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歷史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巴黎圣母院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一、巴黎圣母院簡介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納河中西岱島的東南端,位于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為 石頭的交響樂
二、巴黎圣母院歷史
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筑,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有說法認為在4世紀時這里修筑了一座用來祭拜圣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說法認為教堂是在7世紀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筑要素,或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圣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般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的必要性。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劃,并于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象征教堂開始興建。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負責奠基。
建造過程
在圣母院的修建計劃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游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于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在教堂的平面上,承襲自老教堂的基本格局,圣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個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筑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教堂全長128米,光是中艙就有12.5米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為40米,穹頂(Vault)則為33米寬。
教堂的第一顆基石是1163年奠下,屬于唱詩班席結構的一部份,開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后,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并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之后圣母院一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筑師,逐漸的將哥德建筑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完成,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師的手上才動工,并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筑師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詳細介紹
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位于巴黎塞納河城島的東端,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于世。
巴黎圣母院的正立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面有一對鐘塔,主入口的上部設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與上帝對話’的地方。它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圣母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后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并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圣母圣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站在塞納河畔,遠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里層越小。大門上雕刻也是精巧無比,多為描述圣經中的人物,大門正中間則是一幕「最后的審判」。左右兩邊各另設一個大門,左側大門是圣母瑪利亞的事跡,右側則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每一個雕塑作品層次分明工藝精細。
走入圣母院內,右側安放一排排燭臺,數十枝白燭輝映使院內洋溢著柔和的氣氛。坐席前設有講臺,講臺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 (Pieta) ,耶穌橫臥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傷。
圣母院第二層樓是著名的玫瑰窗,色彩斑斕,可不僅僅是裝飾,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著一個個的圣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
院內擺置很多的壁畫、雕塑、圣像,因此前來觀覽的游客絡繹不絕。要享受獨自一人片刻的寧靜,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層樓,也就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從鐘樓可以俯瞰巴黎如詩畫般的美景,有歐洲古典及現代感的建筑物,欣賞塞納河上風光,一艘艘觀光船載著游客穿梭游駛于塞納河。
雨夜中的教堂巴黎圣母院廣場上有法國公路網 “零起點 Point zero” 標志,從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是從這個“原始點”開始測量的;從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達這個“圓點”的距離。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么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臺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圣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葬禮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藝術價值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亦譯“巴黎圣母大堂”。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位于法國巴黎塞納河中的城島東端,為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藝術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筑藝術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看了巴黎圣母院歷史