擊敗德國人的進攻,并且保衛共和政體,防止帝制復辟,擊敗在1871年2月舉行的一個支持帝制的多數黨的選舉以組建新的國民大會。
無畏精神
巴黎人民在失敗面前無所畏懼,并已準備好在德軍進城后引發的武裝沖突中與敵人血戰到底。因此,在德軍進入巴黎之前,依靠普通工人的協助,國民自衛軍已經設法把一大批大炮(他們認為那是屬于他們的資產,因為購買這些大炮的資金有一部分是來自于國家發行的公債)搬離了德軍必經之路,把它們保存在一些相對安全的地方。其中一個主要的“大炮公園”就在蒙馬特爾高地。
阿道夫·梯也爾,新成立的臨時政府的首腦,意識到在這種不穩定形勢下,中央委員會形成了另一個政治和軍事權力的中心。另外,他還擔心工人們會用國民自衛軍的武器把自己武裝起來激怒德國人。
三、產生原因
成立
1870年,法國在同普魯士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巴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第二帝國的統治,建立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逼近巴黎的普魯士軍隊采取了屈膝投降的態度。1871年2月,同德國(當時普魯士隸屬于德意志的一個邦聯國)草簽了條約,同意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并割讓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給德國。同時,調集軍隊,準備解除巴黎人民國民自衛軍的武裝。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軍企圖奪取巴黎市內的蒙馬特爾高地和梭蒙高地時,被人發現。巴黎人民奮起反擊,當晚就占領了城內的戰略要地,臨時政府梯也爾狼狽逃出巴黎,遷往凡爾賽。不久,巴黎公社成立,它是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雛形。巴黎公社的領導人許多是第一國際的成員。[1]
政治狂熱的繼續
德軍進入巴黎之后,過了很短時間便馬上撤離了。但巴黎的高度政治狂熱還在繼續。政府都已離開巴黎去了凡爾賽—個在德軍保護之下的避風港。結果在他們回去之前的那段時間,法國首都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